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序言

资治通鉴白话文作者:金色轰炸机发布:金色轰炸机

2019-10-3 23:18

我们汉族是世界上记载历史最长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五千年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我们民族是一个重史的民族,从文明产生时就有了记史的传统,先秦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史官,来记载本国的历史,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就是鲁国的国史,【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汉之后有了隔代修史的传统,每当有新的王朝的建立都会设专门的机构来整理前代的档案资料,编写前代的历史,从汉一直对民国,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中国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通常读的也就大家熟知的那几部。生活中还真没见过谁家有一面墙的二十四史,要有,往往是土豪们妆点门脸儿的摆设。事实上,只有两部历史著作称得上是最有价值的巨著。一部是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两位司马先生的光辉永远照耀着国人的心灵。这两部书不仅是历史书,还可以当文章读。在古代以文采见长的历史书籍中属于上上乘著作。想了解中国、了解国人、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得读历史书籍,有现实意义。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智慧和计谋,家族的兴衰,民族的成长。

司马光生活在十一世纪的宋朝,编写【资治通鉴】的那十九年,是在英宗、神宗两朝,离现在有九百多年,不是十分的遥远。司马光是保守的旧党的领袖,崇尚古代的治国之道,对祖宗之法那是深深地迷恋,坚决反对革新。王安石当时任宰相,是锐意改革的新党党魁。二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双方都有占据政府领导岗位的时期,旧党失势的时候,司马光退而著述,为大家留下了这一部光耀千秋的历史巨著。记人,如亲见其人;写事,如身临其境。不读这部书,真就可惜了来这一趟。与【史记】相比离我生活的年代还不算太远,比较容易读懂吧。

【资治通鉴】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中国历史,其中包括了历史上惨无人道,甚至于接近国人灭绝的四个极度黑暗混乱、百姓最为苦难的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司马光以他卓越的史学才能和优秀的统筹管理才能,领导组织他的编辑团队,历经十九个寒暑,把1362年纷乱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条理分明、观点明确、取舍得当、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史记】再没有第二部能与之媲美的史书!

在这样一个微信、微博都要落后了的4G时代,还有读【资治通鉴】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还更有必要。【资治通鉴】被尊为历代统治者的镜子,更是普通老百姓的一面镜子。善可为法,恶可为戒。里面不仅充满了人类的聪明智慧,更难以想象的是后世发生的种种事件,都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找到原模原样的先例。历史,真可谓相似得吓人一跳。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一个个统治者,来不及『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就匆匆谢幕下台,有谁把【资治通鉴】真当成了一面镜子呢?权力让统治者发疯,权力能让人愚不可及。

我们现在能读到【资治通鉴】,是要感谢以下的人和事

〔一〕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失势,客观上给司马光创造了退而著述的机会。论文学史学的才能,王安石不输于司马光。王安石尽力于政府事务,没有机会让他在这方面尽情发挥。他没能做的司马光做了,做得很辛苦、很成功,名垂青史,光耀后人。第二要感谢的人就是大领导了。

〔二〕宋英宗、神宗两位皇帝都给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好像这样大的领导要放到第一感谢才对啊,不光从作用上来说还是第二感谢才合乎实际。

政府提供全部经费,由司马光自己挑选需要的助手,在崇文院里开辟了专门的场所成立了编辑局。特别允许他们向『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国史馆〕『三阁』〔龙图阁、天章阁、秘阁〕调用图书,这是前所未有的。更特别的是所有编辑工作全部使用皇帝御用的笔墨纸砚。封建时代,这项恩宠足以让司马光的编辑团队感激涕零,实实在在感受到帝王的重视和浩荡皇恩。神宗皇帝还特别为他们创造宽松条件,让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工作。皇帝只提供银钱,不过问工程进展,就在今天都是不敢想象的美事。这些都还不算特殊,神宗皇帝还给他们发零花钱,用来购买茶叶、水果和点心。为了能让司马光全身心地投入编纂[zuǎn]工作,神宗皇帝特意六次为司马光调整工作,尽给他挑清闲便利的职务,准许他不管到哪里上任,都带着他的全部编辑人员和汗牛充栋的资料和书籍。真是千载难逢的好领导啊!

【资治通鉴】的扉页保留了神宗皇帝亲制的序文。九百四十年之后的人们还能欣赏到出自皇帝之手的精美文章。这是文化史上最重要最神奇的一篇序文。这正是有了这一篇序文,才保住了【资治通鉴】的命,才使我们有机会学习这样一部史书。这是因为在新党得势后,和文革中的破四旧很相像;说起破四旧,五十岁以上的人是有亲人经历过的,五十岁以下的人是有耳闻的,于是有人立即提议销毁【资治通鉴】。有个清醒的人提示说序文是皇帝做的,这么干无疑是向皇帝挑战。销毁的提议戛然而止,抢购风潮瞬间掀起,堂而皇之地摆在了众人的书案上。经典面前,粉丝不分新旧党。

司马光1066年接手工作,直到1084年全部完成书稿,共用了十九年时间。这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没有其他重要的事务,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治通鉴】的编写当中。精心研究,竭尽全力,白天不够用,继之以夜。据清代人考订,引用的书籍达322种之多。历史资料的采集上远非一般史书能比拟。博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接受任务时司马先生四十七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完成书稿时,先生六十五岁,骨骸憔悴,双目近视,牙齿全部脱落,精力全部耗尽。

简单介绍一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任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宋史称他『孝友忠信,谦恭正直』,『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助手刘恕、范祖禹、刘攽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史学家,为编纂[zuǎn]【资治通鉴】同样倾注了心血。辉煌巨著,是史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司马光同他的助手刘攽[bān]、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zuǎn]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资治通鉴】每一卷的开始都有一个起什么什么,尽什么什么的句子,比如周纪一开始写得就是『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著雍摄提格』之类。『著雍』相当于汉语『戊[wù]』,『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yín]』。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

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zhēn]就建议梵[fàn]语学者用梵[fàn]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这些都是胡扯,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阏[yān]逄[páng]、旃[zhān]蒙、柔兆、强圉[yǔ]、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chán]阏[yān]、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yōng]【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xū]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

这些词我们现在不怎么用了,不过它们所表示的形式还在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干支纪年法,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自己是什么属相,其实这个属相就是地支另一表示形式。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为什么用这样的一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因为,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用这些就表示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比较难记,下面我整理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天干和地支,并且和现在用的公元数结合在一起了。

天干公元对照表.PNG

后代表公元后的尾数,前代表公元前的尾数,用这个表可以较快地知道某一个公元纪年的是什么天干。比如现在是公元2015年,公元年数的尾数是5,所以今年的天干就是后所对应的乙;公元2000年,尾数是0,看表中后一行的0对应的是庚,所以2000年的天干是庚。大家明白了吗?下面我发一下地支表。

地支公元对照表.PNG

公元数除以12,看余数查地支,注意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它的尾数是4,天干就是甲,1644÷12=137,它的余数为0,地支就是申,所以1644年是甲申年。再举一个例子,1911年是什么干支年?它的尾数是1,天干就是辛,1911÷12=159......3,它的地支就是亥,所以1911年就是辛亥年。大家用这种方法算算自己出生的哪一年是什么干支年?再说一个公元前的例子,又比如,公元前221年,是什么干支年?它的尾数是1,所以天干就是庚,221÷12=18......5,它的余数是5,所以地支就是辰,公元前221年就是庚辰年。

下面,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公元前771年,居住在现在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犬戎部落攻入周王朝的首都镐[gǎo]京〔西安。括弧内为现地名〕,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的那个第十二任王幽王被杀,一把大火,宫室尽毁,犬戎劫掠而去。第二年,幽王的儿子平王宜臼[jiù]即位。战火过后的镐[gǎo]京遍地瓦砾[lì],民不聊生,就连平王都没有像样儿的屋子居住。百姓没办法生产,大臣、国王的日子也是很不好过。加上来自镐[gǎo]京西部、北部野蛮部落的严重威胁,平王只好把首都迁到镐[gǎo]京东边的洛邑〔洛阳〕。洛邑在镐[gǎo]京的东边,镐[gǎo]京在洛邑的西边,后人为了区别周朝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把镐京时期称作西周,把洛邑时期称作东周。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当时不这么称呼,西东周还是一脉相承。以后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的命名都是这个原因,在王朝名称前加上前后东西南北,在称呼上好区别。

春秋与战国

中国历史上最热闹的时期就是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东周。那时候国家实行分封制,不像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就是封建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分给你,你在你的土地上建国,这就叫『封建』。周的封国林立,恃强凌弱,横挑强邻,日夜兼并,连横合纵,阴谋诡计满天飞。东周分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这个名称来源于孔夫子给这段历史编写的史书【春秋】,战国就是大鱼吃小鱼,战乱不断的意思。春秋战国是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期。『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结晶,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思想喷薄而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还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阴谋家、法家等等,让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时期变得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很多的成语和典故产生在这个时期,例如一鸣惊人、买椟[dú]还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杞人忧天、负荆请罪、退避三舍、围魏救赵、老马识途、朝秦暮楚、图穷匕见等等,多得数不胜数。一条典故就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历史总是有很多个拐点。【资治通鉴】把春秋与战国的拐点选在了公元前403年,威烈王23年。这一年,赵、魏、韩三家正式瓜分晋国。司马光认为从此礼崩乐坏、纲常紊[wěn]乱,周王自毁长城。历史从此进入战乱不断的战国时期。当然还有不同的认识。人常说,提起列国乱如麻。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有一百七十多个,经过三百多年的吞并砍杀,到了战国初期,剩余的诸侯国就只有二三十个。减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停滴战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战争有492场之多,【史记】也记载了这一时期的战争480多场。传至第三十八任东周威烈王时,势力较大的诸侯国有秦、晋、齐、楚、燕等国。势力较小的还有宋、卫、中山、鲁、越、郑等国。

从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共182年的历史,用血雨腥风来形容这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点儿都不过分。社会极端混乱,百姓痛不欲生。游说之士就像过江之鲫,杀人如同砍瓜切菜。这一时期,很多国家都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革,如吴起革新、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等。变革的推行者触犯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命根子,多数不得善终,而变革让这些国家兵强国富,称王称霸。战乱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诸侯们犹如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chá]又一茬。历史的轮子卷着华夏大地上的污泥浊水,滚进了历史的沼泽地---战国时代。夜半不敢读历史,血雨腥风,读起来让人心惊胆颤,却实实在在是好戏连台,诱人深思。有多少读者,历史就有多少个角度和侧面,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发现。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