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23|回復: 3

[汉语词典] 【汉字与八卦】汉字始于八卦对不对?汉字起源八卦说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记:这篇文章摘自网络,纯粹本着与大家分享及学习的原则摘录的——摘自汉字网,是从本网站友情链接中的汉字网里找到的。
注意:《汉字与八卦》电子书在四楼有下载!《汉字与八卦序言》亦发表在四楼


浅谈古老汉字与八卦的关系                                           董易林 中华网开运频道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一”开始。

    《说文解字》第一篇——“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没有“一”也就没有万物。

    《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专一执守,才能不失中道。

    《孙子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无二用,二用则乱,一心一意,自有妙用。


cbd486b76fc1974e9d069a548e79b1cc.jpg
   

大家如果到过甘肃天水市的伏羲庙,可以看到有幅“一画开天”的巨幅画像,普天之下,只有伏羲出生地的天水伏羲庙,才有这张画。没有“一”,哪有一切?以现代科学家的大爆炸理论,那个“奇点”就是“一”,没有那个“奇点爆炸”就没有世界。生命,也是由“一”开始,“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原生动物”,它是一切生命的开始。

汉字,当然也是由“一”开始,可谓“一画开字”,汉字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而且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它源于八卦,故具有八卦之象的全息功能。若从仓颉造字的黄帝时代算起,有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谦虚;若从伏羲画八卦时开始算起,则有七千年的历史,而伏羲还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这只有在伏羲故里深山老林的老人们才津津乐道此事,在全国旅游圣地,麦积山石窟附近的交龙灵山,有一座规模颇大的“三皇殿”,三位老祖宗,天皇、地皇、人皇和女娲娘娘,还满面慈祥地坐在高台之上,这三位最老的老祖宗之前,还有一位老老祖宗盘古氏,据《辞源》载,作为神话人物,也只是代表《辞源》的看法,应该说是后人把盘古神化了,据一位不愿扬名的国学大师说,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谦虚一点好,等几年他要站出来提供证据,中国的历史有二百多万年!这个不说,就说五千年文明史吗,五千余年,一脉相承地流传至今,中间虽经无数次的朝代更递,虽经过外族入主中原,汉字不但没有因为外族的统治而消亡,相反将外族文化溶入到汉文化之中(当然不是指文字),正如常秉义先生在他《周易与汉字》一书中所说:“这是因为汉字在完成‘成命百物’的历史使命时,与中国史前文化中枢易学符号发生内在联系的结果,换句话说,汉字的发明,使中国易学的符号系统,实现了从抽象数理符号卦爻称号、到具体物名文字符号汉字符号的过渡,中国易学的卦符是一种象;主审者理、明理者象、对待者数、流行者气。这是中国易学的合理内核。

汉字的发明,产生了一种能与语言相结合的、成为能书写具体事物的名称、表现具体名称对象事理的符号。所以,汉字不仅是记录当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常秉义先生还有一个与萧启宏不谋而合的卓见,他们对汉字的形象、音韵、阴阳、向背之义作了如下的深刻地剖析:“汉字易符学认为,同形同宗,同音意同,把字形和字音都看作是象。形是象的阳面,音是象的阴面,字与字之间,都有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互为其根、分层扩展的关系,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八卦次序图的结构模型”。

  由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1、易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理论的基石。

2、汉字在易学思维的全面影响下,形成了道器浑一、阴阳合一、五常统一、形意象一、象数归一的表意表音文字。

如上所述,汉字的源头就在八卦之中,因而汉字也就蕴含着八卦的全息:天、地、太阳、月亮、雷、风、高山、陆地、海洋、川泽,也可以称之为“宇宙间的八大件”。这“八大件”的全息及其法则不仅可以从八卦中获得,也可以从汉字中获得。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字与八卦的关系           刘革良 (逆向研究汉字与八卦的关系)

孔子、许慎对汉字与八卦的关系有着相同的看法,认为八卦产生在先汉字在后,给人们留下了汉字来源于八卦的想象空间。宋代郑樵却明确指出汉字起源于八卦。

汉字的三种构件是表意、表音的字根符号,另一种是纯符号,所有的汉字都是用它们来组合出来的。这是不是三才,说不准。

仔细分析汉字与八卦之间确实有联系,表现有三个方面:1)形体机构。2)形旁的名称。3)形旁的摆放位置。

八卦的形体有太极(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后来演变出“九宫”。汉字的独体字形似太极(一元),双体字形似两仪,“喜、斑”一类汉字形似三才,以四五六七八组成的汉字形体也都能找到。

汉字形旁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五行”,示土人是乎是三才,象征八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好像也都能衍生出汉字的形旁。

汉字形旁的摆放位置更是按照“九宫”来确定的。例如:离坎乾坤四卦的位置,即东西南北,左右上下,这四个位置是汉字形旁摆放的主要位置,这一类的汉字很多不用例举。汉字形旁放在太极(中心)位置的有:愛(心)问(口)辯(言)…。汉字形旁放在震卦(左下角)位置的有:颖(禾)颍(水)穀(木)毂(车)畿(田)…。汉字形旁放在艮卦(右下角)位置的有:塍(土)鰧(鱼)螣(虫)…。汉字形旁放在兑卦(左上角)位置的有:渠(水)…。汉字形旁放在巽卦(右上角)位置的有:虺(虫)…。

从以上的研究似乎汉字就是“八卦字”,如果你了解八卦的真正含义后就不会这样认为。

八卦未破之前,单以卦象来分析很难知道它的含义,当知八卦是1~8的八个数字的有序排列组合时,八卦的真正含义就很明了,八卦说:万物皆由数量的有序排列组合而产生,又由数量的有规律排列组合而变化。最好的东西是机构最简单,功能多,能够准确、快速完成任务的产品。

汉字表面上与八卦有三种联系,实际上汉字的造字却违背八卦:汉字的形体杂乱无章,表意形旁太多失去了字根的意义,形旁虽按九宫摆放却毫无规律可循。汉字不但不是起源于八卦,反而用八卦去分析:汉字是一种性能不好的文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应该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图画中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中间有吸取很多自然因素,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对自然及未知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说的能力。华夏文明并不纯粹,是从许多未知中摸索出来的结合体。说到底,汉字只是从一开始就见证了这个过程而已,而本身并说明不了到底是谁先衍生了谁。就像那个最简单也最难的问题一样: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點評

是有小孩先还是有可生育的男人女人先?  發表於 2011-3-17 17:49
仔细看了一下文章,确如你所说,但事实上,现在是谁都弄不清楚两者是谁先谁后,所以也只能如此解释了。  發表於 2011-3-12 00:03
发散思维好强,其实 鸡与蛋 同 汉字与八卦 不太关联。  發表於 2011-3-11 23:32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夏知 於 2011-3-11 23:27 編輯

《汉字与八卦》序 言       萧开明   

汉字与八卦.part01.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757)

    汉字与八卦.part02.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853)

汉字与八卦.part03.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763)

    汉字与八卦.part04.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796)

汉字与八卦.part05.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605)

    汉字与八卦.part06.rar (365.74 KB, 下載次數: 636)


源远流长说汉字

汉语文字源远流长,脱胎于远古的结绳记事。相传首创结绳记事的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由于年代久远,他的生平难于考详。

远古先民,无名无姓,燧人氏是后人根据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追尊的名号。

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五六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中就有钻木取火器。可见钻木取火并非谬谈,在华夏社会的发展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从人工取火和结绳记事来看,标志着燧人氏时代是华夏先民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的新时代。

后来,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纬》明确地说:“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八卦就是分门别类把事物用结绳记事悬挂在八个不同的方位上。是我国最早的“文誌”。周人称为“八卦”,殷人称为“八索”。

正如《文心雕龙》所说:“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文献来看,我国最早的书契作品有玉雕、陶文、壁画和木刻。这一漫长的阶段,是“文誌”的阶段,是朝文字过度的形态。它仍然是汉字的胚胎期,既有“结绳文誌”的移置,也有自身的创新。它缺乏连词、介词、副词等等作文句的纽带。

甲骨文是“文誌”进入“文字”的第一阶段,它既有象形的文,如日、月、山、川等等,又有孳乳的字,并出现了连词、副词、否定词等等,能把孤立的“文誌”连成语句。

这一阶段延续到金文、籀文、石鼓文和其它古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地区性的大同小异文字。

第二阶段,从小篆、隶变到楷化。此外,汉唐以来,出现了行书和草书,是汉字发展的支流,是以书法艺术著称的流派,多为印象派手法。

就汉字发展衍变主流而言,从“结绳文誌”经陶文、玉雕、木刻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再到隶变和楷化,一脉相承,有扬有棄,成为华夏文明很好的载体。

对汉字的衍变,在时空上作纵横考察,溯引求源,就会发现:汉字是古代圣贤造字思想的化石;是古代科学和文化的结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近两个世纪以来,不少时代的弄潮儿,发起了对汉字的攻击。

一种叫嚣:废除汉字,实行汉语拉丁化。

先看一看事实:仅以夏征农先生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缩印本的《辞海》为例,收录的楷书繁体和简体共有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二字,拼音的声韵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九个。可见其中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形义、音义各别,谐音寓意,形声相益的情况是多么的复杂,汉语一旦拉丁化所形成的混乱,将不堪设想。这是其一。

其二,汉语拉丁化以后,人们面对汉字古籍,如同文盲。其中待发掘的瑰宝,将被淹没。即使少数人去进行学术研究,也因需求狭小,必将日渐萎缩,走向死胡同。

其三,人类语言的同化和异化,交融与排斥,是语音发展的两趋性。

英语和美语,源于英文拼音。一七八三年,美国独立以后,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英、美语音分化的端倪,早已显现出来。迷信拼音文字是统一规范语言的法宝,显然是错误的。

拼音注释汉字读音是可取的。许君的《说文解字》就用了这种方法。只是《两字相切》为声。

其四,英文单词据说已发展到二十多万个,仍然存在思维障碍。

汉字虽有四五万个,合成词汇作书面语的常用字,约四千到五千个即可。避免了单词的恶性膨胀,节约查看词典的时间。

其五,拼音文字只是语音的符号。汉字则不然,音义有象声、谐音寓意等;形义则有象形、指事、象意、形声等;还有音义和形义相结合的形声相益。其中形声相益,是高层次的造字法则。例一:驾,由加马组成。

形义为车子加上马的牵引,由人驾驶的意思。“加”又起着音呼的作用。读音为jia,是车夫挥鞭策马时的吆喝声。生动的表达了“驾车”这一事物。所以叫形声相益。

例二:思,小篆为 ,由和心组成。徐灏《段注笺》:“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识”故,兼用为声, 、思一声之转也。”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思维是客观事物反映于心脑,引起思维活动。所以楷化为思。 为思的音义所替代。田,为农作的场地,此处表意指田间劳动,引发人们心和脑的思想活动。这是形声相益的又一形态。

其六,汉字用形义区别同音不同义的字;

如:si 音有:思、司、斯、丝、私等。

shi 音有:史、使、驶、失、豕、始。

拼音文字对此无能为力。

其七:字义组合,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小大为尖;鱼羊为鲜;舌甘为甜等等,望字知义。

其八,汉字中大部分为形声字。用部首或偏旁分类,配以声符。就是常言所说:“秀才会认字,认半边。”

如:氢、氧、氟、氯,一看知是气体。

钾、钙、镁、铝,一看知是金属。

其九,闽语、粤语、京语、湘语、各地方言虽有不同,而书同文。

日文、韩文和越南文,过去都吸收了部分汉字作书面语。读音虽然不同,形义却近似。这又是汉字奥妙之处。

其十,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右半球主导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大脑左半球主导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西方科学家揭示了大脑与拼音文字的关系,证实拼音文字的阅读和书写均是偏向左脑的“单脑文字”。只是少数一些书写单词,大脑右半球才有一定理解。还有文字在左脑半球中的拼读过程,心理活动多一个层次。

对大脑两半球中的功能,先贤造字,可能有所察觉。

“耳聪目明”一词可以说明。

以花字为例:从艹从化,反映于视觉,传至大脑右半球,引发形象思维。“艹”表示植物类,“化”为两性繁殖化生,又为音符。由“耳”传至大脑左半球,双向思维后的心理交流活动。产生对花的概念意识:花为种子植物的繁殖器,或说是种子植物的胎盘。

汉字的形义和音义由视觉和听觉反映到大脑两半球以后,使之共同投入思维活动,作出聪明的判断和决定。

十一,汉字占用的空间,小于任何一种拼音文字,大大缩短阅读时间,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十二,文字改革的重点,不应放在汉字的个体上,前段时期的汉字简化,有优有劣。例如“証”字,改得很好。

“醜”改为“丑”“ 聖”改为“圣”就不好。之、乎、也、者的文言不好,言简意明的文言,值得提倡,例如“激光”一词,我作为一个科学的外行,也能肤浅理解。这是多好的名词。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汉字形象思维的局限性,抑制了人们的科学思维。

拼音文字虽然缺少形象思维,却激发了人们创造新的形象思维的文化。形(平面)体(立体)的几何数学应运而生。加上阿拉伯数字的优越性,开拓了形象思维的无限空间。促进了人类科学事业的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断涌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十九世纪中叶,具有战斗性。一方面有力地打击了保守的顽固势力,另一方面,粉碎了否定中文的极左思潮。到今天,这一口号,胜利地、光荣地完成了它历史的战斗任务。

到今天,我们的历史任务是,要使华夏文化有机地融入世界文化中,从而成为一体。

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文化,是汉语文字的优良传统!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