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二、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

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发布:一叶知秋

2020-8-20 18:57

孔子的世界觀,留在下面再談。我們先討論孔子思想體系卽他的世界觀形成的淵源。我認爲從有關孔子的歷史資料中選擇那些最爲可信的,來論定孔子的階級地位、經歷、學術以及所受的影響等等,這就可以確定孔子的思想體系形成的淵源。

第一,孔子縱然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巳從貴族下降到一般平民。他自己說:『吾少也賤。』足以說明他的身世。

他父親,史記稱做叔梁紇,這是字和名的合稱,春秋以前有這種稱法,字在前,名在後。『叔梁』是字,『紇』是名。左傳稱做郰人紇襄公十年,這是官和名的合稱。春秋時代一些國家,習慣把一些地方長官叫『人』,孔子父親曾經做過郰地的宰卽長官,所以叫他做郰人紇。郰人紇在孔子出生後不久死去,只留得孔子的寡母存在。相傳寡母名徵在。寡母撫養孔子,孔子也得赡養寡母,因之,他不能不幹些雜活。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第9篇6章

鄙事就是雜活。委吏、乘田或許還是高級的『鄙事』。由此可以說,孔子的祖先出身貴族,到他自己,相隔太久了,失去了貴族的地位。他做委吏也好,做乘田也好,幹其他『鄙事』也好,自必有一些共事的同伴。那些人自然都貧賤。難道自少小和他共事的貧賤者,不給孔子一點點影響麽?孔子也能够完全擺脱那些人的影響麽?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孔子是魯國人。在孔子生前,魯國政權已在季、孟、仲孫三家之手,而季氏權柄勢力又最大。以季氏而論,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的做法。當奴隸制度衰落時,他分得『公室』三分之一,便採用封建的軍賦制度;到昭公五年,再『四分公室』,其他二家都學習他的榜樣,全都採用封建軍賦制度。這是他的進步處。但魯昭公自二十五年出外居於齊國,到三十二年死在乾侯,魯國幾乎七年没有國君,國内照常安定自不必說,因爲政權早巳不在魯昭公手裏。

但季氏,卽叫季孫意如的,却一點也没有奪取君位的意圖,還曾想把魯昭公迎接回國;魯昭公死了,又立昭公之弟定公爲君。這不能說是倒退的,也不能說是奇怪的,自然有它的原由。第一,正是這個時候,齊國的陳氏史記作田氏有奪取姜齊政柄的趨向,魯昭公三年晏嬰曾經向晉國的叔向作了這種預言,叔向也向晏嬰透露了他對晉國公室削弱卑微的看法。然而,當時還没有一個國家由權臣取代君位的,季氏還没有膽量開這一先例。何況魯國是弱小國家,齊、秦、晉、楚這些強大之國,能不以此爲借口而攻伐季氏麽?第二,魯國是爲西周奴隸社會制作禮樂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後代的國家,當時還有人說:『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還說:魯『猶秉周禮』閔西元年。周禮的内容究竟怎樣,現在流傳的周禮不足爲憑。但周公姬旦制作它,其本意在於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是可以肯定的。這種傳統在魯國還有不小力量,季氏也就難以取魯君之位而代之了。孔子對於季氏對待昭公和哀公的態度,是目見耳聞的,却不曾有一言半語評論它,是孔子没有評論呢?還是没有傳下來呢?弄不清楚。這裏我只想說明一點,卽孔子作爲一個魯國人,他的思想也不能不受魯國的特定環境卽魯國當時的國情的影響。當時的魯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中,卽有改革,而改革又不徹底,這種情況,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上。

第三,孔子自己說『信而好古』。第7篇1章。他的學子子貢說他老師『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第19篇22章。孔子自己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7篇22章。可見孔子的學習,不但讀書,而且還在於觀察别人,尤其在『每事問』。第3篇15章。卽以古代文獻而論,孔子是非常認真看待的。他能講夏代的禮,更能講述殷代的禮,却因爲缺乏文獻,無法證實,以至於感歎言之。第3篇9章。那麽,他愛護古代文獻和書籍的心情可想而知。由論語一書來考察,他整理過詩經的雅和頌,第9篇15章。命令兒子學詩學禮。第16篇3章自己又說:『五十以學易。』第7篇17章。

易本來是用來占筮的書,而孔子不用來占筮,却當作人生哲理書讀,因此才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引用易『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二句,結論是『不占而已矣』。第13篇22章。他徵引過尚書。他也從許多早已亡佚的古書中學習很多東西。舉一個例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曾爲仁作一定義『克己復禮』。第12篇1章。然而這不是孔子自己創造的,根據左傳昭公十二年孔子自己的話,在古代一種『志』書中,早有『克己復禮,仁也』的話。那麽,孔子答對顏回『克己復禮爲仁』,不過是孔子的『古爲今用』罷了。孔子對他兒子伯魚說:『不學禮,無以立。』第16篇13章。這本是孟僖子的話,見於左傳昭公七年。孟僖子說這話時,孔子還不過十七、八歲,自然又是孔子借用孟僖子的話。足見孔子讀了當時存在的許多書,吸取了他認爲可用的東西,加以利用。古代書籍和古人對孔子都有不小影響。

第四,古人,尤其春秋時人,有各種政治家、思想家,自然有進步的,有改良主義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對他們都很熟知,有的作好評,有的作惡評,有的不加評論。由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和取捨,反過來也可從中看出他們對孔子的影響。子產是一位唯物主義者,又是鄭國最有名、最有政績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他極爲贊揚。鄭國有個『鄉校』,平日一般士大夫聚集在那裏議論朝廷政治,於是有人主張毁掉它。子產不肯,並且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這時孔子至多十一歲,而後來評論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孔子以『仁』來贊揚子產的極有限的民主作風,足見他對待當時政治的態度。他譏評魯國早年的執政臧文仲『三不仁』、『三不知智、』。其中有壓抑賢良展禽柳下惠一事左傳文公二年,而又贊許公叔文子大力提拔大夫僎升居卿位。用人唯賢,不准許壓抑賢良,這也是孔子品評人物標準之一。又譬如晉國有位叔向羊舌佾,當時賢良之士都表揚他,喜愛他。他也和吴季札、齊晏嬰、鄭子產友好,孔子對他没有什麽議論,可能因爲他政治態度過於傾向保守罷。春秋時代二三百年,著名而有影響的人物不少,他們的言行,或多或少地影響孔子。

這自是孔子思想體系淵源之一。

以上幾點說明,孔子的思想淵源是複雜的,所受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研究孔子,不應當只抓住某一方面,片面地加以誇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