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0|回復: 0

以老解老读《老子》第七章

[複製鏈接]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23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在《老子》看来,正是因为天地自身与其自身化育的很多物种存在极大的不同。天地不移,而其它生命物种则不然,作为个体,他们的生命都是极其有限的,有生必有亡。老子认为,天不再生天,地不再生地,而是化育万物。万物则不然,其繁衍都是自身的后代。通过对比,老子认为这就是天地存在为何长久,万物生灵生命极其短暂的原因。

由此出发,老子认为圣人能够置自身于度外,置个人于不顾,所以反而能够拥有天下,而且永保其地位。

所谓“退其身”就是指功成不居,功遂身退,少私寡欲。

所谓“外其身”就是指圣人不仁,宠辱不惊, 无忧无虑。

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个“心”,就是私心杂念。所以老子反问道:“不正是因为他无私么?”正是因为他无私,就是反而能够得到整个天下。

在这里谈一下,《老子》讲贵道重德,《孔子》也讲修道崇德,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子讲道德,往往是客观地揭示其规律,并不强调突出其动机。也就是指出如何做,能得到什么结果,如: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点,往往很容易被理解为,老子之所强调道德,实际上还是因为基于自身的利害关系。通俗地讲就是老子的言论,通常会被理解一个人如何做,最终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而孔子讲道德时,往往少有基于个人的利益得失的分析。而孔子所说的往往就是君子应该如何,但是并不谈这样对自己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如果谈好处,通常也是对别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比方说老子也说“不争”,但是他往往要强调“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以至天下无人能与其争”等等,但是孔子也谈“君子无争”,但是孔子往往出于纯粹的道德的观念,就是“礼之主是让”、“礼之用是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弼认为老子是有者,恒言其所不足。按照这样的视角,孔子才是真正的无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