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十四讲 平天下之举用贤才

大学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01:35

《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曰:“若有一个臣,断断真诚的样子兮无他技,其心休休休休:宽宏大量焉,其如有容有容:能够容人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其心好之。不啻不但。啻,音chì,但,只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嫉妒。媢,音mào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违,阻抑之俾俾:音bǐ,使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放流:流放之,迸诸四夷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边远的地区。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不与同中国中国:指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国”一词意义不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慢,即轻慢。东汉郑玄认为此“命”字应是“慢”字之误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拂:逆,违背人之性,灾必逮逮:及、到语助词身。是故君子有大道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必忠信以得之,骄泰骄横放纵以失之。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唯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憎分明。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修己治人方法: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章的第四节:举用贤才。《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既然修身养德对于治国平天下具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那就必然牵涉到一个要不要、能不能举用贤才的问题。
作者引用《尚书·秦誓》加以论证。誓,是古代一种有约束性和有决断意义的语言。《尚书·秦誓》所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秦穆公讨伐郑国,得胜而归时的誓辞,其中有一大段关于用人问题的经典论述。秦穆公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在这里,秦穆公把两类人对举起来加以比较,说明用人必须坚持品德第一,才能第二的道理,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必须把那种有才无德,容不得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这就叫做唯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憎分明。为政治国的人,一定要有识别贤才的眼光和使用贤才的胆魄。“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是对贤者的轻慢;“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这是用人上的失察和失误;“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这是对人性的违背。国君修己治人的正确方法,是近贤才,远小人;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选拔任用贤才来治理国家,这是自上古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政策。《论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孔子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只有把那些正直的人重用起来,放在不正派的人之上,民众才会服从。如果把不正派的人重用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孔子强调的是,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匡正用人风气、实现政治清明,具有关键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古人“举用贤才”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这一标准既强调了德与才缺一不可,又突出了德的主导作用,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这也就是说,干部一旦失去“德”,就失去了被提拔重用的基本资格。坚持这一用人导向,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