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20:28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老百姓的行为符合道的要求,就由他而行;不符合道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

古今对本章的解读分歧很大,为什么要做如上解读?

《论语》中孔门师徒的言语行事,是片断的,零散的,有些甚至是不完整的。研究《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尤其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毛泽东曾借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批评那些对事物一知半解,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地看问题的人。如果拿来《论语》中的只言片语就去做评论、下判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有把全篇融会贯通起来,才有可能做出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本章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的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由于孔子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讲的,对谁讲的,为什么讲这句话,原文没有交待;更为奇妙的是,古文没有标点,对这句话不同的句读,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

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它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这样的句读,其大意就是:“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见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文化大革命”中,它自然就成为孔子的一大罪状,罪名是鼓吹愚民政策。

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句读,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近代以来,有学者循此思路,进一步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显然,究竟哪一种句读法符合孔子的为政思想,既不能仅从句读上来判断,也不能仅凭这一句话来判断,必须把《论语》全篇贯通起来。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他一生的主要贡献是:系统整理文化典籍,形成中华文化之根脉;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创办私学,组织起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平民占多数的儒家学派;创立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学说思想,《论语》被奉为中国人必读的圣贤书,对中华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把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人格的杰出人才,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如此等等。正是由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持续努力,才把中华文化广泛地传播到广大民众中去。所有这些,应该说都是要“使民知之”,而不是“不可使知之”。由此我认为,贯通《论语》全篇,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的为政思想,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去理解,才符合孔子的本意,符合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有教无类、开启民智的思想。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