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0|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字的“简”与“繁”之争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0-7-30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网
去年关于繁体字简化字的争论又起波澜,一时间成了社会热点,随着一个个新话题接踵而至,繁简之争掀起的波澜似乎也渐趋平复了,但这并非意味争论就此完结,达成一致,繁简之争仍在平静的水面下激涌着湍流。
  
    支持繁体字的,认为繁体字应成为“正体字”,是汉字的本源。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个“正”字有无穷意味。有正,则有偏,繁体字为“正”,那简化字呢?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流变也是历史的流变。中国的文字历经嬗变,若真要正本溯源,怕不是繁简之争这么简单的事了。何谓“正”?难以界定,但简化字作为一个人力所致的巨大改变,却是不争的事实。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这恐怕是人为干预文字演变最明显的例子。后果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一道巨大的沟堑,横亘在历史中央,楚河汉界一般,让人临渊而惊。
   
    所以有人说,我们应该恢复繁体字,因为简化字人为割裂了历史延承,使得今日之国人对民族良好文化传统知之甚少。这无疑是一个说得通的理由,但问题是四十多年的简化字之路,早已影响了数代中国人,要恢复原状,岂不又是一次覆地翻天。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之根,一次次移栽,再健硕的树木,也难免伤及元气。
  
    已经发生的历史,不管对错,无法改变。拥繁派认为,尽管错误已经犯下,但现在改也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要讨论,改造的必要性。付出高昂的成本,改变历史的错误,目的何在?
  
    中国古代的典籍是繁体书写的,这对不认识繁体的人而言是一个屏障,但是否恢复了繁体字,一切障碍就豁然消逝了?我有时看一些繁体竖版的古籍,大部分繁体字还算认识,身边有些朋友看到繁体比看火星文还郁闷。然而,把繁体书籍变成简体是不是一项很巨大的工作呢,至少现在电脑繁简转换是瞬间的事,但我却没见哪些出版社认真做过这类事。为什么?我理解,这种书就算弄成简体的,一样乏人问津,何苦多此一举。出版社也得赚钱,书商也不容易,还是多弄点财经励志的畅销书好了。
  
    四书五经早有无数简体版本,你读过几本?《史记》甚至有白话译本,多少人还有耐心通览?简体字的古籍无人喝彩,恢复了繁体,又如何?教会西方人用筷子,难道就让习惯了意大利面的胃口适应了老北京炸酱面?传统的割裂,绝非一朝一夕。我们失去的不止是文字传统,更是整个文化体系、民族灵魂,和与整个民族性格相关的教育方略。
   
    说恢复繁体字能拯救中国古代文化,不过是一厢情愿。在这个日趋繁琐的世界,我们没耐心对待繁琐的文字了。安心下来读几本书的人已凤毛麟角,鼠标和电视遥控器不停地更换视界,更改一个文字体系会有多大裨益?除了无谓地增加成本,我看不出有多少实质的内容,倒不如重新审视一下教育的缺失,接续中国文化的源流。认识几个繁体字不困难,改与不改都非急务,延续文化的香火却不是一个行政命令所能奏效的。
  
    有人说繁体字有严密的逻辑性,如“爱”的繁体里原本是有心的,而简化后,心失去了,爱也变质了。中国文字的确在幽微处显示匠心,但未见得那诸多采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因而就失去了爱心。文字不过是一种符号,无论符号有着多么丰沛的象征意义,若要求事事从符号中见微知著,那是把文化看小了。孔子若复生于今日,无论他说的话还是写的文字,能听懂的没有几个人,但孔子的思想已化成血液灌注于中国的文化血脉。孔子不会关心,爱字有没有心,他更关心“仁者爱人”。
  
    无论是以简驱繁,还是以繁代简,都要以文化的传承发扬为目的,否则也不过是一次文化游戏而已,于事无补,于国无益。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