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4|回復: 0

[論史] 大明:骑在世界近代史的门槛上(1)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6-11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0611104439138.jpg

2010611104453975.jpg

1585年版的《世界概观》中的单幅中国地图,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单幅中国地图。

   

我们的教科书一直是把1840年的那场并不很大的战争定位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使我国近代史的起点,甚至落在了“新世界”的后面,这一点至少与中国和世界进入最初的“全球化”的脚步很不相符。

   

世界近代史开端,通常是以16世纪为起点,因为资本主义到了16世纪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诸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等;还有一点我以为特别重要:恰是从16世纪开始,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殖民浪潮打破,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认知的整体。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过去,16世纪的中国不仅没有隔绝于世界之外,刚好相反,在海洋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借住”拉开了“半殖民”的序幕

   

西方对中国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马可・波罗游记》鼓动的。这部游记完成于1299年,次年,也就是新世纪开年――1300年,率先在意大利出版。探索东方像一剂春药,刺激得整个西方躁动不安。最大胆的航海家,冲出地中海,寻求绕过非洲,或一直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不过,整个15世纪,西方人撞来撞去,就是撞出了“新大路”,也没有真正进入神秘的中国。所以,一直到1502年葡萄牙出版《马可・波罗游记》时,其葡文版前言还在说:“想往东方的全部愿望,都是来自想要前去中国。航向遥远的印度洋,鼓动起对那片叫做SyneSerica(中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那就是要寻访Catayo(契丹,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在这样痴迷的向往中,欧洲与中国的相遇,已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1508年,葡萄牙人塞戈拉从里斯本率6艘船远航满剌加(马六甲),国王特颁指令,要求他汇报在满剌加的中国人的情况:“要弄清中国人的情况。他们来自哪里?距离有多远?到马六甲贸易的间隔时间有多长?携带什么商品?每年来往商船的数目和船的规模如何?是否在当年返回?他们在马六甲或者其他地方是否设有商馆和公司?他们是否很富有?性格怎么样?有没有武器和大炮?身穿什么服装?身材高矮如何?此外,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是否强大?有几位国王?国内有没有摩尔人和其他不遵行其法律及不信仰其宗教的民族?如果他们不信仰基督教,他们信仰和崇拜什么?风俗如何?国家规模以及与什么国家接壤相邻?”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