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6|回復: 0

[史學] 读《史记》:被滥用的李陵(三)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10-8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一元一
我们知道有时候人读书太多,又太相信书上写的东西就容易迂腐。其实岂止是书,人对任何东西产生过分的精神和心理依赖都会迂腐。比如太过于相信权力、暴力、金钱甚至爱情的人都可能迂腐。依赖书本的迂腐是酸的,俗称书生气;依赖权力和暴力的迂腐是咸的,俗称血腥气;依赖金钱的迂腐是臭的,俗称铜臭气;依赖爱情的迂腐是甜的,俗称脂粉气。
乱世的迂腐豪情铁血,治世的迂腐社会和谐,盛世的迂腐雄才大略,末世的迂腐鸳鸯蝴蝶。非常不幸,地球上不迂腐的世道根本没有,所以这世上真正不迂腐的人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李陵更不幸,因为他一人占了两样迂腐:崇尚暴力又太相信书本。一贯的暴力倾向加上对书本的盲目信从导致了他年轻时的偏执人生。
单于当然不会给李陵当曹沫的机会。
事实上,单于是一个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他本来就认为兴师动众追杀李陵是没意义的事,眼看着一万多人因为手下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而不能好好活着单于感到非常惋惜。所以单于根本不可能跟李陵单挑,因为那显然没意义,他不仅要自己好好活,还希望李陵也能好好活。
李陵站在铜墙铁壁的匈奴大营外,感到空前地绝望,他显然也感觉到了自己所谓“丈夫一取单于”是一件没意义的事,他知道此刻单于正在等待他倒下,死去或者投降。
去死或者不去死,这是一个问题。
“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汉书》)”从李陵散步回来发出的这声叹息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陵对生命无限的留恋和热爱,毕竟当时的李陵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阳光男孩。二十岁,花样年华,这是十二点吃饭一点就会饿的年纪,这是看到漂亮女孩就会无限遐想的年纪,这是想吃、想爱、想成功、想幸福的年纪。
然而李陵在这样的年纪却不得不开始对死亡的形式和生命的意义进行认真而痛苦的终极思考。
   一样的青春迷茫,不一样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也许这就是英雄家族的悲剧宿命。
阳光男孩李陵留恋生命,那些同样阳光的荆楚勇士何尝不是如此,年轻的勇士们冒着违反军纪的风险偷偷带着女人出征,突破重重障碍杀出一条血路肯定不是为了当烈士。于是他们开始给李陵找台阶了,由此看来“荆楚勇士”不仅善战,他们的情商显然也比匈奴的当户和君长高出许多。他们劝李陵“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汉书》)”荆楚勇士们没有世受国恩,他们背井离乡戍边多年,又跟随李陵远征,九死一生,现在已经箭尽刀折、无力再战,他们的内心相信自己已经尽到了对帝国的责任。
“荆楚勇士”们显然不愿意跟着李陵当烈士的陪葬,李陵战死至少可以光宗耀祖,甚至像韩千秋那样给儿子捞个侯爵当地主。然而陪葬的“荆楚勇士”们注定只能成为无名英雄,连个纪念碑都捞不到,那远在荆楚水乡的老人们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儿子埋骨何处。
于是“荆楚勇士”们开始劝降了,意思很明白,语言很婉转,既然浞野侯赵破奴可以投降为什么都骑尉李陵不可以?当年浞野侯赵破奴兵败投降匈奴以后十年再次逃亡回归汉朝,居然得到了汉武帝宽厚的对待,不仅没有降罪,还继续享受相应的干部待遇。这事就发生在李陵出征的前一年,实在让人不得不举一反三。
但是此时的李陵非常清醒,这个台阶肯定不能下,战败被俘那是工作能力问题,率部投敌那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了。于是李陵很坚决地回绝了部下的建议,“吾不死,非壮士也。(《汉书》)”不论这句话是不是出于李陵的真心,此时的李陵毕竟在政治立场上和武帝刘彻站到了一起,既然自己出征的时候帝国一号首长刘彻“壮之”了自己,失败以后当烈士就是自己唯一的命运。
一个李陵倒下去,千万个李陵站起来,这才是武帝刘彻要的效果。
李陵下令毁掉了旗帜,把值钱的珍宝挖坑埋了起来。
然后李陵再次叹息“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陵对祖传的箭法非常自信,他认为只要还有几十支箭,就有可能突围出去,遗憾的是此时的李陵已经没有武器可以跟匈奴拼命了。李陵非常理解手下求生的渴望,无论从道义还是从感情上来讲,他也不愿意带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弟兄们毫无疑义地送死。于是他让大家分散突围,如果有人能活着回去就可以向武帝刘彻汇报此次出征的情况。客观地说,李陵的这次出征以少击众,纵横匈奴境内千里,消灭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完全可以称得上虽败犹荣。此时的李陵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全军覆没,无一人逃脱,那么自己这次艰苦卓绝的远征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迷案,身后史册上的荣辱只能任人演绎了。
李陵把最后的粮食分给了手下士卒,每人两升干粮,一大块冰(可以化水解渴),然后李陵和大家约定:不论是谁,只要能活着突围出去就赶到当初出发的地点遮虏障汇合。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后来四百多名荆楚勇士通过不可思议的残酷淘汰幸存下来,陆续到达遮虏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李陵和韩延年树大招风,显然已经很难脱身了。
当日半夜,夜黑风高。
李陵和韩延年跨上战马,命令手下击鼓召集部队一起出击。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战鼓居然没有敲响。《汉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汉书》中对战鼓没有敲响的原因没有记述,可以想象此时这支原本钢铁意志的荆楚勇士军团已经军心涣散,甚至可能已经提前执行了骑都尉李陵分散突围、各自逃命的命令。
此时的李陵没有苛求手下,他知道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陵和韩延年趁着夜幕骑马飞奔,身后只有十几个士卒跟随。
单于知道自己的对手是步兵军团,因此从夜幕中飞奔出来的几匹战马异常醒目,单于对李陵的最后一击开始了。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韩延年,这个不甘平庸的烈士子弟,最后也当了烈士,用自己年轻的鲜血延续了家族的荣誉。阳光男孩李陵最后终于给自己找到了台阶,自己当初只是承诺“以五千步卒涉单于庭”、“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从实际效果来看李陵做到了。既然那近在百里之内的帝国对自己的生死毫不关心,李陵也就实在舍不得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壮烈牺牲当烈士。
于是李陵投降了,当了叛徒,投降前他说“无面目报陛下”。
事实上,此时坐在重重城墙包围着的未央宫里的汉武帝刘彻并不是毫不关心李陵的生死,准确地说刘彻只关心李陵怎样去死,他甚至已经在内心里盘算着怎么给反击匈奴的革命烈士李陵开追悼会了。刘彻根本没有想到李陵会当叛徒,因为在皇帝的剧本里只有活着为他拼命的战士和死去埋骨荒野的烈士,而不存在叛徒这样的角色。
《汉书》记载“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可以想象,当时边塞的情报肯定已经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未央宫,刘彻没想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李陵比他的爷爷和老子还能打,居然能在十万单于铁骑的围追下一步步向着汉朝边境的长城突围了过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