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2|回復: 0

[古代科技] 明代四川火井探微(3)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1-6-27 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环球科技报
五、明代富顺火井与李崇阶的《游火井记》
  
    前述明代富顺火井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后,但不会太晚,因为万历中富顺火井坡已有“火井载课”。明神宗万历年号共计四十八年,这口火井出现的“万历中”,大致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左右。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富顺县火井坡在今自贡市区。由于富顺火井在明人记载中十分简略,难以了解其开采利用情况。笔者认为,清初李崇阶《游火井记》中描述的“新罗”火井与明代富顺火井一脉相承,一在万历二十四年前后,一在康熙十六年,相隔大约80年;而且地方相同,都在自流井到大安一带的自贡市区,属于有直接延续或者继承关系的火井。通过对李崇阶《游火井记》的剖析,可以推测明代富顺火井的基本情况。
    《游火井记》是云南浪穹县人李崇阶撰写的一篇游记,后来收录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师范修纂的云南省《滇系》中(滇系.八之十四.艺文.59―61;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刊.中国方志丛书.第139号.据光绪十三年重刊本影印,第三册,1168―1169)。李崇阶参加过康熙癸卯科(1663年)云南科举考试,并中“省元”(举人),时人评价他和与同榜的士人“皆负文名”(《滇系》六之一,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刊影印本,第一册,页311。)。“丙辰”秋(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被任命为“釜水令”。釜水又名釜溪河,为沱江支流,流经四川富顺县,“釜水令”应为富顺知县。“丁巳冬”(康熙十六年,1677/1678年),他因公去自流井,于是取道“新罗”,对向往已久的火井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写了这篇游记。现将李崇阶《游火井记》中有关当地火井的内容节录如下:
    “相传蜀中山水多奇观,而火井为最。……每奇其事而窃窃焉疑之。丙辰秋,余令釜水,始知井去城仅百里许。询之父老,与记载略同,疑少释。然为吏事所羁,不得一至新罗而亲之。丁巳冬,奉上檄,有自流之役,问之土人云:火井有五,日新罗,曰鸡公,曰桐梓坳,曰牛心滩。其二全火,其三半火,而新罗为最。诸井皆距自流不远,适万子襄文折柬相招,取道新罗作归路,因得观所谓火井者。
    取火于井,以之煎盐,井之深不可以丈计。近盐灶四五尺,以拱围竹筒斜伏地中,引火入灶。筒去灶五寸许,以土为窍接之。傍复中立一竹筒,为起灭关键。其火在筒,以手扪之,不炙手。及其出,如担薪之焰,勃发猛烈,与家火无异,特其光稍绿。土人备陈起灭状为:盐成时,宜停火,则以泥水扑置洞口即止,其声入地如雷鸣然。及取盐水贮釜内,去其所盖泥,以纸燃火向洞口,即勃发。当其甫燃时,须数人以大木极力按釜,否则火势冲釜起,屋且焚,其焰之烈如此。入夜不需灯烛,但取竹竿,通其节,插而引之,火且上腾,一室朗然不息,竹亦不毁。此自然之火,不假寸薪,所谓全火也。若鸡公,桐梓坳,牛心滩诸井,须薪少许佐之,而焰乃盛。
    余饱目移时,且聆其所以起灭之说,始信记载与人传不谬,而反惜当日《博物志》之所载未详甚哉,闻之不及见也如此。夫去井不十五里抵万子居,因述火井之奇,万子谓余曰:流湿就燥,炎上就下,势殊也。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其理定也。今井中出火,而燥湿之位易,火不燃木而生克之理乖。此得毋为燧人氏之所不及察与司氏之所不能辨乎!余日:子奚此之疑?天地之大,一气举之;水之与火,阴阳余气。独不见夫南荒之中有火山,南海之中有火穴。其地产木,烧之不损;有火浣布,燃之不伤。《淮南子》谓:甑得火而浮,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疾雷破石,阴阳相薄,自然之势也。彼火之不焚乎筒,其始出乎地,盖气耳。见风斯火,于以见五行之互用,而二气之不相离也,明矣。故值时之阳,则孔明窥而盛;值时之阴,则至桓灵而微,景曜而堕。夫亦山川之气与时而移耳,子奚此之疑?万子闻而笑曰:审若是,子于阴阳消长之故,了若观火矣。因笔所见而为之记。”
    从李崇阶《游火井记》中,我们看到了康熙十六年冬(1677/1678年)自流井地区火井开发利用实况。明代万历以后,“富顺火井”常见于明人著述,可惜记载十分简略。即使《天工开物》卷上“作成第五”中“井火煮盐”文图描述的西川火井,迄今仍不能断定是川北火井,还是富顺火井。因此,目前对自贡早期火井所知甚少。通过李崇阶的翔实记述,我们可以推测晚明自贡火井的端倪。
    游记告诉我们,当时自流井共有五处火井,分布在新罗、鸡公、桐梓坳、牛心滩(游记漏记一处,可能是龙)。李崇阶选择了最兴旺的新罗火井进行实地探察。此处火井深度非同寻常,“不可以丈计”。对产气量不同的火井,已出现“全火”,“半火”的说法。这一类说法常见于乾隆以后的富荣盐场水火租佃契约,是判定火井供气量的行业术语。由此可见,清初富顺火井的开发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与《天工开物》卷五“井火煮盐图”描绘的情况不同,新罗火井与盐灶的距离较远,“近盐灶四五尺”。向盐灶输气,采用“拱围竹筒斜伏地中,引火入灶”。煮盐装置也与《天工开物》文图描述有所区别,土制燃气火头放置位置低于盐灶五寸许,与输气竹管连接,不用时以泥水堵塞灶内燃气火头。有趣的是,“傍复中立一竹筒,为起灭关键”(与19世纪所用“冲天笕”作用相似)。火井天然气强旺,燃烧时“如担薪之焰,勃发猛烈”。开始煮盐前,将盐水贮釜中,去掉燃气火头封泥,用纸引燃灶内气流。在引火的瞬间,由于高压气流燃烧可能引发爆炸,冲起盐锅,焚烧附近的房屋,因此必须由数人用大木杠全力压住盐锅。显然,这是“全火”火井。此外,鸡公、桐梓坳、牛心滩三处火井天然气产量不高,当地人称之为“半火”。“半火”火井煮盐需要加薪助燃,与《雍乾之际井盐产销画卷》描述的情况相同。
    这个画卷代表了乾隆前期川北盐场的生产情况,因此将画卷称为《雍乾之际井盐产销画卷》。现将文字说明介绍如下:
    甲段文字描述的是:四川的火井历史悠久,但由于开采技术不佳而时开时闭。后来,湖广人来四川开凿火井,改进了技术,才使火井的开发和利用走上正轨。
    乙段文字描述的是,刚刚开始煮盐的井灶,火井中出现天然气流后,盐灶周围制盐器具、盐锅旁置待用。人们用木柴点燃灶心之火,井火火焰呈现蓝绿色。
    丙段文字描述的是,煮盐以后的火井和锅灶,同《游宦余谈》所说以物盖井的情况相同。这段文字表明,锅中卤水结晶成盐以后,置锅于地,“以石掩井”。盐民准备出盐,将用勺子把地上锅中之盐舀出来。
    丁段文字描述的是,可以供给两口锅用的旺盛的火井。人们把一个大竹筒插入井口,竹筒上盖以盛水的瓷碗,又用两个小竹筒从大竹筒的两旁把天然气引到两口锅的锅底煮盐。本段文字详细描述清代中期引用天然气的实况。
    戊段文字所描绘的火微之井的煮盐过程,很有趣。由于火井气流微弱,不足一锅之用。这种井需要加柴火,才能完成煮盐,亦与李崇阶所记“半火”情况相同(参见傅汉思张学君《中国火井历史新证》,《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9卷第4期(2000),383―397页。)。
这个画卷描绘的火井煮盐实况虽然生动写实,给火井历史研究带来许多启发,但它反映的火井仍是产量不高的火井,仅仅供应两口盐灶煎烧,与明代潼川州可供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口盐锅煎烧的云台山火井相距甚远。目前发现的火井新史料表明,明代四川火井开采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于云台山火井的开采工艺的详尽情况,还有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有更多的突破。(作者:张学君 张莉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