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0|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2)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2-22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3.区别词和词组
  变读轻声可以改变语素的组合性质,当后面一个语素轻读时,词素中间不能有停顿,这时它是一个词,当后一个语素不能轻读时,中间可略有停顿,这时它往往是一个词组。如:
  东西dōngxī(词组)(指方向)
  我都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东西dōngxi(名词)(指物件)
  你把东西放哪儿了?
  裁缝cáiféng(词组)(剪裁缝制衣服)。
  做一件西服,其裁缝过程非常复杂。
  裁缝cáifeng(词)(指做衣服的人)
  这位裁缝的活儿做得非常好。
  夫妻fūqī(词组)(指丈夫和妻子)
  他们夫妻俩感情很好。
  夫妻fūqi(名词)
  他们俩是夫妻。
  (三)声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
  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尤其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即使”“及时”“记事”“技师”“集市”与“基石”,“实际”“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记”等。
四、轻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在轻声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轻声与非轻声词的分类问题。通常在一般的教材中把轻声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有规则的轻声词;另一类称之为无规律可循的轻声词。
  (一)有规则的轻声词
  1.一部分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2.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头的字,如妈妈、妹妹、天天、瞧瞧、研究研究、了解了解等。
  3.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复数的“们”等。如:桌子、凳子、前头、木头、朋友们、记者们等。
  4.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如:电冰箱上、脚下、屋子里、左边、里面等。
  5.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趋向的动词,过去、起来、下去等。
  这一类轻声词数量有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且多属于封闭性的,不太难掌握。
  (二)无规律可循的轻声词
  无规律可循的轻声词常见的有:葡萄、东西、丈夫、先生、动静、胳膊、稀罕、风筝、被窝、钥匙、脑袋、算盘、消息、窗户、眉毛、蘑菇、玻璃、客气、新鲜等。更麻烦的是,这类轻声词轻读与否,分歧相当严重。《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轻声词似乎给人们一种无规律可循的感觉,如“庄稼(zhuangjia)中的“稼”是轻声,相应地,“庄稼地(zhuangjiadì)”“庄稼汉(zhuangjiah àn)”“庄稼活(zhuangjiahuó)”中的“稼”便都是轻声,而“学生(xuésheng)”中的“生”是轻声,“学生会(xuéshēnghuì)”中的“生”又是阴平,“学生装(xuéshengzhuāng)”中的“生”又是轻声。
  (三)方言的出现使轻声更难以把握
  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可以根据语感去推测,而其它方言区的人要掌握轻声只有死记硬背。资料表明,《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词32540个,其中轻声词条目约2500条左右;《普通话轻声词汇编》收录双音节轻声词1028条;《北京话轻声词汇》中,包括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轻声词共4351条。人们在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还要受到不同教材和工具书收录标准不同的干扰。
  五、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轻声在汉语口语中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不同地区有变化不定的发声习惯;声调却是相对有一定规律的,且不同的声调决定了不同的词义。
  提出“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的假说在目前来看是不可行的。
  这种不可行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对轻声的研究方面,实验语音学还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没能界定出合理而明确的范围。目前,我们在语音实验中对轻声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恒定量或相对稳定的恒定量,因此就无法给轻声一个科学严密的界定。
  另一方面,影响轻声的因素太多、太杂。如性别的差异,会使同一个轻声词在音高、音长等方面相差甚远,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由于环境情绪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发同一轻声词时所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轻声词单个读的时候与放在句中、放在自然语流中、放在不同的句式中读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对此,我们必须抓住实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早日找出规律,给轻声一个科学严密的界定,进而为语言规范化,为汉语学习以及推广普通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文红.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J].怀化师专学报,2003,(3).
  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J].中国语文,2006,(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王若江,蔡云凌.汉语正音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孙晖.开明中级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林茂灿.声音发音部位的研究[J].声学实验,1978,(10).
  刘俐李.汉语声调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赵金铭.从一些声调语言的声调说到汉语声调[J].中国语文,2008,
  (4).
   (江玉婷 重庆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400715)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