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4|回復: 0

[汉语词典] 古代文化趣谈:"鼻祖"与鼻子有关?(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09-8-4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天津日报
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古人的荷包就是指钱袋吗?

    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

    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艳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志,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

    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

    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主要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据内盛物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扳指儿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喻有钱是很贴切的。

    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楚辞・招魂》有句云:“蔽(用于六~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些。”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志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筷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e(洁)净,不得临时始谏(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据《新民晚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