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0|回復: 0

[咏春拳] 咏春拳有关念力与结构的认识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3-8 05: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武林志
武术网资料  叶问宗师在饭店工会传授咏春拳术,而我是饭店工会秘书,因此终日与叶宗师相叙一起,很多时间都在聆听宗师滔滔不绝的向众弟子讲解咏春拳理,偏偏我有喜欢研究用力方法的个性,便经常将讲解咏春拳术的结构与用力的技艺作深入的钻研,发觉咏春拳术的结构与用力技艺已达无懈可击的境界,便决定拜叶问宗师门下而执弟子之礼。
最初学的当然是“小念头”,当时“小念头”的招式在我长时间的观看下已有很深刻的印象,稍作模仿已经熟悉,为招式以外的探讨,便向宗师请教因何故这套拳术的命名不似拳术的名称,是否另有含义。宗师答:这是“立念”的关系,相信很多师兄弟也听过“立念”这名词,还说只要不断地练习“小念头”,便能领略“立念”的奥妙。
“立念”还隐藏使我反复地推考,便始终得不到要领,于是决定不求甚解,日以继夜的努力练习“小念头”。再经过一段长久的日子,“立念”的含义开始融汇“小念头”的招式中,感受到练拳的另一种乐趣,令我爱不惜手,欲罢不能的继续钻研,渐渐地又有另一种感觉,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充实了“小念头”的每一招式,使每一招式产生了不可击破的力量,而从表面看来仍然是十分柔软的手法。这时对“立念”的含意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也明白了何以称为“小念头”的理由。
因此,我将这股无形的力量称为“念力”,并对“小念头”作出我个人见解的结论:“小念头”有两个主要的重点,一是“念力”,二是“结构”。并作出如下的分析。
(1):“念力”,将咏春拳的招式稳定成为一个富有弹性的架构组合,令该架构的承受力大大增强及产生反弹力的作用。“念力”,“气功”,“内功”,“特异功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平常的力量,其他的不作分析,只采“念力”的成因作简略的叙述,其实“念力”是集中精神,能使全身各部分贯注内气,相信任何人士都有这种能力,只是未经训练,很难集中精神。“小念头”是集中精神力量的诱导者,如经适当地练习,可以在任何时间驱驶这种力量贯注于身体各部,招式的急速改变也不会导致精神分散,这便是练了“小念头”而存在的“念力”。
简单的举个相似的例子:一个体格健康的人从六、九尺高处在毫无准备中坠下,虽然是双足先着地,恐难免扭伤或跌倒,但是预先有了准备才跃下,双足着地进能自动卸力和产生反弹力,而且必定是肌肉在松驰的状态下才会有反弹的效果,也是放松肌肉的特性,这便是“念力配合肌肉特性的结合所得的结果。
注:根据近代科学对肌肉研究分析结果,实验证明肌肉在放松或放松而以衡速活动的状态下,能产生比收紧肌肉(俗称用力)产生更强承受力,因此更证明一点,五枚大师在数百年前所创”小念头“以放松肌肉和缓慢而衡速的练习方法已经了解肌肉的特性。
(2):是“结构”,二字钳羊马是将个人的力量集中朝向目标,“提肛”是令身体与双足合为一体,使双足处于准备状态,产生“念力”等多方面特性,是必须紧记的。而“小念头”的摊、膀、伏手法,更是用力理论上的精妙结构。这几招手法,均为弓形与曲尺形之间,将这形状按比例延长,先形成有卸力作用的拱桥形状,再延长便构成圆形,摊、膀、伏手法在运用中均形成半个球体,须知任何物体如构成圆形,便可增强承受撞击力和最活跃的动作动力,而且加速的效果比任何形状更快更省力。“小念头”的结构意念便是从圆形这个坚强的结构得到灵感创造而作,每一招式都是在推动圆形的结构而产生,再配合“念力”,便成为坚固难破的招式,如能适当地运用,更能发挥强大的攻防力量,因此从上述的分析及近代的科学的实验证明,我们应该坚信“小念头”的所有招式是不应用力的,也不易疲劳,若再配合意念推动,必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了。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习者都是将咏春拳的招式手法以固定形态为招式,因此便有评论何人的膀手过高,某人又不够高度而不合标准,又或有这样是传统派,那样是更新派的多方面论调。其实“小念头”的招式不是以固定形态而作为招式名称。例如由摊手旋上而变膀手,这个由摊手变膀手的整个过程才算是膀手招式,才能发挥圆形旋转的作用,其他的招式也是一样,力求发挥旋转的动力。
最近我被一初学的弟子问及,闻说膀手是消极的手法,在无可奈何情况下才以膀手将攻势卸开,这就是以定式膀手作为接招推论的解释,不了解膀手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肯定,膀手能发挥很大的攻击能力,是极其霸道的攻击拳法,最具侵略性的招式,产生令人难以阻挡的力量。
最后,我建议凡学习“小念头”,最好将每一招式结构逐一分析、研究其作用配合圆形的运作,集中精神以缓慢及均衡速度,用意念来推动每一招式,如能心领神会,对练习“小念头”会产生无穷乐趣,达到满足和享受的境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