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5:48

子曰:“吾十有五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自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一是指宇宙间事物的道理,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二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物,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预见和把握的偶然性因素,或人类还没有认识和把握的必然性客观规律,六十而耳顺耳顺:能够听得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越过规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得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做事,但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的人生自述告诉我们什么?

孔子用其一生学习修养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长期的过程,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实际生活的磨炼,需要阅历的不断增长。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修养、历练,才能实现内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孔子强调了自己从十五岁到七十岁的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中应当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指导人生的坐标,提供了一面参照对比的镜子。我们学习领会这一段话要着重把握的是,孔子关于人生历程中应当认真做好的事情和努力达到的目标要求,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时间。因为当今社会的时间节奏非常快,我们应该和时代的节奏合起拍来,让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效率,快乐而充满阳光。

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学”指什么?

“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强调人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立志学习,这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学什么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就清楚地表明,孔子认为首先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诚信,广施仁义于民众,并要亲近和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文化,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走好了这一步,才能为一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十而立的“立”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懂得社会规范,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办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立”的含义,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是不确切的。从字面上讲,“立”就是“自立”。孔子在这里是指要“立于礼”,强调只有遵循“礼”的规范,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

当今社会我们讲“立”,就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坐标和价值趋向。人各有志,但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志向,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遵法守纪。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怎样理解四十而不惑?

孔子自述四十岁时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就是说一个人需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才能通达做人的道理,深切地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才能真正站得住、立得稳。

当今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到处充斥着诱惑和陷阱。在是非荣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今日不惑了,明日又有新问题,可能使人陷于迷惑。学习,解惑,再学习,再解惑,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怎样理解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天命”,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论语》看,孔子对鬼神之事持怀疑态度,存而不论。因此,他所说的“天命”,既不应当理解为“宿命论”,也不应当理解为“天志论”。孔子所说的“天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一是指宇宙间事物的道理,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二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物,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预见和把握的偶然性因素,或人类还没有认识和把握的必然性客观规律

孔子强调要“知天命”。何为“知”?含义之一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君子应知道宇宙间事物的道理,了解天道所赋予我的,也就是人生应尽的道义责任。君子还应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物,因而要“畏天命”《论语·季氏》,敬畏天即大自然的神圣性,不可违背,不可任意乱作为。含义之二是,“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与一切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格格不入的。

孔子自述“知天命”的年龄,恰恰是“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论语·述而》的年龄。据此可以推知,“知天命”应当是学习、认识和把握《易》之天道、地道、人道。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指学习、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规律也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没有认识和把握它的时候,是处在“必然王国”之中。当我们认识和把握了它的时候,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例如日食这种天文现象,它是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球部分地或全部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日偏食或全部日全食消失了。古人对它的成因缺乏认识,因而产生了许多疑惑甚至恐惧,把它归之于“天命”,并和人间的吉凶祸福相对照。而今天的天文学已经认识和把握了日食的规律,因此能够对它做出精确的预报。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人们根据预报看到了五百年一遇的最完美的日全食,就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一个典型事例。

怎样理解六十而耳顺?

所谓耳顺,就是能够听得进去各种意见,把毁誉置之度外,对好话和坏话、即使错误的和对自己不利的意见,都抱有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难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心境的平和,胸怀的宽广,是修养达到很高程度才能够做到的。

怎样理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是就人的内心世界而言,指思想的自由,这是对做人的道理有一种高度自觉的体现。“不逾矩”是就外部世界而言,是指做任何事情都不超越、不违反社会的规范、规矩。在当时,也就是无违于“礼”。一个人,只有从内心实现了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才能把它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达到“内”和“外”、“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思想的自由并不是胡思乱想,想怎么就怎么,而是指他对社会的规范有了高度的自觉和认同,因此他的言行再怎么自由地发挥也不会出格。所以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内和外、主观和客观高度辩证统一的结果。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