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8|回復: 6

[国学教育心得] 童蒙教育的落实

  [複製鏈接]
孟晓路 發表於 2019-4-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童蒙学制,多在儿童3、4岁时若欲换算成周岁,当减1岁按此之岁皆指虚岁,下同。即在家中教其识认单个汉字。至七八岁发蒙,始入蒙馆读书,是为小学。至十五岁左右,升入经馆或书院,是为大学。

蒙馆中功课则有认字、写字、背书、讲书、属对、作文等。目标要求则语言方面能认字写字、能阅读文言、会作诗作文。

做人知识方面明白初步之做人道理,学会洒扫应对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经馆则以义理为主,主要功课是解经。

目标要求:于经书中内圣外王之道的义理能融会贯通之、并实践之、练习之、体会之。大体言之,蒙馆阶段,当今日之基础教育,经馆书院阶段,当今日之高等教育。

故所述国学教育原有步骤,详于蒙馆中功课,于经馆书院则较略。

蒙馆中之教学进程,大致分为三条线:

1)字学教学(认字、写字、解字三方面);

2)蒙书(包括学前)教学(背书、阅读训练、属对、作诗、作文等。)

3)经史教学(以背诵为主,兼顾文义。)

附论:

字学乃全部语言、做人、知识教育之根本。

A、据徐通锵先生之高论:汉语言乃是字本位。

B、字中亦有做人、知识之本。

1)字学

在字学教学方面,古人与今人大异。古人是将认字(见字形能知读音即可)、写字与解字分开的;今人则完全不分,自始至终学字必同时求其能认能解能写。

古人先教儿童大量集中认字,写解则稍晚方行。后来认字速度渐放慢,写解则逐渐加快。终至赶上认字,而三者会合。

(1)大量集中认字

汉字之特点乃表义不表音,音形不一致,而汉字常用字较少,便于集中识认。为让孩子能尽早读书,故于蒙学伊始,先让儿童大量集中识字。

1、要不要集中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美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另一方面,汉语语法,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名词也罢,动词也罢,形容词也罢,没有什么特殊的形态变化,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完全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此外,汉字一小部分是单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地认字。这又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就表明,汉语汉字的特点,使集中识字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

如果不集中识字,过早地让儿童学习成句的话,成段成篇的文章,一方面,儿童认得的字太少,内容势必受到文字的限制,贫乏单调,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不能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文字的出现又势必受到内容的限制,不能照顾到文字本身的规律性,这样就无从发挥比较类推的作用,儿童不容易领会到文字的规律,学的字就比较模糊,既不容易记住,又会产生错字别字的毛病。字既学得不牢固,不快,就会回过头去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换言之,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前人的作法恰是充分运用了集中识字的有利条件,排除了分散识字的缺点。

集中识字有必要,有可能,进一步的问题是识字的数量。太少,不够用;太多,儿童记不住,而且旷日持久,也会挫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当时农村里大多学识字的儿童更没有太多的时间可用。王筠说两千字。从传统的经验看,这个估计不是没有根据的。

前边说到过,跟史游〖急就篇〗先后同时的识字课本还有好几种,主要是合〖苍颉〗〖爰历〗〖博学〗而成的〖苍颉篇〗,杨雄的〖训纂篇〗和班固的〖训纂篇〗续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苍颉篇〗55章,每章60字,一共应该是3300字;杨雄的〖训篡篇〗扩充〖苍颉篇〗成为89章,班固的续编又有增补,成为102章,则杨雄、班固之书估计会有五六千字以上。史游的〖急就篇〗字数最少,只有2016字。杨雄、班固,都比史游的地位高,比他的名气大,可是他们的书很早就失传了,惟有〖急就篇〗沿用到隋唐,并且保存下来。什么原因呢?除了编法上和别的可能的因素之外,会不会还因为〖急就篇〗字数适当,所以大家一直采用,而〖苍颉〗〖训纂〗字数太多,不适合作启蒙教材呢?看来这个可能是很大的。因为别的几种书,也有类似的情况。

〖千字文〗一直流传,而所谓三千字文,五千字文,万字文,都不流传;〖百家姓〗流传,而经政府颁行的〖千家姓〗不流传。另一方面,单是一本〖千字文〗,人们显然感到不够,所以选来选去,还是选中了一本〖三字经〗,一本〖百家姓〗,跟〖千字文〗配合起来,以足两千字左右之数。按:三百千不二字实为一千四百五十余字,数量并不足两千这些事实似乎足以说明,前人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两千字左右才合适,超乎这个数目过多,不足这个数目就太少。

今天,我们可以参考前人的这条经验,作得更科学一点。比如说,我们可以选定若干种儿童必读书,作一个字汇统计,看看这些书使用的字汇有多大,这些字的出现情祝怎么样,从而确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字汇表。这项工作,应该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集中识字〗

古人集中识字有两种方法:通用的是背书调字识字法,此法通行甚久,年龄只限定于六七岁有一定理解力之后。然并非最佳方法。且此法认字效率较低,导致在孩子阅读力形成关键期,所识字量太少,难以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另一种是字块认字法,此法较前法优点甚多,一认字清切;二效率很高,只要每日坚持识认十字左右,一年下来即可认识三千字;三年龄可提前至3、4岁口齿清楚后即可行之。

当然此法优点是能迅速记忆大量字,缺点是容易遗忘。故古人又设有种种复习之法。如1不断温习已识之字块;2进一步在认识两千字块后,采用书上识字的办法来复习巩固,教之以三百千等简短韵语教材,老师加以讲解带读后,令儿童自己看书念诵,念熟后自然能背。不仅有效地复习巩固了以前所学之字,更起到解字并理解学习初浅文言文的作用。

字块认字乃古人字学教学之精髓,亦是整个蒙学的精髓之一,吾人极当重视之。以下引印光大师、唐彪、崔学古、宏远谟斋等相关论述以明之。

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仅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余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不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在先生,更不深思,但咎学谓方枘(榫)圆凿(孔)两不相入也。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

唐彪曰:余子正心,自六岁入学,因书不能成诵,三岁历三师,至四年无可如何,不复易矣。其岁,则甲寅1674年也。因兵乱,避居山中,适有朱两生设帐其地,因令就学。从游至五月,所读新书,不减于前三载,且于前三载不成诵之书,无不极熟。彪敬问其故,答曰:『吾无他术,惟令认字清切而已。令郎非钝资,止因一二句中,字认不清,不敢放心读去,则此一二句便不熟;因一二句不熟,通体皆不成诵矣。又尝试验之,蒙苟非先生强令之认字,必不肯认;认过而仍忘者,苟非强令之来问,必不肯问。止皆先生所当知者也。』彪思:读书在认字,甚为浅近,何以前三师见不及此?乃知甚明之理,未经人指现,未易知也。

唐彪曰:教童蒙泛然令之认字,不能记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曰:此宜分别熟记者也。如此,始能记忆,无讹误遗忘之患矣。此教认字之法。更有令彼覆认之法: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倘十不能认六者,薄惩以示儆,庶可令其用心记忆云。

——〖父师善诱法童子最先认字并认字法〗

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则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不解者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汁浆,不至滑过。既能解,则为之横解:同此一字,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引伸,或假借,使之分别划然,即使之辗转流通也。

——王筠〖教童子法〗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祇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祇记口歌之弊。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先截纸骨。方广一寸二分。将所读书中字,楷书纸骨上。纸背再书同音,如文之与闻。张之与章之类。一一识之。又遇姿敏者,择易讲字面。粗粗解说。识后用线穿之。每日温理十字,或数十字。周而复始。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读至上论。方去纸骨。大约识完四书总字足矣。凡教字时,勿教以某字某字。如教大学之道。只教以大,教以学,教以之,教以道。如夹杂一音,便格格不下。何为书上识字?凡教生书,先令本生,就书上字。逐字挨认。遇不识字。用朱笔圈出。又用黑笔写在书头。最为易记。又有辨字一法。如形之与刑。扬之与杨,声之与同而笔划边旁不同。己之与巳,行与之行杭音正,焉之与焉(燕音)。女之与女(汝音),字同而用之不同。又星之与心,登之与孰,声近而用舌用齿又不同。诸如此类。必细辨之。

——崔学古〖幼训〗

八岁未入塾前,读〖性理字训〗。按:程氏〖字训纲〗,原本今罕见。歙朱氏升会以方蛟峰逢辰〖名物蒙求〗、陈定宇栎〖历代蒙求〗、黄成性继善〖史学提要〗暨程勿斋若庸〖性理字训〗,合注为〖小四书〗五卷。当湖陆稼书先生尝欲重梓,以广其传。及门云间赵凤翔慎徽伯仲,承师命校刊,〖四书〗乃复显、愚谓训蒙之书,未有善于此者也。六、七岁时,父兄即以此授之。更削方寸木数万(或用白绢绫夹谷皮纸褾作,必须两面,一律可以书楷),每方楷书〖十三经集字〗,仍附〖说文〗篆、籀体于下(无者缺之),背面注明本字音、义,或一字数音数义,亦分别详书。日令识仞若干字,解说若干字。识仞由少加多,解说由浅至深。汲汲而毋欲速,循循而毋敢懈。蒙养之功,其在是乎(以百方为一包,千方为一箧,十箧即万字矣。周流熟仞,固藏勿失)。

——〖宏远谟斋〗

谈到儿时读书经历,首当感激的自然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先父讳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其后考入北京大学之英文系。毕业后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有关航空之著作,及至中国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先父遂进入航空公司服务,曾历任人,事科长等职。先母李氏讳玉洁,字立方,自幼年接受良好之家庭教育,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结婚后乃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我是父母的长女,大弟小我二岁,小弟则小我有八岁之多。

大约在我三四岁时,父母乃开始教我读方块字,那时叫做认字号。先父工于书法,字号是以毛笔正楷写在裁为一寸见方的黄表纸上。若有一字可读多音之破读宇,父亲则以朱笔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画小朱圈于此字的上下左右。举例而言,如『数』字作为名词『数目』的意思来用时,应读为去声如『树』字之音,就在字的右上角画一个朱圈;若作为动词『计算』的意思来用时,应读为上声如『蜀』字之音,就在字的左上角也画一个圈,另外这个字还可以作为副词『屡次』的意思来用,如此就应读为入声如『朔』字之音,于是就在字的右下角也画一个朱圈;而这个字还可以作为形容词『繁密』的意思来用,如此就应读为另一个入声如『促』字之音,于是就在字的右下角再多画一个朱圈。而『促』音的读法与用法都并不常见,这时父亲就会把这种读法的出处也告诉我,说这是出于〖孟子·梁惠王〗篇,有『数罟不入洿池』之句,『罟』是捕鱼的网,『数罟不入洿池』是说不要把眼孔细密的网放到深洿的池水中去捕鱼,以求保全幼鱼的繁殖,也就是劝梁惠王要行仁政的意思。

我当时对这些深义虽然不甚了了,但父亲教我认字号时那黄纸黑字朱圈的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古人说『读书当从识字始』,父亲教我认字号时的严格教导,对我以后的为学,无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我以后开始学英语时,父亲又曾将这种多音字的多音读法,与英语做过一番比较。说中国字的多音读法,与英文动词可以加ing或ed而作为动名词或形容词来使用的情况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英文是拼音字,所以当一个字的词性有了变化时,就在语尾的拼音字母方面有所变化,而中国字是独体单音,因此当词性变化时就只能在读音方面有所变化。所以如果把中国字的声音读错,就如同把英文字拼错一样,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

父亲的教训使我一生受益匪浅。而现在我却经常听到.电视与广播中的演员及播音员将中文字音读错,而却把英文的变化分别得很清楚,其实二者道理相通,若能把外国文字的变化分辨清楚,怎么会不能把本国文字的读音分辨清楚呢?而这种识字的教育,当然该从童幼年时就开始注意才对。不过父母虽严格教我识字,却并未将我送入小学去读书。因为我的父母有一种想法,他们都以为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小学里学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

因此遂决定为我及小我两岁的大弟嘉谋合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教师也并非外人,那就是小我母亲两岁的我的一位姨母。姨母讳玉润,字树滋,幼年时曾与我母亲同承家教,其后曾在京沪各地任教职。姨母每天中午饭后来我家,教我和弟弟语文、算术和习字,当时我开蒙所读的是〖论语〗,弟弟读的是〖三字经〗。记得开蒙那天,我们不但对姨母行了拜师礼,同时还给一尊写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也行了叩首礼。目前看来,这些虽可能都已被认为是一些封建的礼节,但我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这些礼节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却确实曾经产生了一些尊师敬道的影响。

我当时所读的〖论语〗,用的是朱熹的〖集注〗,姨母的讲解则是要言不烦,并不重视文字方面繁杂的笺释,而主要以学习其中的道理为主,并且重视背诵。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册经书。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思想也自不免有其局限之处,但整体说来,孔子实在是位了不起的哲人和圣者。『哲』是就其思想智慧方面而食,『圣』是就其修养品德方面而言。

对于『儒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应如何使之更新振起,自然并不是本文所能阐述,但我在开蒙时所读的〖论语〗,以后曾使我受益匪浅,则是我要在此诚实地记写下来的。而且〖论语〗中有不少论<诗>的话,曾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为文与讲课之际,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论诗之言,这就是我在为学与为人方面都曾受到过〖论语〗之影响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叶韵莹〖我的诗歌道路前言〗

其中崔学古对字块识字之介绍最有义理,最为精详,分析如下:

其一,字卡所收字当以四书不二字(共计二千三百三十五字)为准。

其二,他告诉我们字块认字止于何时。字块识字止于读完大学中庸,始读论语之时。

其三,认字与读书平行,上书始于何时。交待得相当清楚矣!极有参考价值。

童蒙教育的落实

童蒙教育的落实

(2)解字

先说解字,训诂之学也,是义理之本,是做人教育之本。宏远谟斋解字一段说的很好,陈子褒字课,亦大有参考价值也。

读书以识字为本,百字又非徒能识已也。必明其形、声、训诂,以〖尔雅〗为权舆,而通诸〖广雅〗、〖说文〗,与夫〖广韵〗、〖韵会〗之属,复衷以〖经典释文〗,识字源流,大概已备。有此为根柢,而后读昭代顾氏〖音学五书〗、邵氏〖尔雅正义〗、郝氏〖尔雅义疏〗、段氏〖说文解字注〗、王氏〖广雅疏证〗暨阮氏〖经籍纂诂〗等书,乃克知其得失所在,而并为读群经之宝筏珠船。才敏子弟,更能参考金石文字,其益尤多。塾师于每日课经之余,必为考证二、三十字,录之于册,积久有得,通贯不穷。虽以之读中秘书可矣。

——〖宏远谟斋家塾课程条录〗

(3)写字与解字

以下是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认和写一小节。吾意:此三(认写解),或稍早或稍晚,然一直都沿至蒙馆结束时仍习之!

前人重视书法,从儿童入学就教写字,可是所写的并不是按照『三,百,干』里字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百家姓〗开头的『赵,钱,孙,李』,〖三字经〗开头两句里的『初,善』,〖千字文〗开头两句里的『地,黄,荒』等等,都要到很久以后才写得到。儿童开始学写字,写的是『上大人,丘(也作『孔」)乙己』。

这个办法,也有很久的历史。敦煌遗籍中就有一叶这样的东西,是这么一串字:

上大夫丘乙已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见〖敦煌掇琐〗,编者有按语:『以下字迹模糊,不可读。』可见还不止这些字。)

清初人褚人获有这样的说法:

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水东日记〗言,宋学士晚年喜写此,必知所自。又,〖说郛〗中亦记之。大抵取笔划稀少,童子易于识认耳。(〖坚瓠集〗壬集卷四)

写『上大人丘乙己』还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就是老师拿着儿童的手来写),描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反正,始终跟识字走的不是一条路。

这个办法也是值得研究。

从一方面讲,写字和认字一致,可以收相辅相成,互相巩固之效。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意思和偏旁形体,写起来容易些,进而又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它的认识。如果认字和写字互不相谋,就收不到这个效果。但是,从另一面讲,为了集中识字,教材里的字就不能完全按照笔划的多少难易来安排,而为了学写字,却必须从基本笔划,基本字形,基本结构练起。如果一定要求认了就得会写,那就必须从最简单的字认起,并且大大放慢认字的速度,因为最简单的字是没有多少的,也就是说,必须基本上取消集中识字或者改变集中的程度。如果要集中识字,也要跟着识字的进度学写字,那就使儿童一开始就学写很多字,并且学写难字,这恐怕也有困难。看起来,如果肯定了集中识字,肯定了学写字应该从基本笔划人手,并且大致按照汉字的构造规律逐步地练,那么,写字和认字的步调不完全一致,恐怕是难于避免。

『上大人丘乙己』未必是最合理的安排,他们的步骤也未必是最合适的。然而,不让识字和写字互相干扰,互相牵制;教儿童写字从有依傍(把腕、描红、描影、临帖)到无依傍;先大后小:这三条却显然是跟汉字的特点相合的。近几十年来,初学写字不用毛笔而用石笔和铅笔,描红、描仿影的办法作起来有困难,用石笔、铅笔写大字也成问题。再加上一般地要求认字和写字并进,于是不得不让初入学的儿童一开始就捏着小手,毫无依傍地把笔划繁多的字装在小小的方格里。这,实在有点难为孩子。难为一点也罢,这样入手学写字,恐怕是终究学不好而不得不养成马虎潦草习惯的一个原因。

前人的作法似乎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我们十分迫切地需要根据今天的情况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训练写字的办法来,甚至还需要设计一种专供初学儿童学字用的工具,既有铅笔钢笔在制作、携带、使用上的便利,又有毛笔适于初学写字的优点。

还应该提到,就前人的作法来着,仿佛他们有这样一种经验。认字,记字,开头可以快,但是到了一定的限度(比如两千多字),再继续多记新字,速度就不能那么快了。懂字义,懂用法,开头只能慢,到了后来,认的字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开窍,这方面会快起来。写字,也这样。汉字难写,开头只能慢,但是等到基本笔划练熟了,基本字形掌握了,学写也会快起来。于是,前人就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差别,开头教儿童多认多记,多到远远超过他们能讲能写的地步,而让讲和写慢慢追上来,追到集中识字阶段完成,乃至进入下一阶段之后,认,讲,写,用终于会师。

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来考虑,根据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来考虑,前人这个经验似乎不无可资参考、值得深入研究之处。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认和写〗:『在集中识字阶段,为了便于儿童记诵,前人采用了整齐韵语的办法。这个办法,一直到下一阶段还继续使用,我们留到下一章再去探讨。』

——摘自孟晓路〖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遊客  發表於 2019-8-10 13:48
流——金文会意,从水从?,篆文或作?,从沝,?象人而长发随波散开,象人在河中游泳以示水之运动,本义为水之运行。〖说文〗:流,水行也。〖易经·干卦〗:水流下。
遊客  發表於 2019-4-3 08:02
做诗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满清下来这么一个习俗,那是因为满清不希望汉人知史鉴史,识数能术,所以意图用文学来束缚汉人的才能,困顿汉人的精神境界。
延章 發表於 2019-7-10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童蒙教育应当关注
遊客  發表於 2019-7-27 11:16
希望国家能够从小学开始重视。
遊客  發表於 2019-8-15 10:12
童蒙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民族文化传统要从小接触,才能使我们的根延续。
知秋 發表於 2020-8-4 11:05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蒙馆中功课则有认字、写字、背书、讲书、属对、作文等。目标要求则语言方面能认字写字、能阅读文言、会作诗作文。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