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48|回復: 3

[汉语词典] 甲骨文篆體識漢字之利色刪創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8-31 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该文摘自汉典  作者 xshz

利字甲骨文到篆體的演變

  这是“风满利剑平胡虏”的“利”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写法,其左是成熟了的庄稼,穗子向左边下垂;右边是一把“刀”,就是用刀割庄稼;“禾”、“刀”之间的三个点儿,就是在收割时谷粒脱落的样子,用“刀”割“禾”,说明“刀”的锋利。可见“锋利”之义也正是“利”字的本义。金文②左边的“禾”右边的“刀”均未变,只是掉下来的谷粒排列得更规整了。小篆⑧同于金文的形体,仅把金文中的两个点儿去掉了。楷书④把“刀”字变为“立刀旁”了,这也是符合汉字结构合理的要求。

  “利”在上古作“锋利”义用较多,如《韩非子·难一》:“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就是说:“矛的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戳穿。”当你读王充《论衡·物势》时,就会见到“辩口利舌”的话,“舌头”也能“锋利”吗?这就讲不通了。这里的“利”字是指说话干净利落、语言“锋利”,使对方无法招架。当然,这也是从“枪刀”之“锋利”引申出来的。至于“利益”之“利”,那是从“收禾而得利”中引申出来的,如《商君书·算地》:“利出于地,则民尽力。”此“利”即指“利益”。那么《史记·越世家》中“逐什一之利”的“利“也当“利益”讲吗?不对了,这个“利”当“利润”讲。这句话是说:“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8-31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色字甲骨文到篆體的演變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色”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刀”,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唐兰先生认为“色”是“断绝之义也”。②是小篆的形体,“刀”讹为“人”。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色,颜气也。”恐不妥。“色”的本义为“断绝”,实际上也正是“绝”字的初文。  《说文》释“绝”为“断丝也”。后世“色”字的本义由“绝”字来代替,而“色”被借为“颜色”义,如《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辨色。”由“颜色”引申为“怒色”,如《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也就是说:赵太后的怒色稍稍缓解了一些。至于“去声色,禁嗜欲”(《淮南子·时则训》)中的“色”,那是指“女色”。原话的大意是:要远离音乐和女色,禁止嗜好和贪欲。
  请注意:在现代汉语里,“色”有时也可以读为shǎi。如:掉色、退色。另外,有一种赌具叫“色子”,如“掷色子”、“打色子”等,也应读作shǎi。[出处:左民安·细说汉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8-31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刪字甲骨文到篆體的演變

  这是“删除”的“删”字,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其上部为“册”,下部为“口”(在甲骨文中,“口”常作装饰符号)。在卜辞中,该字常用为“砍”义,也就是“除掉”的意思。②是小篆的形体,其右增“刀”,表示用“刀”删除。③是楷书异体字,现已废除。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删,剟(duō)也。”“剟”为“刊”义,也就是“砍除”、“删除”的意思,如《汉书·律历志上》:“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凡有“删除”,必有“节取”,所以“删”又可以引申为“节取”的意思,如《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所谓“删其要”,就是“节取其要”的意思,若理解为将重要的东西都删掉那就错了。
  请注意:“芟(shān)”本为“割草”的意思,“芟夷”就是削除。可是后世也将“芟夷”写作“删夷”,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出处:左民安·细说汉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8-31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創字甲骨文到篆體的演變

  这是“创巨痛深”的“创”字,本为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形体,马叙伦认为“象伤物所著之血”。这是指“刀”割过后,刀上还沾了两滴血。②是小篆的写法,基本上同于金文。③是楷书繁体字,是由原来的象形字变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了。④为简化字。
  《说文》:“创,伤也。”其实,“创”的本义应为“割”,而“伤”只能算是引申义,如《后汉书·华佗传》:“四五日创愈。”这是说:四五天伤口就好了。“创”有“突破”义,所以凡事有所突破也可以称为“创”,比如“创举”、“开创”等。不过这些词中的“创”字必须读为chuàng,而不应读作chuāng。
  请注意:王充《论衡·书虚》中有“吾君背有疽创”句,这里的“疽(jū)”是一种毒疮,所以“疽创”也就是“疽疮”。可见,“创”字是“疮”字的假借字,在“疮疖”、“生疮”等意义上可代“疮”而用。[出处:左民安·细说汉字]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