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7|回復: 0

[汉语教育]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及创作(三)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10-29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河东楹联网

既如前面所言,关于历史人物的对联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各各存在诸多特色,那么我们在研究这部分对联的时候,也肯定有必要先将其分类细划,以便诠识辨悟,以察其究竟焉。  
  历史人物的对联,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以介绍事迹,褒扬功德,赞颂精神为主的;二是借古抒怀,以史喻志的;三是借历史人物为名,来表现作者的谐趣、机智和巧慧,颇具文学特色的;还有一类就是批判与嘲讽性质的。为了下面行文的方便,我对这四种内容不同的人物对联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将包含第一种内容的人物对联称为“祭奠型对联”(也可以称之为“纪念型对联”),把第二种称为“喻志型对联”;把第三种称为“巧智型对联”;把第四种称为“嘲讽型对联”。这仅是对历史人物对联的一种分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对联所反映的对象,将它们做这样两种区分:甲、以先辈(或长辈)为对象的对联;以平辈为对象的对联;以晚辈为对象的对联。乙、以他人为对象的对联;以自己为对象的对联;同时以他人和自己为对象的对联;丙、以单人为对象的对联;以两人为对象的对联;以多人为对象的对联。
  这几种分类,其实是交叠的。在所有的历史人物对联当中,范围最广,数量最大,意义也最为重要的是祭奠型对联(而祭奠型对联又多以先辈、以他人和以单人为对象),所以本书将对这一类对联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
  2、祭奠型人物对联(之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华大地上,随便走到哪一个地方,都可以探寻到前人留下的遗迹。他们在多少年、多少代之前,就在这块养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土地上生息。他们的肉体早已不在,但他们的心灵,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存留至今,成为我们承绪、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依据。他们茹毛饮血的发端,筚路蓝缕的开拓,含辛茹苦的延续,艰苦卓绝的成功与创造,无不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们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甚至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图腾与象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毫无愧怍地成为后人的楷模、典范和榜样。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永远不忘民族的根,就是要永远传承那坚忍、刚健、顽强和忠诚的基因,永远光大那浩瀚、博大、正直和弘毅的精神。
  这块土地是这样古老和久远,历史的遗迹又是如此地众多,以至在全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市甚至每一个县,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祭奠先人的场所。这些场所中,所有那些能够让人们公开祭奠的地方,供奉的都不仅仅是一家一门的祖宗和上辈,而均是在历史上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有恩泽施于地方,有功劳行于民众,足以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人们建立这样的场所,固然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有所托付,同时更是为了让一种伟大的精神扎根于土壤而恒久永驻。从陕西的黄帝陵到湖南的炎帝陵,从洞庭湖畔的屈子庙到成都郊区的杜甫草堂,从合肥的包公祠到西湖的岳飞墓,再到现代的中山陵和黄花岗烈士墓……这些胜迹,这些遗址,这些历史人物留下衣冠、留下足迹也留下风骨神韵的地方,都成了吸引游子旅客、凝聚后辈子孙的圣地。人们在这里留连驻足,睹风物而思先人,他们所感受、所吸吮的,又何止是一时一刻的心灵震颤和此情此景的审美愉悦?这类经历,这类体验带给他们中许多人的,将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永恒的启迪、教育和感念。那么,催生这种心灵震颤、审美愉悦和深刻的启示、巨大的教育与永恒的感念的,除了祭奠场所的其它内容外,那些不可或缺的人物对联所起到的作用,当是不应该轻视的。
  青城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部,以前归灌县管辖,今为都江堰市属地。该山山形如城,北接岷山,连峰回绕,绵延不绝,最高峰为青城峰。山上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风景旖旎,幽雅秀丽,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称。相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山修道,后人誉为道家的“第五洞天”。根据当地的传说,青城山还有着更其久远的故事。说是心怀黎民,一心图治的黄帝曾到此山访高士,求贤良,因此,后人于山上立黄帝祠以为纪念。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替这里撰写了《青城山古黄帝祠》对联,现抄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F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对联作者于右任先生是清朝光绪年的举人,也是最早的同盟会成员之一。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反对帝制,在国民党中威望极高,先后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在这副对联中,于右任先生赞颂了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黄帝开混沌,刈草莽,启蒙昧的不朽功德,且以仅仅五个字便概括之。然后,从五千年文明的生发演化皆肇始于斯的宏观角度,将炎黄子孙对煌煌先祖的敬仰之情和继承之志,以充满自信与豪迈的语调表现出来。
  人们如果到四川旅游,其旅游路线一般是这样的:从成都出来,便可上青城山。然后,往都江堰观看这座修建于2000多年前,属世界水利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工程,同时参谒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上,是为纪念秦国蜀地郡守李冰及其儿子二郎所建的祀庙。该庙原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崇德祀,宋代以后,封建王朝统治者敕令追封李冰父子为王,遂改称二王庙。岷江一带的川西平原在未修建水利设施以前,一直受到水患危害,灾害频仍,谷物不收。自从李冰设计并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之后,这里成为不惧水旱、旱涝保收的千里粮仓。四川被后人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功绩首当其冲。都江堰所处的位置本来是非常难以修建水利设施的,尤其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和工艺条件下。李冰提出的治理方案是“深掏滩,低作堰”,经采用这一方案修建的都江堰从那时起,毫无损毁地保存和沿用到今天,为世界历代水利工程之仅有。在这座祀庙里,有一副对联:
  一门两禹;
  六字千秋。
  这副对联非常简练,但所表述的情义却非同一般。上联称赞了李冰父子二人治水的功绩,将其与传说中的大禹相提并论,赞誉之高,无以复加。下联则具体评论了李冰的治水经验,认为他提出的“深掏滩,低作堰”的方法已经经过了千年的考验,还将继续流传下去,遗惠于子孙后代。这副对联是以李冰父子两人为对象的对联,这在祭奠型对联中不为多见。有人评价这副对联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易读易记。笔者认为它最主要的特点还是高度概括,评点精当。
  从上面所列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祭奠型人物对联的确是表达人们对先祖、先辈中不朽人物的景仰心情的一种最佳方式,而且从字里行间渗出的情感,饱含了庄严和庄重,虔敬和尊崇这样几个特点。
  3、祭奠型人物对联(之二)
  我们已经将庄严、庄重、虔敬、尊崇归结为祭奠型对联的特点,这是从它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来讲的。倘若仔细分辨这些对联的内容,不难发现,人们在撰写这类对联的时候,是根据人物对象的不同,作者感受的不同,时代环境的不同以及学养身份的不同,而从不同角度破题切入,激扬文字,传情抒臆,评鉴品藻的。正因为写作者主观上的诸多不同,也就造成了这类对联在内容的展现风格、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同是对历史人物的祭奠与怀念,有的采用高屋建瓴式手法,对所撰写的对象进行宏观和抽象的定性;也有的采取浓缩概括生平的方式,具体地宣扬对象的功劳业绩;还有的则认为对象的事迹已为后人耳熟能详,联中便并不涉及具体事迹,只以彰显其个性、宣传其品德、展示其魅力、弘扬其精神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不妨根据刚才的归纳,将祭奠型对联依其内容再分解为如下几种不同模式:
  a、高屋建瓴,宏观定性类;
  b、引述生平,宣传业绩类;
  c、弘扬品格,彰显精神类。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不同模式的人物对联的特点。
  (1)高屋建瓴,宏观定性
  前面所举的于右任先生撰写的青城山古黄帝祠对联,就是属于这一类别的。撰写这一类别的对联,需要作者对撰主――也即对联的写作对象,这里暂且借用人物传记这一体裁的术语来作为我们研究的工具――的个人事迹有全面的把握,更在此基础上,以全部历史和整个时代为纵横坐标,站在一个足以俯瞰具体历史事件的高度上,反思和透析人物的盖世功绩和卓越意义。下面我们看一首题写于安徽亳县华佗庵的对联:
  汉献之时恨未医国;
  神农而后赖有传人。
  华佗,是东汉献帝时候的名医,他医术精深,不仅在外科方面成为一代医祖,同时还精通内科、妇科、儿科以及针灸等等。他在医学上做出的最著名的贡献是发明了麻沸散,作为麻醉药物,用在外科手术上。麻沸散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当时,帝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混战,天下大乱,本身是军阀,同时也是诗人的曹操曾写诗描绘当时的情况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生活境况下,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饥馑和战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当然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佗背着药囊,走便了中原大地的许多地方。他行医各地,医治、救活的人无以计数,人们将他誉为“神医”。华佗虽然“活人无算”,但眼看着社会的腐败与混乱,他却更有志于报效国家,拯救社会,只是他的这一理想无法得到实现。华佗后来被曹操借 口杀害,他的治国抱负终于落空,但作为一代神医,他的名字却同样彪炳于史册。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救死扶伤,替人治疗身体疾病的人称为医生,借此引申,又将那些具有治国安邦之才,能够替陷于内忧外患的国家排忧解难的人称为“医国手”。华佗的更高理想是当一个医国手,所以《后汉书・华佗传》说他“耻以医为业”――这使我们想起了鲁迅。鲁迅当年赴日本留学,正学的是医科。但他在目睹中国因落后而受尽帝国主义侵略的种种事实之后,毅然放弃学医,转而走上以笔为枪的“呐喊”之路,要诊疗中华民族沉疴深重的心灵。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个动人传说。正是他亲口尝过百草之后,才发明了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但神农的功劳还不仅于此,他还是农耕文明的创立者,促使人们由采集渔猎步入到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
  正是如此丰富和深刻的背景,烘托了这副对联所要表达的主题。该联尽管文字十分浅显,但它的确传达出一种宏大的意境,让人读后顿生敬仰之意。
  再举一个例子,巩县杜甫墓前的一副对联。
  歌吟总带忧民泪,
  颠沛仍怀爱国心。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