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3|回復: 0

[文言文] 陈红: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3-15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陈红-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zip (9.63 KB, 下載次數: 444)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

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

1.字训其义

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文章的内容来决定。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有的故意注解错误)。

2句贯其意

这是指在“字训其义”的基础上,使句子的意思贯通,也就是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能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时要补上介宾:“为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又如“而民悦之,使为王”,翻译时应补上兼语:“使之为王”。此外,文言文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也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也要注意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好在词类活用的规律性较强,不难掌握。在“句贯其意”时,一般可用这样的方法,即替、扩、袭、增、减、移。“替”是指由于古今异义,用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文言文中的词,“兔走触株”如,用“跑”去代替“走”,用“撞”代替“触”,用“树桩”代替“株”。“扩”是指由于一词多义等情况,在文言词上加一个字,使它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折颈而死”的“折”扩为“折断”。采用“扩”的方式对译的文言词最多。“袭”是沿用不变,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用名词不译而照用在现代汉语中。“增”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增加一些东西,主要指文字省略而言,比如增加省略的主语、宾语、介宾、兼语等。“减”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减掉一些东西,主要指有些语气词如“者、也、哉”之类或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可减掉不译。

“移”是指文言文一些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来说,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结合起来,在准确理解词义基础上,做到能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是次要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翻译,不必字字句句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3文寻其脉

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了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这实际上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对文言文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

(1)知人明事。

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中间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人围绕同一件事,表现各自的思想观点;二是通过叙述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现其思想品质;三是几个人所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情,表现某种思想品质。

(2)分析综合。

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弄清某个问题的性质、某个思想观点的根据等。总之,“文寻其脉”是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应具备的较高层级的能力。

4篇会其旨

这是指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属于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或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要避免以偏概全、偏离主旨、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以上所讲的四句话“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些能力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的整体能力。只有做到了“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才能进而做到“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而做到了“文寻其脉,篇会其旨”又反过来指导正确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言文阅读答题要领《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实真正完全符合“浅易”标准的文言文可以说没有,因而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选段都是经过技术处理了的:如有的经过删节,减掉了艰深的部分;有的不浅易的地方加了注释;有的则是不浅易的地方不设题。

所以在阅读高考文言文时,没有必要字字句句全弄通,只要读懂大意就可以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的答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明大意”,二是“通语句”,三是“能辨析”。

明大意

“明大意”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明白了文章大意,就可以进一步把握文意、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明大意”是前面所说的“文寻其脉”“篇会其旨”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明大意”是回答文言文阅读试题的依据。因为明白文章大意就为理解具体的词句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也就是说,依据文章大意,可以指导、帮助理解确定句子之意,再由句子之意理解确定词(语)义。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明大意→理解句意→理解词(语)义“明大意”不能是一句空泛的话,应该是对所阅读的文章做到“知人明事”,即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情,表现出怎样的思想观点、品质;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事件的性质等。高中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文言文,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只要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明大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做好这一步,回答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通语句

这是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义和句子的意思,这也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设题方式。“通语句”一定要依据“明大意”,也就是理解词(语)义,要根据所在句子的意思来定;而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根据文章之意来定。理解词(语)义、句子意思的原则是:词(语)义、句子意思的原则是:词(语)不离句、句不离篇。

能辨析

所谓能辨析,就是指在全面准确把握文意后,能够正确回答有关文意的检测。学生应能辨析某人做了何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符合,事情的经过是否符合,从而正确的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紧紧把握文意。要注意干扰项经常出现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整理:陈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