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9: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令尹子文: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姓斗,名榖于菟gòuwūtù构乌徒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已:停止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崔子弑齐君:崔子,齐国大夫崔杼。齐君,齐庄公,名光。弑,古代在下的人杀了在上的人叫弑,陈文子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免职,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都告诉来接任的新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忠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君,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抛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又到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清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呢?”

孔子为什么只肯定令尹子文的忠和陈文子的清,却认为他们还不能算仁呢?

孔子认为,仁是全德,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令尹子文忠于君主,忠于职守;陈文子不与逆臣共事,清廉自守,这都是重要的道德要求,他们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但是,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忠、陈文子这样的清,毕竟还只是一个方面,仅此还达不到仁的要求,所以,孔子不肯轻易许他们以“仁”。由此可以了解仁和其他德目的关系。

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的次数多达109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并非孔子所独创。孔子的贡献,在于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若干道德观念中,首先突出了“智、仁、勇”三种品德,作为君子之道,进而又把“仁”提升为统领各种道德规范的总道德。这样,“仁”就升华为一种贯穿于其它道德规范之中的基本的精神境界,成为孔子学说的核心。这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仁、义、礼、智、信、诚、孝、悌、忠、恕、勇、清、廉、耻、中、和、公、恭、宽、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核心,孝悌是根本。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