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关键词之明礼知耻_马儒融合论之28

马儒融合论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1-5-3 18:13

本节探讨:马儒融合论〔28〕关键词之明礼知耻。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人生价值观上融合的第6个关键词:明礼知耻。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借用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的话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这段著名的谈话,蕴含着明礼和知耻之意,表明了明礼知耻对于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性。

毛泽东一生廉洁奉公,从不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他的人格风范光照千秋,他的警世名言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泛指典章制度和礼节礼仪。【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的作用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实施途径有两条:一是礼制,由国家制定礼义、礼节、道德规范以及保障其执行的制度,这是中国文化具有伦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二是礼教,通过教化使民众明礼、守礼,进而形成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是指礼仪不能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不能上加于官僚贵族。孔子突破这个旧传统,把『礼』的功能扩展延伸到整个社会。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反对单纯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民众,主张用『德治』来实施领导,用『礼乐』去教化民众,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怀有羞耻之心,知荣辱,辨是非,守礼仪。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明礼、守礼作为重要的治国手段。

明礼和知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明礼是立身之本,

知耻是道德底线;只有明礼,才会知耻;只有知耻,才能守礼。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孟子把它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康有为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康有为:【孟子微】 卷六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知耻对于人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无耻之徒』,是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的。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的提出,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融合的结晶,集中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与辱,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管仲关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把人的耻辱感列为立国的四大纲之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一个社会,如果无耻之行不受谴责、无耻之人不受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仁义、没有公正、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唯有举国之人皆知有耻,国家和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唯有从严治吏,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党风、政风才会好转,社会正气才会发扬光大。

孔子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基本标准的荣辱观念,强调人要『知耻』、『尚荣』。他说:有道德的人应该『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把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国家政治昏暗时不求变革而照样拿俸禄、出使他国不能完成使命等行为,看做是耻辱;而把有仁德、行义事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一贯倡导慎独、内省、正己,强调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并且非常重视人的操守、气节,大力褒扬那些追求名节、荣誉的人们。他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子产为『惠人』;称赞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管仲为『仁人』。所有这些,对于中国人荣辱观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陈毅元帅『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的名句,叶挺将军『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誓言,革命先烈陈然『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的【自白】,无不抒发着共产党人『知耻而后勇』的英雄气概。电影【焦裕禄】中有一个镜头:焦裕禄刚到兰考,就遇上了无数灾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这位有着『知耻』之心的县委书记,抱病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终于征服了风沙、盐碱和洪涝三大灾害,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由于知耻而引发的大无畏精神。2014年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兰考县考察时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的相互激荡,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全社会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鲜明价值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