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十九讲 哀公问政

中庸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2:14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布在方策:记载在书中。布,陈述。策,通“册”,书写用的竹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息:停止,消失。人道人道:与“天道”相对应,指人的天性,此处指人君应遵循的道理敏:迅速,敏锐政,地道地道:与“天道”相对应,指土地利用的原则敏树树:栽培树木,种植百谷。夫政也者,蒲卢也蒲卢:蒲苇,即芦苇。一种水边生长迅速的植物。故为政在人人:在此指贤臣,取人以身身:指君王自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亲亲:亲爱自己的亲人。前者为动词,作亲爱解;后者是名词,指亲人,如父母等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杀:消减,等差,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所生也:礼仪制度因此而产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达道:天下古今人人应遵循的法则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昆弟:兄和弟。昆,指兄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达德:天下古今所共得之理,即人人应有的德性也,所以行之者一一:指“诚”而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困而知之:受过困难的磨练而后知晓正道,及其知之一一:一样,相同也。或安而行之安而行之:安然自在,毫不勉强地去做,或利而行之利而行之:为了有利才去做,或勉强而行之勉强而行之:指受迫于某些因素很努力地去做。勉强,尽力而为,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九条基本准则。经,指常规,准则,纲要,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体:体察,体恤群臣也,子庶民也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如父母爱其子,来来:招纳百工百工:各种工匠也,柔远人柔远人:优待边远地方来的人也,怀诸侯也怀诸侯:朝廷对所分封的各诸侯给予安抚和保护。怀,安抚。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不眩:没有疑虑。眩,目眩眼花。引申为迷惑,失去方向。喻指政事紊乱,体群臣则士之报报:回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劝化,勉力,努力,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齐明盛服:斋戒沭浴,使身心洁净,身穿盛装。齐,通“斋”,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官盛任使:官员众多,足够听任差遣使用,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时使:指役使百姓不违农时薄敛薄敛:减轻赋税,所以劝百姓也。日省省:音xǐnɡ,省察月试试:考核,既禀既廪:音xìlǐn,指薪水粮食称事称事:发给的薪水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称,符合,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嘉善而矜不能:勉励嘉奖善举,体谅宽容失误。矜,怜悯,谅解,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举废国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治乱持持:扶持危,朝聘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顺乎亲:顺从亲人的心意,使父母心情快乐。亲,指父母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诚之:使之诚,自己努力做到诚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中:契合,符合,不思而得,从容从容:举止行动自然,不慌不忙中道中道:合乎规范,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固执:坚定执著之者也。博学之,审问审问:审慎地探问之,慎思之,明辨明辨:明晰地分辨之,笃行之笃行:笃实地履行。有有:语助词,要么,除非弗:不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弗措也:不停止,不放弃,不半途而废。措,置,放弃;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鲁哀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有这样的圣贤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这样的圣贤去世了,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做人君的原则就是要及时修明政治,就如同利用土地之道要及时从事种植一样。良好的施政就像种植蒲苇一样,容易滋长而见效。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贤人,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仁,是做人的法则,以亲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义,是合宜的行为,以尊重贤人为最重要。亲爱亲族有亲疏的差等,尊重贤人也有高下的等级,礼仪制度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善事双亲;想要事亲,不可以不知道人性;想要知道人性,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大道的德行有三种。那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者,是天下古今人人应有的德性,用来实行这三种品德的唯有一个“诚”字罢了。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受迫于某些因素也很努力地去做,但只要他们最终成功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们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了。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爵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使民服役不误农时,减轻赋税,这就是勉励百姓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愧疚不安;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众。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著追求的人。广博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审慎的思考,明晰的辨别,切实的履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放弃;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放弃;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落实,绝不放弃。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中庸》第二十章,是全篇中最长,也是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章。这里选择其中五个要点加以说明:
第一,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为政准则,也就是文武之道。鲁哀公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哀公问政一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84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一年。其时孔子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后返回鲁国。孔子此时对哀公问政的回答,饱含着他历经沧桑所积累的政治智慧,是他为政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本章的重心所在。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有这样的圣贤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这样的圣贤去世了,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这里的“布”字,指陈述,引申为记载。“策”字,与一册书的“册”字相通,指古人书写用的竹简。在指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一历史现象之后,孔子紧接着提出了“为政在人”的观点。“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谓“人道”,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哲学观念,指人的天性,此处指人君应遵循的道理。“敏政”,就是对政治的反映应当迅速,敏锐。“地道”,也与“天道”相对应,指土地利用的原则。“敏树”,就是对适时栽培树木,种植百谷的反映应当迅速,敏锐。“蒲卢”,是一种水边生长迅速的植物,孔子以此比喻“敏政”的道理。“为政在人”的“人”字,在这里指贤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君的原则就是要及时修明政治,就如同利用土地之道要及时从事种植一样。良好的施政就像种植蒲苇一样,容易滋长而见效。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贤臣,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很显然,这是一种圣君贤相的为政思想,是儒家的基本政治观点,强调为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建构理想政治和社会的基础。这一政治观点,也就是儒家“内圣而外王”的思想模式。既然“修道以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在下文中做出了经典式的表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谓“亲亲”,就是要亲爱自己的亲人。前一个“亲”字为动词,指亲爱;后一个“亲”字是名词,指亲人。“亲亲之杀”的“杀”字,是“差等”的意思,“亲亲之杀”就是亲人之间的差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是做人的法则,以亲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义,是合宜的行为,以尊重贤人为最重要。亲爱亲族有亲疏的差等,尊重贤人也有高下的等级,礼仪制度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善事双亲;想要事亲,不可以不知道人性;想要知道人性,不可以不知道天理。”这是本章的第一段,由哀公问政而言及为政之道,由为政而言及修身,由修身而言及知人、知天。以下各段所有的阐发,都是据此而推导出来的。
第二,作者指出,贯彻孔子以修身为本的为政思想,关键在于履行“五达道”、“三达德”。“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所谓“达道”,指天下古今人人应遵循的法则。所谓“达德”,指天下古今人人应具有的德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大道的德行有三种。那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者,是天下古今人人应有的德性,用来实行这三种品德的唯有一个‘诚’字罢了。”这个“诚”字,在本章中起着贯穿上下的枢纽作用。一个人,怎样才能知晓这些道理呢?作者指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受迫于某些因素也很努力地去做,但只要他们最终成功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这就是说,知行合一是道德实践的首要原则,然而由于个人天赋、才情的区别,所以在领悟和实践上也有差异。但是,只要他们领悟了,知晓了,实践了,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指出修养“三达德”要从好学、力行、知耻做起。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就是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这一段,小结上文修身之意,引起下文九经之论。
第四,提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也就是九条原则。一是修养自身,二是尊重贤人,三是亲爱亲人,四是敬重大臣,五是体恤群臣,六是爱民如子,七是招纳百工,八是优待远客,九是安抚诸侯。作者用大量篇幅讨论了这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原则,最后归结到一点,就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音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里的“豫”字,和预先的“预”字同义,指事先谋划。“跲”字,指绊倒,此处引申为说话不顺畅。“疚”字,指惭愧悔恨。“穷”字,指穷困,此处引申为不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愧疚不安;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第五,指出“诚”是贯通天人的大道,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以“诚”为原动力。“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之道”,就是说天道的运行,真实而无妄,至公而无私,因此,“诚”乃是天理的本然。所谓“诚之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做到诚,乃是人事的当然。人受天命之性而生,自然不能违背天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而这个“一”,就是至诚、至善。既然天道就是诚,那么,人道要与天道合于“一”,就必须追求诚,做到诚。接下来,作者指出了天道与人道合一的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天生就符合诚的人。这就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里的“中”字,读四声,指契合,符合。“从容”二字,指一举一动,安然自在。“中道”,指合乎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契合于道,不用思考就能拥有道,一举一动自然合乎于道。这是圣人啊。”古人相信世上有这样“生而知之”的圣人,然而,孔子却从来不认可自己是“生而知之”,只认可自己是“学而知之”,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事实上,“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第二类,是努力实践诚的人。这就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里的“固执”二字,指坚定执著。意思是说:“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的目标而执著追求的人。”怎样才能做到呢?作者指出了三个方法:一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履行。二是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里的“有”字,表示“要么”如何如何。意思是说,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放弃;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放弃;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落实,绝不放弃。三是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这三个方法,都体现了真诚追求的精神。作者肯定地说:“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真诚”的境界时,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使自己聪明起来,刚强起来。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