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9|回復: 2

以老解老读《老子》第三章

[複製鏈接]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9 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解读〗
3.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争”在甲骨文的写法多达120种,“斗”亦有28种写法。每个字各自写法上大同小异,但是其出现频度之高,倒是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而“和”字不见于甲骨文,首次出现在金文中,和字的写法在篆书中有25种。而“谦”和“让”字则既不见于甲骨文,也不见于金文,直到篆书中才出现,写法也均较多,分别为20和10多种。从争、斗、和、谦、让这些文字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文明进化的历史。
   “盗”古文写作“,从从皿。而,从氵从欠,即古文“涎”也就是流口水。所谓“盗”就是“垂涎器皿中的食物”,引申为偷食,后来具有了“私自取物”之意。那么无独有偶,“偷”、“盗”、“窃”三个字均不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而首见于篆书,也可以作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的一个旁证。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人们相互谦让的社会风气却发生了逆转,争斗之心开始日趋严重,偷盗之人开始与日俱增,而偷盗风气从文字上而言,似乎是个新生的现象。这恰恰折射出的周礼所形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解体。老子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在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所谓“不尚贤”,一说是不尚贤者,老子既然主张功成不居,自然反对刻意推崇贤者,所以这说得通的。另一说是“贤”即“多财”,或者是“富人”,这也是说得通的。但是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财与货正如相对。财是指平常的货物积蓄,而难得之货,则是稀有的珍宝之类。但是由于《老子》有多个版本,而其最终成篇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所以《老子》后来的编者对“贤”均不按其“多财”的本义来使用。如“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所谓“不见可欲”是精华之语,“见”即“现”实际上老子发现人的欲望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刺激,是无限膨胀、无限复制的。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这样形成的。比方说,更为典型的是当时的储侯为了个人野心,发动侵略战争,往往对老百姓诱之以利,以土地、掳掠、军功等等相引诱。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10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3.3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继而说“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就是主张使老百姓长期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这样,即使有智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在郭店简本《老子》里则云“人多智,而奇物滋起。”同时又指出“民多利器,则邦滋昏。”老子在这里说的“知”,并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奇技淫巧”
其实在儒家的经典《礼制.王制》中,老子的思想同样得到了体现,如“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
以上引文中“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和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又如“
2 T1 G0 ?, \. {1 V- f4 V+ Q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
这些内容不得不说,和老子“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和“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的思想如出一辙。事实证明儒家思想和老子之间也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的。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9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3.2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在第十二章中, 《老子》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实际上在这里,《老子》说法是比较夸张的,可能是因为“语不惊人死不休”原因,但是如果作为思想家,这种表达方式不足为取的。但是老子毕竟说出了类似于“玩物丧志”、“利令智昏”的道理。这也就是民争利、民为盗、民心乱的根源。《老子》认为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正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质上在这里“腹”是指代正常的生理需求,而“目”、“心”、“志”则指代超出这种正常的生理需求之外的欲望,比方说“名望”、“地位”、“权力”等等,甚至还包括了作为人的审美需求。当然,当时平民百姓也往往没有实力,甚至权力讲究这些。在五色、五音、五味的背后,实质是统治阶层奢移的生活,但是作为地位仅高于野人的国人还是可以跟风而至的。虽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文化和文明,问题是孔子指出鲁国三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这些大夫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推崇文化和崇尚文明呢?所以,老子和孔子在许多观点上并没有绝对的冲突,但是对于同样的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有所不同,难免也出现对立的观点。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