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2|回復: 0

[史學]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最高权力的交接(4)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2-21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预立太子还只是保证君权顺利继承的第一步,要想万无一失,还必须剪除一切有威胁的势力。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屠杀功臣即出于此目的。但有些势力却不容易剪除,比如太子的母亲及其父兄。历史上女后、外戚做乱屡见不鲜。就象吕雉、武则天这些母亲,在当皇后时即掌握相当大的权力,新君即使即位也是摆设。吕氏、武氏欲改朝换代虽未得逞,但成功的也不少,比如西汉外戚王莽、北周外戚杨坚。汉武帝刘彻为防止诸吕之乱重演,不惜采取极端措施,“立其子杀其母”,后来北魏也有过类似作法,但毕竟太过残忍而被放弃。于是就剩下一个保险的办法:让太子提前掌握一部分权力,使“储权”仅次于君权凌驾于第三方势力之上,则万无一失。恶性循环到此完成一个轮回。
  树立太子权威易使太子萌生野心,对君权造成威胁;但若不及早培养他的权威,空有甚至没有“名份”的太子(皇子)又难以阻挡女后、外戚、亲王、功臣等势力对最高权力的争夺。
  从夏启“家天下”开始,到清康熙帝为止,历史其实就是在原地不停地转圈,怎么也走不出这个“立储困局”。
  2、封藩与削藩的两难选择
  宗室诸王对君权继承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固定顺序继承法就是为约束他们而定。因为他们是离君主宝座最近的人,近得只有一步之遥,近得似乎唾手可得。于是乎,他们或是诱使君主违反固定顺序继承法,力争立自己为储君;或是散布流言蜚语,阴谋陷害太子;必要时干脆直接发动政变,就连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也是靠这种“大逆不道”的手段上的台。但如果他们只起破坏作用,事情反倒好办了。宗室诸王是王室中除了君主、太子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王位继承的后备军。除了存在时间很短的王朝,其它历时较长的王朝都有过王室嫡系无子,由宗室诸王入主大统的事例。当有其它势力威胁君权时,拥有实权的诸王是拱卫君主的重要力量。然而一旦外敌退去,诸王又极易生出觊觎君权的野心。有鉴于此,历代王朝一般都不让他们在朝廷中拥有实权,以防止他们直接篡夺中央政权。
  但诸王毕竟是君主最亲近的人,他们或是他的儿子,或是他的的兄弟,或是他的叔伯。荣华富贵,不与自己的亲人分享,又给谁呢?况且君主一人统治天下,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难免有个闪失,这时不靠自己的亲人又靠谁呢?于是“封藩制”带着开国君主们美好的愿望来到人间――使宗室诸王出任外藩,既避免他们争夺皇位,又可让其发挥重要作用:对内防止权臣、宦官、外戚等其它势力威胁君权,对外抵御外敌、镇压人民起义。
  西周大封诸侯,开始确实得偿所愿,可越往后越适得其反,正如李斯的总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14]因此他建议,“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15]
  于是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宗室诸王毫无实权,眼睁睁看着横扫天下的大秦帝国被小人篡夺却束手无策。面对昔日最卑贱的奴才,宗室如同待宰羔羊引颈就戮。秦未亡于陈胜、吴广,嬴氏子孙已死于宦官之手矣。
  始皇子孙的悲惨命运大大刺激了汉高祖刘邦,他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大封子弟为藩王。藩王们倒也不负重托,在反对诸吕做乱中立了大功。但共同的敌人消灭之后,诸王坐大,威胁中央,不得已“撤藩”,又引发“七国之乱”。
  其实刘邦并不是不知道李斯对“封藩”的看法,个中利害以刘邦君臣之聪明怎会不知?问题在于刘邦当时根本没有其它的路可走。嘲笑古人愚蠢本身就是可笑的,只能说政治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太过漫长的过程,人类的智慧一时还解决不了这个千古难题。李斯、刘邦所能做的,只能是针对离他最近、给他印象最强烈的前朝的教训采取措施罢了。西汉最终被外戚王莽所篡夺。设若当时诸藩未撤,王莽焉能轻易得手?至少他也得发动一场削平七国的战争,而这正是刘邦大封藩王的初衷!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