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六、郡姓与国姓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发布:一叶知秋

2020-10-12 13:02

六、郡姓与国姓

北方门第至元魏时亦有郡姓、国姓之目。『郡姓』为汉族。

山东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国姓』即鲜卑。

亦称『虏姓』,代北以元、拓拔。长孙、拔拔。宇文、于、勿忸于。陆、步六孤。源、秃发贺,太武赐姓。纥豆陵。为首。

魏孝文迁都,诏以门第选举。

诏曰:『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清河崔、荥阳郑、太原王。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给事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尚书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凡此姓族,皆应审覆,勿容冒伪。』

在孝文之意,一面因为忻慕汉化,重枧汉士族之门第;一面则实欲援借汉族门第制度来保护鲜卑族的政治地位。当时北方门第有『膏粱』、三世有三公。『华腴』、三世有令、仆。『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乙姓』、三世有九卿、方伯。『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事、太中大夫。『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之目,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亦几乎是一个变相的世袭。孝明时,清河王怿上表,谓:『孝文制出身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然,无有亏没。』魏帝用意,皎然可见。

当时君臣讨论,诸臣皆请惟拔才用,不论门品,而孝文不以为是。

北史韩显宗传,李冲曰:『未审上古以来,置官列位,为欲为膏粱儿地,为欲益政赞时?』帝曰:『俱欲为人。』冲曰『若欲为人,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帝曰:『苟有殊人之技,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假使无当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纯笃。』冲曰:『傅严、吕望,岂可以门见举?』帝曰:『如此者希,旷代有一、两耳。』李彪曰:『陛下若专以地望,不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帝曰:『犹如向解。』韩显宗曰:『陛下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贱。』帝曰:『若有高明卓尔,才具儁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盖若惟才是用,则鲜卑自不如汉人;论门品,则鲜卑以王室亲贵,尚可保其优势,所以较之南朝君臣的意态,恰相反对。北朝学校制度,亦较南朝像样。

但是魏孝文只能在门第的观念与制度上,设法使鲜卑汉化,故既改其姓氏,又奖励与汉族高门通婚姻。而与中原故家士族同操政柄;并不能排除汉族,让鲜卑独巩其治权。

当时在上者既力主门品,则门第在政治上的地位自然稳固。

他们已然经历长时期的惊风骇浪,现在居然能苦撑稳渡,慢慢见岸。中国文化,赖藉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北方士族所遭境遇,视南方士族远为艰苦;而他们所尽的责任,亦较南方士族远为伟大。

然平情而论,南方门第对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与绵延,亦有其贡献。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高德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开辟,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没。

要之,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固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褊狭之抨击。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