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2|回復: 0

[論史] 贵妃作秀:万历皇帝被迫封宫女之子为太子(2)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12-1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读书
第二,抨击为《闺范图说》作序的郑贵妃。说你郑贵妃作序重刊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在天下人面前亮相,在天下人面前作秀吗?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表现你有才华,你和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同样的贤德吗?你把皇后放在什么位置?这不是为自己做皇后、为儿子做太子做舆论准备吗?
第三,抨击一批在国本问题上态度暧昧的官员。《忧危f议》指名道姓地说,吕坤与郑贵妃的伯父郑承恩以及其他多个官员已经结成了同盟。这个同盟的宗旨,就是要干废长立幼的勾当,就是要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为太子。
有鉴于此,这个名为《忧危f议》的“妖书”号召全体正直的官员和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揭穿、共同挫败郑贵妃的阴谋。
这可以说是自国本争议以来的十多年间,火力最为猛烈、影响最为深远的对郑贵妃的攻击。文官们有关国本的奏疏,只有皇帝看得到,只有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太监们看得到,如果皇帝“留中不发”,甚至内阁首辅也看不到。而这个“妖书”就不一样了,几天之间,全北京都知道了,几个月之间,可以传遍大明王朝的城市与乡村,甚至可能传到蒙古、朝鲜。这个影响太大了。
万历皇帝对这个“妖书”的出现极为恼怒,但锦衣卫和东厂却没有查到关于“妖书”炮制者的任何蛛丝马迹。“妖书”的作者署名是朱东吉,这是一个化名,谁也不知道这个朱东吉是谁。
万历皇帝只好“夜半传旨”,命厂卫逮捕并拷讯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及全椒知县樊玉衡,因为这两人在贵妃作序印书之后曾经首先跳出来,对贵妃进行攻击。以万历皇帝的聪明,他其实很清楚,戴士衡和樊玉衡二人与这个“妖书”不可能有关系,但他气不过这二人出风头,于是借着这个“妖书”的机会,将戴士衡“永戍”广西廉州,樊玉衡“永戍”广东雷州,另外有一批官员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到牵连。
但处置归处置,却抵制不了“妖书”的巨大杀伤力。无论是内阁还是部院、科道,无论是外廷还是内廷,无论以前对国本的态度如何,在《忧危f议》也就是这个“妖书”出现后,几乎都要求早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以断贵妃的图谋,也免得人们再生怀疑,致使人心浮动。
这个“妖书”也对整个郑氏家族产生了强大的压迫力。郑贵妃再也没有了作秀的心情,她带着皇三子朱常洵,在万历皇帝面前哭诉不已。哭诉什么?可能是哭诉自己的善良好意受到歪曲,请求皇帝为她做主。郑贵妃的伯父郑承恩是郑氏家族实际的首脑,见到“妖书”之后 “大惧”,连夜进宫为自己辩解。还有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一再上疏,请求皇帝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对于郑贵妃和郑承恩的反应,万历皇帝可以理解,但郑国泰的上疏,则完全出乎万历皇帝的意料。大舅子,你这个时候来凑什么热闹?他下了一道谕旨给内阁说,关于立太子的问题,朕早说过自有主张,任何人不得再来骚扰,郑国泰此时上疏,是何道理?
这时的内阁首辅已经不是苏州的申时行,而是浙江宁波的沈一贯。沈一贯在给皇帝的答复中趁机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说,郑国泰此次虽然是违旨,却可以看出他的小心谨慎和顾全大局,应该给予嘉奖。他又接着说:“国泰之意,一则欲阐扬皇妃之贤名,使无讹言;一则欲促使己家之福祥,使无后患。”(《明神宗实录》卷539)
内阁首辅沈一贯的这番话十分老到,他在暗示皇帝,也在暗示贵妃,立皇长子为太子,乃大势所趋。如果想要保全郑贵妃、保全郑氏家族,唯一的办法是早立皇长子为太子,既断了郑氏的念想,也可以平息人们对郑氏的谴责。拖得越久,对郑氏越不利。当然,也许有一句话沈一贯不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皇上在世的时候固然可以保全郑氏,一旦皇上不在了,这郑氏还不像西汉时期的吕氏一样被人收拾吗?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万历皇帝也没有办法。经过与朝臣的反复讨价还价,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也就是这个名为《忧危f议》的“妖书”流传三年之后,万历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折腾万历皇帝、折腾明朝近二十年的国本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三、树欲静而风不止
但是,却尘埃未定。因为人们仍然在担心,担心郑贵妃及其子福王朱常洵,乃至皇帝本人,时刻都在谋求翻盘。因为在封朱常洛为太子的同时,还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而这个福王一直赖在京师,不去封地洛阳。在一些地方,还时不时发现赞颂所谓“皇三太子”的碑刻。有人认为,这或许就是郑氏家族及其追随者在制造更换太子的“图谶”。
怎么办?“妖书”《忧危f议》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所以,郑贵妃作秀的旧事重新被人拿出来说事。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晨,内阁的一位大学士朱赓便诚惶诚恐地来到内阁的值房。这位朱赓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十七年,因为母亲去世,时任礼部尚书的朱赓回乡守制,从此退居林下。但到万历二十九年九月,内阁员缺,六部的多位尚书翘首以待,但万历皇帝一概不用,命已经退出政坛十多年的朱赓入阁任职。耳根清净的朱赓早已厌烦仕途,打算安安静静度过晚年,所以一再推辞。但经不住圣旨一下再下,第二年的四月,年过古稀的朱赓万般无奈来到了北京。
才到北京一年多,一件看似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就找上门来。
原来这天天还没亮,家人就呈上一个小册子,说是门子一开门,便发现了它,不敢细看。朱赓开始或许并没有在意,因为这年头无奇不有,各种各样的传单时时会出现。但一看这个传单,朱赓不由得大吃一惊,脑子“轰”地炸开了,又是一篇政治谣言,一篇“妖书”,一篇关于国本的“妖书”。
这个“妖书”的题目是《国本攸关》,副题则是《续忧危f议》。也就是说,这个“妖书”自称是郑贵妃作序的《闺范图说》的又一个跋,针对的还是郑贵妃的序。几年前的那个《忧危f议》,作者用的是化名,叫朱东吉,是一份化名传单。如今的这个《续忧危f议》,作者则是冒名,冒一个御史、一个给事中的名,是一份冒名传单,说明“妖书”的作者更加肆无忌惮。而且,不仅是朱赓的住处,在北京的部院大臣住处及各衙门,都发现了“妖书”。
那么,这个“妖书”说了些什么呢?
第一,虽然太子已经册立,但郑贵妃和她的同伙们人还在、心不死,抱团抱得更紧了,蠢蠢欲动,图谋更换太子。
第二,这个集团的核心共有十人,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四位高级文官和包括锦衣卫都督在内的四位高级武官,都是有名有姓。而更著名的是另外两位:一位是提督东厂司礼监太监陈矩,这是个能量通天的人物;还一位便是内阁大学士朱赓。
第三,这个朱赓其实没有什么本领,他退居林下十多年后还能以七十岁高龄进入内阁,只是因为他的这个姓名。姓“朱”,这是国姓,大明朝的皇帝就姓朱。更重要的是他的名,“赓”,朱赓的“赓”字和更换的“更”谐音,皇帝让朱赓入阁,就是暗喻要更换太子。
前面两条无疑是捕风捉影,最后一条更是牵强附会,但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朱赓的入阁。比他资历深、比他年纪轻、比他更能干、比他威望高的大有人在,为何就选了这一个?
什么叫“妖书”?这就叫“妖书”,让你将信将疑,让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否则就不是“妖书”,就无法“妖言惑众”了。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万历皇帝本以为立了太子可以清静一些日子,没想到还是有人如此捣蛋,就命厂卫大索京师,必欲得此制造“妖书”之人。更严重的是,无论是乐新炉的飞语,还是这两次的“妖书”,都指名道姓地抨击一些官员,又指名道姓地褒扬一些官员,在官员之中进行列队、分类。这就造成了官员之间的互相猜测、互相怀疑,一些实权派的官员开始以追查“妖书”为由打击政敌。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幸亏此时有一位名叫生光的山人落网,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派别斗争。
生光是北直隶文安县县学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好好在县学读书,而是走南闯北,多次游历塞外,属于我们说到过的到处谋生的那一类山人。
《续忧危f议》“妖书”案发生时,生光因为造另一“妖书”,对郑贵妃的哥哥进行讹诈,被东厂拘捕。东厂的首领如获至宝,希望在生光身上找到破案的契机,至少也得让他供出几个不顺眼的官员,置其于死地。但是没有想到,这位生光虽然是个江湖骗子,却是一条真正的“光棍”,有一身铮铮铁骨。任凭东厂校尉软硬兼施、刑具用尽,生光只承认自己讹诈了郑氏,虽死无怨,但决不诬陷他人。
于是案子僵在那里,移交给了北京的巡城御史。这位御史灵机一动,生光的死罪是免不了的,不如趁机给他一个栽赃。栽什么赃?把《续忧危f议》这个案子也栽在生光身上,快速结案,以免株连多人。但是,如此大的案子,光靠一个巡城御史是担当不起的,甚至光靠刑部也担当不起。一旦皇帝问罪,一旦有人揭露出去,谁敢承担责任?
这个时候,不能不说到陈矩,就是那位提督东厂的司礼监太监陈矩。他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虽然是宦官,但在“妖书”问题的处理上,却表现得比士大夫、比内阁首辅更有担待,更加高风亮节。虽然他被“妖书”说成是郑氏阴谋集团的核心中的核心,却对几位可能被牵连的清流派领袖十分敬重,特别是对事态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不希望因为这个“妖书”而滥及无辜。
巡城御史张冠李戴的栽赃方案提醒了陈矩。陈矩大喜,反正这个生光是要死的,不如把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他身上。于是,都察院、刑部、东厂联合欺骗皇帝,说“妖书”案已经告破,一切都是这个名叫生光的光棍在捣蛋,没有团伙、没有胁从。于是,生光被处死,“妖书”案了结。
诸位可能又要问,这么简单就结了案?
世界上许多复杂的事情,其实是可以被人们简单地进行处理的。比如我们这一讲所说的由于郑贵妃的作秀而引发的连续两起“妖书”案。那么,那些心存报复的实权派官员就这样罢手了?不罢手怎么办?第一,陈矩的权威在这里,你得罪得起他?第二,你说生光不是案主,那东厂撤出,你接着破案,你破得了吗?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第三,陈矩一个宦官,挺身而出保护文人,你科举出身的文官,敢继续残害同类吗?
世界上许多简单的事情,也可以被人们弄得很复杂。比如我们连续在说的这个国本问题。如果万历皇帝没有对郑贵妃那么偏爱,如果李太后对自己的宫女没有那么袒护,如果士大夫们能够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对皇帝多一些理解,这个事情也不至于折腾明朝二十年,而其后遗症更经久不息。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长时间没完没了地折腾,没完没了地翻来覆去,人心往往就在这没完没了的折腾、没完没了的翻来覆去中涣散。如果有人问我,明朝的灭亡从何时开始,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因为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很多,但至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国本之争,是诸多因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文章摘自 《万历兴亡录》 作者:方志远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