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5|回復: 0

[汉语教育] 音韵改革:融合今古 汇通南北(1)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4-1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香港文汇报
201141111444877.jpg


《广韵》 ──探索“诗韵改革”之路


    一、从“散文”到“韵文”

    古典艺术与原始艺术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它谨严的规则性;反映在诗歌上,便是讲求格律。

    现有资料证明,从西周起,中国诗歌开始由原始诗歌发展到古典诗的阶段,出现各种格律因素,如:押韵、韵脚区分声调以及章句复叠、句式整齐等。由此可知,在西周以前,人们的智力发展似还未达至懂得欣赏和创制较高层次的“声韵复叠”那类美感形式的时候。因此,认为韵文出现早于散文,有韵的诗在史前时代即已生成的说法,实在缺乏根据,只是想当然的臆测而已。

    二、从《切韵》到《广韵》

    自“押韵”的艺术形式普遍盛行后,在一段长时期内,人们都是“我手写我口”,自由地抒述情志,并没有什么“韵书”作统一的标准。直到三国魏晋时代,才始见韵书的出现。有案可查的,最早是魏.李登编撰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以后由各家陆续撰成的不下十数种之多,但由于审音定韵的标准各不相同,又没有兼顾南北,所以并无什么权威性。直到隋代陆法言着《切韵》(601至602年),在早年与萧该、颜之推等八位学者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基础上,“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斟酌取舍,而成为集大成之作。唐代孙M据之编成《唐韵》。由于“唐人盛行诗赋,韵书当家置一部,故陆、孙之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王国维《书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流通甚广,影响甚大,俨然成了文士写作用韵的标准。至宋代,更由皇帝正式下诏,以陈彭年等牵头,用《切韵》为祖本,编成《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简称《广韵》(即增广《切韵》之意),成为此后科举考试必遵的“官韵”。自《广韵》风行,以前各种便逐渐散佚了。

    由那时到今天又经历了上千年,汉语语音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北方)。但由于传统的影响,今人写诗词,一般仍以源于《广韵》的《平水韵》为标准,与实际语音(尤其是普通话)自然发生许多捍格,所以近二十年来,要求推出体现现代语音的“新编诗韵”的呼声日益强烈。这要求是合理的,但如何编法,则持论不一,效果亦各异。正如张志斌在《太和正韵.前言》所说:“到当前为止,从《诗韵新编》到《新编诗韵词韵》等韵书出版了不下十数种,由于未能充分关顾历史、现实以及南北方音的不同,因而,都难以得到公认,未能赢得诗人们的普遍认可与遵从。”这确是事实。

    那么,该如何是好?我认为,《切韵》一系韵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可以肯定,隋唐时代的方音分歧绝对不少于今天,而只会更多更甚。且看陆法言如何处理:

    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江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外史(按即萧该)、颜国子(按即颜之推)多所决定。魏著作(按,指魏渊)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切韵.序》)

    可见《切韵》此书是综合考虑了语音古今流变和南北歧异的多种因素,经折衷调协,斟酌取舍而成,而非仅以一时一地(比如当时的首都长安、洛阳或南朝的首都金陵)之方言标准去决定。但由此却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影响延续了过千年之久。这历史的经验实在值得注意。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