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6|回復: 0

[史學] 古代贪官都有什么有“苦衷” 为何而贪?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1-3-25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宋庆森
中举了,甚至参加殿试,点了翰林,通向官场的门敲开了,但是并非立马就授职入堂做官,“敲门砖”只是敲开了做官的第一道门,真正圆做官发财的梦还早着呢。
从制度上来说,所有的文官都要由朝廷吏部铨选,并定期让士子“掣签”(即抽签以定做官的省份)而后分发。因此,凡是要做官的士子必须到京城投供报到。一般说来,凡是到地方上任的,都要按吏部规定的“班次”候选。由于仕途杂进,做官的人多,候选的士子都要“候”一段时间,才能轮到掣签分发。新科进士归班选用知县,直到吏部查明前科进士将次用完,才能令其赴部投供,照原甲第名次先后挨选。
中国古代的官员可以分为两大类:职事官和散官。职事官有固定的编制,担任实际职务并行使一定权力;散官则没有定额,没有实际职务,也就没权力,这还不同于现在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它只是一种象征,也称阶官。《隋书・百官志》记:“居曹有职务者为职务官,无职务者为散官。”
由于历年累积,再加上“捐官”越来越多,花钱可以买官,于是候补的官员如过江之鲫。比如,清末四川一地,候补道员多至50多人,知府20多人,通判、知州、知县多达400多人,以至出现了“某员到省二十年未得委差,衣食俱乏,冻馁而死”和“孑然一身,典质俱尽,自刎而死”。著名书法家赵之谦也曾是一个候补知县,可多年无任用的希望。眼望全国1729个州县,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轮到自己,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以自嘲。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挤进了衙门,吃官俸了!回过头想想这一路走来,自己千辛万苦,后面一大家子老老少少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像是欠的债,这些哪能一笔勾销,都需要一一回报。读书、做官、发财,是古代人生唯一的正途,也是一种经济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回报,回报仅满足一下脸面的虚荣是不够的,家里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老宅要建,祖坟要修,最终的荣光在于衣锦还乡,可是不能自己“衣锦”回家时,老家还是老面貌。
这些都需要一开始做官就要经营的,就像一当皇帝就开始修皇陵一样。此外,七姑八姨,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都会找上门来,要不怎么说当官的亲戚多呢!还有,当年私塾的老先生,家乡的地方父母官,都是要花银子打点的。可怜那点官俸,哪应付得了?你再清高,欠了那么多债,能一身轻吗?一旦入彀,首先就逼着你去想如何捞回,不但要捞回,还要赚取“利润”,要争取最大限度的回报。
功名是自家挣来的,还有多少感戴朝廷、报效国家之意?这就是“纱帽反不如和尚”的原因。当官以后,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封建特权的享受者,于是就有了贪贿的可能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少贪一点就不错了,不仅反映官本位思想对世人的销蚀作用,尤其反映了中国士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致富方式。
其实统治者是明白这一点的,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谕大学士等:“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一个穷秀才,背了个包袱皮进京赶考,一旦入仕,车马成群,不是贪就没有别的解释。
可见,传统科举制是产生大批贪官污吏的重要机制。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