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3|回復: 0

[对联赏析] 诗词联评选断想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10-26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国粹网
缺乏艺术美的诗词联,不是真正的诗词联!
  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对联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列夫•托尔斯泰说: “美是艺术的本质”。作诗也好,填词也好,撰写对联也好,都是在创造艺术美。缺乏艺术美的诗词联,不是真正的诗词联,或者充其量只能叫做“蹩脚的诗词联”。
  创作诗词联单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有一些会员,特别是一些满头白发的老年会员,每遇征诗词联,经常会跑几十里送来厚厚一叠稿子,或花费几张邮票寄来几乎撑破信封的稿子。那种满腔的热情,执着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不已。然而当评优采用时,却又令人左右为难。你说不评他不用他吧,觉得太对不起他:评他用他吧,又实在难以过关:替他改改吧,硬伤太多,又不便动太大的手术,实在令人惋惜。看来,诗词联的创作,单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缺乏激情是写不出诗词联的!
  在开赴北京前去参加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工作会议的列车上,以诗词应和的廉宗颇、宋志峻同志问我:“你为什么不写诗词呢?”我只得赧言以告:“我深感自己缺乏写诗填词的激情,缺乏创作诗词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水管打开,水往外流淌,那不叫“激”?只有当把软管捏紧,只留细小的缝隙或用高压喷枪往出打时,那才叫“激”。
   用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阴暗处,那不叫“激光”,“激光”是一种单色性很强,能量高度集中并朝着单一方向发射的高强度光。
   随随便便发出一些喜怒哀乐之情,说几句不关痛痒的话,那不叫“激情”。一般的热情,也不等于“激情”。只有那种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那才叫“激情”。当你的感情因受外界某种刺激而冲动,内心激动不已时,你才会有激情。你才能写出激励自己并激励别人的东西。
  大诗人雪莱曾经说过:“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我们不是大诗人,也写不出伟大的诗篇,但我们写诗填词撰联时也应当力求象喷泉一样,“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也想告诫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要珍惜感情,积蓄压抑感情,当自己尚没有激情产生时,请暂时不要急于写诗填词撰联。与其硬着头皮写一百首(副)诗词联,倒不如积蓄压抑激发出一首(副)激情洋溢的诗词联。
  
  诗词联有着各自艺术美的标准。
  当然,单靠激情,也是不行的。慷慨激昂地喊几句政治口号,那也不能成为诗词联。诗词联既然是一种文学艺术,就必然有文学艺术美的内涵与标准,有着她各自艺术美的创作规律。背离了这种创作规律,舍弃了这种内涵与标准,那就诗不成诗,词不成词,联不成联了!
   笔者在〈如何欣赏对联〉一文中,曾将佳联的标准归结为十个字,叫做“工(对仗工)、高(立意高)、新(构思新)、真(感情真)、巧(修辞巧)、宏(气势宏)、深(寓意深)、浓(情趣浓)、美(意境美)、妙(谐趣妙)。”我想我们写诗、填词,特别是在撰写对联时,也应当以这十个字为奋斗目标,至少应当把“对仗工”作为最起码的标准。
  
  诗词联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声调和谐。
  诗有诗律、词有词格、联有联规。这不是某人某组织甚至国家硬性制定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大师共同创造出来的,并为后来的艺术家、广大习作爱好者所欣赏,所向往,所力求借鉴呕心沥血孜孜追求的。莫泊桑曾说过:“一首优美的诗,就像柔和的音乐旋律一样引人入胜。”旋律是什么?就是那种节奏与韵律所产生的美感。从汉语的诗词联来说,更是那种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和谐的平仄声调有规律的交替对应变化。正是这种平仄声调的谐调,才造成了汉语诗词联独特的艺术魅力。那是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种声调的起伏变化,不仅有着区别词义的作用,更有着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效果。
  写诗填词抛开了平仄就等于抛弃了音乐美、艺术美。
  不少朋友都喜欢写律诗,动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却又大多不注意或不掌握平仄。殊不知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粘”和“对”的问题。以仄起式五律为例:
  仄仄(起)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粘)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仄仄(粘)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粘)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运用粘和对的规则,可以使整首诗的平仄富于变化,回环往复,声调起伏,节奏优美,读唱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雷同:如果不“对”,一联之中的上下句平仄就会重复。这样以来,各节奏点上的平仄声调就显得单调呆板别扭拗口,那种音乐美艺术美的独特效果也就荡然无存了!
   不少朋友喜欢填词,一动笔就是《满江红》、〈沁园春》之类,其实一读,才知道只不过在填字数罢了。词虽然比律诗自由活泼了许多,但在平仄声调上要求仍然是非常严格的。就以{蝶恋花》为例,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有些词押的是平声韵,有些词如《蝶恋花》,就必须押仄声韵。这些都是有固定格式的,不是可以自行乱套的。
  
  抛弃平仄声调的对联,犹如折翅的飞鸟,断线的风筝。
  笔者在《中小学生晨读对联歌》一书中曾向师生简明地指出:对联的基本要求就是三句话十二个字:词语对偶、声调和谐、内容相关。所谓词语对偶就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节奏一致。所谓声调和谐,就是本联内部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反(特别是停顿节奏处),上联以仄声结尾扬起,下联以平声结尾落下,平声指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指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
   尽管联律还在无休无止的争鸣讨论之中,但千百年来的名联佳联却都是遵循这种规则,现今楹联界的绝大多数人也都赞同这种规则。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定的事实。
   有人说,楹联是视觉的艺术,不必在平仄声调上严格要求。笔者以为,楹联不仅是视觉的艺术,同时也是吟诵的艺术,听觉的艺术!
   词语对偶与声调和谐,犹如飞鸟的一对翅膀,剪掉任一只翅膀,鸟都飞不起来。对于对联来说,词语对偶与声调和谐同等重要。
  创作对联的自由联想,犹如放风筝,词语对偶与声调和谐作为完整的对仗联律来讲,又正如牵引风筝拧成一股的拉线。一旦其中任一股断开,风筝都可能要么飞得无影无综,要么一头栽倒地下!
  
  主张在联律中取消声调和谐的平仄要求异于葬送对联!
  有人说,非要把平仄定为联律,对联会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亡。我们倒要反过来说,如果非要把对联艺术美的平仄律抛弃,就必然会让对联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葬送!
   君不见,不讲节奏、不讲韵律、不加标点的所谓的自由诗走上穷途末路的前车之鉴!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其实,成熟的葡萄本来就是又甜又好吃的! 主张抛弃声调的朋友,大约是不谙平仄,又不肯下苦功学习掌握平仄的人,他也永远体味不到声调和谐的那种铿锵悦耳令人陶醉的艺术美。
   主张用古代的平水韵(声)平仄贬低普通话声调的朋友,大约是讲不好普通话的,他也永远体味不出普通话声调抑扬顿挫起伏升降优美动听的滋味的。
  实践证明,熟练掌握普通话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对联中的平仄要求是很容易接受的。
  
  掌握艺术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有的朋友会说,我并不反对平仄要求,但就是太难,总是掌握不好。我只能告诉朋友,下一番苦功夫吧!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语言这东西是不容易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唐代诗人尚且发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慨叹,“借向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作诗苦,创作对联何尚不苦,为了替换一个平仄失调的字,我们常常得苦苦思索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看来确实是必然的规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艺术创作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
  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当你下了一番苦功夫后,终于创作出一首好诗词,撰写出一副好对联,那种快乐是何等的享受啊!
  
  诗词联中的艺术,是一样都不可抛弃的。
  末了儿,我想归结到题目上,再借用贝多芬的诗,反其义而用之,胡诌几句:
   热情诚可贵,艺术价更高。
   若想造精品,一样不可抛。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