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0|回復: 0

[汉语词典] 动词的优化释义模式初探(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1-11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2)激活扩散网络  
  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us和Quillian(1970)提出的另一个语义表征的网络模型。据鲁川(2000)对“移动”一词的研究,其下又可分为冲刺型、离开型、跨越型、行走型、奔流型5种类型。(1)一旦“移动”一词被激活,就会刺激传递给“冲”、“闯”、“进发”,这类冲刺型动词又必然激发“目的地”。(2)如果“离、退、撤”这类离开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出发地”。(3)如果“渡、穿、翻越”这类跨越型动词被激活,其中必然激发“经过点”。(4)如果“跑、爬、游、飞”这类行走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方式”、“方向”。(5)如果“流、滴、扩散”这类冲刺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特定的“主体”、“方式”和“方向”。对“移动”网络中的5个次范畴还可以继续切分,“移动”网络具有认知上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张晓东(2003)指出:首先,激活扩散网络模型的复杂性和可扩展性。节点之间通过相互连接组成了复杂的网络。在此模型中,概念还可以作进一步扩展和引申。同分层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性和特征,而以语义的相似性将词汇连接起来。在此模型中,每个概念都是一个节点。其次,因为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建立的,所以节点之间连接更具合理性。最后,激活扩散模型比相对分层网络模型更有灵活性。桂诗春(2000)认为激活扩散模型的灵活性能够解释各种词汇和概念研究中的试验效果;能够解释提取概念和它们的特征的多重路径。  
  这两个模型对语义及语义表征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词汇处理的大脑机制。不同的是激话扩散网络没有分层网络那样层次分明,而更像连接主义的认知模型。它不仅能像分层网络那样对上下义的种属关系做出反应,而且更像是一种语义上的联想。  
    
  四、结束语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词典学必然将吸收更多的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成果,释义的研究是近年来词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从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来看动词释义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动词释义在释义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动词语义网络运用对动词释义的影响意义,拓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丰富了释义研究的层面,也为今后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随着动词语义网络研究的深入,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完善,动词释义也会更加科学化。英国学者谢凯里特齐(A.Shaikeritch)认为语义上有联系的词应该在上下文中共同出现。既然语形结构是以语音为手段将语义结构投射在表层上形成的,我们也可进一步探究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意义关联的动词是否能表现出形式上对应的相关;反之,通过形式的标准,是否可以探究出动词的语义序列。另外动词义征分析和语义分布特征也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安礼艳 熊虞)  
    
  参考文献:  
  [1]Collins. A.&Quillian, M. Retrieval Times from Semantics Memory. In Journal of Verbal Mea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J]. 1969(8): 240-247.  
  [2]Lyons, John.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Saeed, J. I..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M]. Mouton: The Hague. 1971.  
  [5]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8]陆锦林. “切夫语法”概述.国外语言学,1980,(3).  
  [9]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林杏光.词汇语义与计算语言学.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1]苏宝荣.应当提高语文辞书编纂的理论内涵.辞书的修订与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13]张晓东. 分层网络模型与激活扩散模型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14]章宜华. 意义一篇章模型及其释义功能.现代外语,2002,(1).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6]张志毅.同义词词典编纂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0,(5).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