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8|回復: 0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发明与“李约瑟难题”(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08-4-14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人民网
李斌在任期间同时还做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十分关注自供、盐碱的开采。因为巴蜀和当时的秦都远离海滨,食盐很难从海上取得,由于过去四川盆地是一个古海洋,随着地壳的变迁,随着地壳的抬升,海洋逐渐的干涸了,海底逐渐抬升到今天地表的位置。这个时候很多浓缩的盐水和当时水分大量蒸发以后聚集的盐的结晶体和残留的少部分水,混在一起构成高浓度的盐溶液,就存在与地下。有时还有少量的盐水存入到地表,有时偶尔在地表找那些盐来用,但是地表的盐容易受到污染,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不能保证食盐的可靠供应。
当时,李斌想到,用深井钻探技术,取地下的,特别是盐层之下的食盐的矿藏,这是一项很难的事情,因为有很多食盐的矿藏是存在几百米、上千米的盐层之下的,当时四川盆地的地下水位非常高,很难打一个深井取出来,由于李斌是从关中盆地过去的,他们在黄土高原那个地方,已经掌握了打深井的个技术,他采用了一个新的技术,就是打盐井的时候,首先挖一个小坑,挖一个小坑之后,就放一个用石头打成的圆圈,随着坑的加深,石圈就逐渐的下沉,从石圈的中部就把挖的土取出来,随着深度的增加,挖掘的井里面形成了由石头构成的长长的石管子,这样可以防止井壁的坍塌。
当石圈构成的井,一直到数百米深,接近盐石层的时候,这时候他们想了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用竹条剪成竹锁,带上铸铁的铁锤,用铁锤的重力去砸石块,把它砸成粉末,然后把碎石取出来。因为铸铁的硬度比岩石的硬度高,在铸铁的冲击下,岩石很快就破碎了,这样就钻透了岩石层,一直到达储存大量盐矿的地方,从这里就能够取得大量的盐。
因为当初很多盐是高溶度的盐溶液,当时人们用四川盆地盛产的竹子一根一根地连在一起,把竹子的竹节打空,像今天的无缝钢管一样,一直延伸,一直穿过岩石的孔,一直延伸到底部去。当时,有很多储盐的地方,地下的压力非常高,能够使得盐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管子,自己出来了。所以,那些能够露出自己流盐水的地方,人们就把它叫“自流井”,今天自贡市的来源就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是“自”,一个是“贡”,自就来源于自流井,贡就是取出来的盐成为珍贵的贡品。后来,人们也用这种办法发现了在盐层的下面,还存在着天然气,就用这种办法,把地下的天然气引出来,用地下的天然气熬从地下取出的盐溶液。有时候一个天然气的井就能够同时点燃5100口熬盐的锅,可以想像,当时利用这种新技术的工程的规模是相当大的。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大的发明。后来一直到1831年的时候,欧洲人才知道用这个办法可以开采盐井。一直到1871年,一个美国人才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用中国人的办法开采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这个办法还是他从当时在美国的一个中国的劳工那里学到的,由于现代工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人们从地下获取矿藏的能力,包括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的矿藏,因此这项深井钻探技术在很深的层次上,决定着和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所以,我想,这三件发明,应该说是在那个时期领先世界的最重大的发明。
桥梁、造船DD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主持人:刚才张开逊教授讲了水利史上一项宏大的工程,就是古代灵渠建设之中,驾驭江河水流的独特技术,此后又讲了当时由国家垄断的井盐的采集技术,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交通工具有陆路的和水路的,关于这两方面的交通工具,中国有很多很多的发明,而且非常精妙,我们现在请张开逊教授给我们讲一组这方面的发明,其中包括北宋时期的洛阳江大桥,还有南宋时期的水利隔舱技术,此后还想请张开逊教授接着讲一讲他非常欣赏的中国的橹和舵的发明。
张开逊:刚才我们谈到了中国发明领先世界的最的三件重要的发明,现在我们谈一下中国发明领先世界的最后一段时期的一些重大的发明。我想讲发生在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地域的创造事件。大家知道,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往西去一直到阿拉伯世界,到欧洲。另外一条丝绸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他们分别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几个不同的海港出发,远航到阿拉伯世界和地中海。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就要今天福建的泉州,泉州在那个时代叫刺桐,在外国的文献里都把那个地方叫刺桐,因为那个地方生长着一种在冬天也能够开出美丽的红花的树枝或者树干上有刺的那种树,所以刺桐又成了泉州的一个别称。
在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泉州成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货物的集散地,因此,需要很多的桥梁连接入海江河的被隔断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那个时候,人们发明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建桥的技术,其中有一座桥距现在已经950年了,今天人们还在上面行走。这就是泉州有名的洛阳江大桥,这座大桥全长1000米,位置在洛阳江的入海口,它的一面是惠州,这一面就是泉州和晋江,要连接这两个地区,需要在这个地方建一座桥,在这个地方建桥有非常特殊的困难,因为海潮汹涌,来台风的时候,浪就更大了,同时,在涨水期间,洛阳江本身水量也非常大,很难在水深流急的地方能够建好桥基和桥墩,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当时,宋代的建筑师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们首先在准备建桥的路线上抛洒了很多石块,在江底垫成一条25米宽的水中坝基,在这些散乱的石头中间,放养很多牡蛎的苗,牡蛎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牡蛎,就是一种甲壳类的海洋生物,它的特点就是它专门喜欢在石头缝隙之间生长,生长的时候能够分泌一种黏液,使自己的外壳和石头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且它在长自己的外壳时,没有自己固定的形状,可以根据石缝的形状自然的跟它们贴得很紧,不像其他的甲壳类生物的外壳的形状是固定的,撒播了这些牡蛎的苗之后,迅速的这些小牡蛎苗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家园,它们在里面迅速地繁殖,不久25米宽1000米长的水下基础,就被牡蛎连接成非常结实的海底坝基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