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26|回復: 0

古代漢語的聲母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0-7-25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章摘自網絡,若侵犯您的版權,请及時聯繫以更正
% u9 M6 Z4 G* ~" w7 E
在我國傳統音韻學中,聲母又稱作“聲”、“紐”或“聲紐”等,如“雙聲”、“古音十九紐”中的“聲”“紐”都表示聲母的意思。
7 s( [1 M* j1 S* U6 @* z
* g+ q3 u2 f; {8 ~2 M古代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系統比現代普通話的要複雜些,聲母數量要多一些。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後期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狀況,這說明漢民族共同語的聲母系統從古到今是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的。& N& z; `9 }, L$ s
  K  X# r% A* S( q. v
一、 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5 z* x6 b1 F' l7 c" P0 v9 J

/ M$ W* E( R; L/ R+ e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在音韻學上,通常將隋唐宋時期的漢語語音稱作中古音。中古音又可以分為中古前期和中古後期。前期以《切韻》音系(也就是《廣韻》音系)為代表,後期以三十六字母為代表。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詳細的介紹,下面主要介紹代表中古前期語音系統的《廣韻》的聲母系統。
5 }+ t  P: R" z! F+ H8 V! \  q  }2 m7 k$ d0 M
《廣韻》一書中並沒有類似三十六字母那樣現成的、一目了然的聲母系統。前代學者是通過對《廣韻》反切上字進行繫聯、分析、歸納而得出其聲母系統的,因為《廣韻》一個音節祗用一個反切,將全書的反切上字進行歸納分類就可以得到它的聲母系統。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繫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黃侃、錢玄同分為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州分為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分為五十一類,方孝嶽分為五十九類。
8 @7 c* K" v: @/ ?
) @$ T) B1 z" h% t' j反切上字的分類在音韻學上稱作聲類。聲類並不等於聲母,反切上字的選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響,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來和諧。這就導致反切上字產生了隨反切下字分類的趨勢。通常是一、二、四等為一類,三等為一類,如見母反切上字分為“古”“居”兩類,前者祗出現於一、二、四等,後者祗出現於三等。考慮到這個問題,聲母比反切上字分出來的類要少得多。如見母的反切上字分為兩類,聲母卻祗有一個。王力認為《廣韻》有三十五個聲母,詳見下表:( _9 k# R2 _6 C1 ~7 S. z0 l
0 V" ^* P1 m- f
表四:《廣韻》聲母表(三十五個):
$ e7 n( a+ n; {7 ]; z

% R& g0 w- [5 {1 @1 U( p+ ?3 P# T9 I" v2 F% s9 m) R) k+ \7 U% d
《廣韻》三十五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幾點變化:一、《廣韻》唇音祗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經有了輕唇音“非”“敷“奉”“微”;二、《廣韻》“莊”“初”“崇”“生”和“章”“昌”“船”“書”“禪”九個聲母在三十六字母合併為正齒音“照”“穿”“船”“審”“禪”;三、《廣韻》 “匣”母“于”類字在三十六字母中與“喻”母合併;四、《廣韻》沒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0 A' g- r' T8 l; u7 i5 |; p- z * e% f, D% G: o1 W  E) G# `
二、上古漢語聲母系統
8 [5 U" ^3 N& S/ H+ n: @! e9 _; Z- h! }8 F8 c) o$ W8 n. n
我們這裏所說的上古,指先秦兩漢時期。上古時期漢語共同語聲母系統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這裏介紹上古聲母系統的一些主要特點。
, N  M0 t' g9 s# \" Q5 k' c
  j5 x) Q# o0 w  O& R: T. m相對上古韻母研究而言,聲母研究的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於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有諧聲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異文材料、聲訓材料、對音材料、方言材料和漢藏語系民族語言材料。根據這些材料,學者們研究出了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幾個主要特點:0 b+ |9 J6 n9 a+ ^

* L$ T' f. Q# o' H(1)“古無輕唇音” “古無舌上音”
2 K- m& f$ G7 _- V( J- l5 i
/ d/ j( f" l4 q- l  y& Y1 D最早研究上古聲母並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學者錢大昕。他在《十駕齋養新錄》中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著名論斷。 % V( |& q$ x' `/ B- X, w
  S8 x' a: R7 W8 \, Z
古無輕唇音,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祗有一組重唇音幫組聲母,即讀作雙唇塞音的“幫【p】”母、“滂【pÁ】”母、“並【b】”母和雙唇鼻音的“明【m】”母;輕唇音聲母,也就是唇齒音“非【pf】”母、“敷【pfÁ】”母、“奉【v】”母、“微【m】”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時期它們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例如:
1 O1 k* _$ H$ ?5 D6 S* W- R% U- j! X2 Q2 [. e4 R! `
通假異文:' z; ?( Q6 R% A

; v4 U5 m; E/ ?8 F/ {- c* L9 \4 s封域/邦域 附婁/部婁 扶服/匍匐 伏羲/庖羲 蕪青/蔓青 汾水/盆水
) h& _# g+ `& y, q2 O) Y/ q9 y: W7 I7 O( ?" @4 S
古代注音:1 T$ e% J  h2 L( h- }; d
" g% C: h" Q! s- W% {- L4 M
《說文·女部》:“娓,讀若媚。”- @. A; x! i. l. _5 Q
《說文·肉部》:“膴,讀若謨。”
# ^6 |3 R/ W3 H! d) ]: P, ]* H6 o; ^! d; F7 @6 V. P
聲訓材料:, V6 J9 ]/ f. Q- E- D. t

0 ^( R6 [: z8 y5 B% c4 m! O% l$ B《釋名·釋州國》:“邦,封也,封有功。”
7 d& j* h: Z1 v* u' n《釋名·釋姿容》:“負,背也,置項背也。”“望,茫也,遠視茫茫也。”$ x" b. ~6 `- \+ k& A
《釋名·釋宮室》:“房,旁也,在堂兩旁也。”
( e& f" X! N, S  T《爾雅·釋言》:“靡,無也。”, X# s; A+ N/ a  j
# b$ q4 Y) p2 q# c% M& F2 R
諧聲字:
/ y: R0 X% W/ Q. E: z8 B8 d  [4 L
4 k2 A$ n* P' V: M2 ?* B6 Y  X非——悲輩排裴/ c) d$ G6 K0 j. X2 t4 z
反——版板扳叛/ f- t. t( P; Z9 @, U* \3 H2 L
番——播潘蟠鄱$ ~& z! G# o4 i  q7 ^) f
奉——棒捧埲菶8 G+ ^% l2 Z- @  w5 h3 J9 [
未——妹寐昧魅
9 a& C% w+ S! v+ L7 B# b/ s
4 H8 u6 D1 p. y! N, |, W以上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說明上古時期的重唇音和輕唇音是混而不分的,但還不足以說明“古無輕唇音”,現代方音則可以予以證明。例如:
7 I7 O# f3 a/ e  r
. ]" u' H- A! F, S  X6 q' a中古36字母 廈門 潮州 梅縣 福州 蘇州9 B& D. P; t8 Q7 a5 F

  \; |: w1 a5 A: @( E" z* Q& ?# ?9 a“分” 非母 【Úpun】 【ÚpuN】 【Úpun】 【Úpu?N】 【Úf«n】
/ c; e9 X5 R. {, q2 @( _) i/ V5 m“飯” 奉母 【pNß】 【puNß】 【fanÞ】 【pu?Nß】 【v£ß】
  \% e3 W$ q; e+ O+ W“房” 奉母 【ÛpaN】 【ÛpaN】 【ÛpÁi?N】 【ÛpuN】 【Ûv?N】$ L3 _8 x3 \0 }& D$ ^! D
“肥” 奉母  【Ûpui】 【Ûpui】 【ÛpÁi】 【Ûpuei】 【Ûbi】6 {. V1 Y- g6 [2 ?; {3 x/ D
“晚” 微母 【ÝmN】 【ÝmoN】 【Úman】 【Ýmu?N】 【m£ß】
5 j  C9 R8 e/ J" e& j1 b+ X( E5 Y- w% O1 ^7 L
這些方言許多輕唇音字讀成了重唇音字,一般却沒有將重唇音讀作輕唇音的,由此證明了重唇音變輕唇音的歷史音變現象。 ' T# V- H; e) Q  x* e

4 d  w) b8 Q9 `0 g% @/ O古無舌上音,意思是指在上古聲母系統中沒有“知【¦】”、“徹【¦Á】”、“澄【¥】”、“娘【¤】”這組舌上音聲母,它們是後來從舌頭音“端【t】”、“透【tÁ】”、“定【d】”、“泥【n】”這組聲母中分化出來的。這也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例如:
$ d% k, R2 \& U7 O" H2 u
# k2 `$ Y$ ^* S" k/ e通假異文:, W3 X/ L8 x: V

, [5 C3 g8 l1 {& ^衝子/童子 天竺/身毒 滹沱/虖池 孟豬/明都 追琢/雕琢 直/特
0 T! p: U- W# g6 ?/ c7 T0 d8 s% J! ^  F! f8 g* [" Y5 F
古代注音:
. {0 Y) O! y+ P# R* ^/ D  G# s+ ^( O# Q$ [0 I
《說文·水部》:“沖,讀若動。”
- Q, v: b. K8 B* V$ j《經典釋文》:“蟲,徐邈音徒冬反。”“趙,徒了反。”“竹,徒沃反。”
/ Y9 N, y7 ]3 P, Z7 w“侄,大結反。”“追,多雷反,又對回反。”
# b# \. \4 ]+ m
! V4 s6 i. i: o# v7 \3 x' l聲訓材料:1 _* ?9 X: e0 y6 H: r, O+ N" f

% x; T5 g. E% U《說文·阜部》:“陟,登也。”3 q0 z1 k0 o& i- S5 C8 w
《說文·田部》:“田,陳也。”7 k8 W# r% _  `5 S

. D% M  t) |. P+ T4 r! y諧聲字:
; i8 u" C- L: T" E; s0 @, e
* z; Z/ U; e; G* m3 h登——橙澄證撜8 U8 }1 W; r$ `( d$ h
兆——桃逃跳挑眺
5 ^5 ~* z( l, U, C- ~$ j. W" O* c- F卓——掉悼淖
& Y4 B5 X! D# q  p% B7 E召——迢笤苕貂
* U5 E) o8 r) ~$ l2 g4 ^! b重——動董慟湩" ]3 [- W8 J* w. c3 k" [9 I4 g

4 T) [* u5 e. u+ q) U5 U另外,在現代广西北部平話、閩方言等南方方言裏,古代舌上音聲母字有不少讀作舌頭音聲母,例如:1 G$ ]8 X  @( ?0 C6 G2 P

. z  Y7 c3 C) Y7 k& Z, p; M4 f. k9 D2 ^7 `中古36字母 廈門 潮州 福州 平話; O3 f0 H/ F. p$ w8 d

2 e) g) f$ Y7 n3 v“豬” 知母 【Útu】 【Útµ】 【Úty】 【Úty】# X  j% x* L. Q2 ^
“竹” 知母 【ti?kà】 【tekà】 【tOy/à】 【tiuà】* m  Y& U6 r2 y/ J- j4 Q" W& g
“長~短” 澄母 【Ûti?N】 【ÛtµN】 【Ûtu?N】 【ÛtiaN】
& J+ u3 u5 r! G, j0 [# c“住” 澄母 【tiuß】 【tiuß】 【tieuß】 【tyß】- g& p) b3 k$ |
“遲” 澄母 【Ûti】 【ÛtsÁ】 【Ûti】 【Ûtie】
% ?2 \# _! }$ d. p6 N: I' Q2 W- b( I0 d. @% j1 L
以上所列的古籍資料表明上古時期漢語舌頭、舌上音聲母是不分的,而現代平話、閩方言舌上音“知”組聲母讀作“端”組聲母的現象則證實了“古無舌上音”的論斷。
' a$ i. q4 [2 Y) p4 I/ L. N% U7 B2 {4 V! S  ?, a
(2)“娘日二紐歸泥”/ w; I& Z0 n- I- C

& a1 H6 M& l5 s“娘日二紐歸泥”這個結論是章太炎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中古漢語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漢語中是沒有的,它們在上古歸入“泥”母。“娘”母歸“泥”母是沒有問題的,按王力的看法,《切韻》還沒有“娘”母。“日”母歸“泥”母的結論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上古有“日”母,有的認為“日”母應歸入“泥”母。從諧聲材料分析,“日”“泥”兩個聲母在上古時期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如”“汝”都是用“女”字作聲符的,“女”屬於“泥”母,“如”“汝”屬於“日”母;“匿”“諾”用“若”作聲符,“匿”“諾”屬“泥”母,“若”屬“日”母。/ B( p0 R/ T8 r& f) L
7 r9 x" D0 w4 y1 v
(3)“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1 _0 L- }5 u; |; T6 Y
% M( K8 R9 G0 `8 h: R/ U“喻三歸匣”“喻四歸定”是由曾運乾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為二,“喻”母三等歸入“匣”母,“喻”母四等歸入“定”母。“喻”三歸“匣”的結論已被大多數人接受,按王力的結論,“喻”三(有些學者稱為“于”母或“云”母)在《切韻》時還沒有從“匣”母分出來。“喻”四歸“定”的結論大多數學者沒有接受。從諧聲材料分析,上古時期“喻”四與“定”母等舌頭的關係比較密切,其音值應該是舌尖中音的某個音,肯定不是中古的半元音【j】,“地”字以“也”字作聲符,“地”屬“定”母,“也”屬“喻”四;“移”以“多”字作聲符,“多”屬“端”母,“移”屬“喻”四;“偷”以“俞”字作聲符,“偷”屬“透”母,“俞”屬“喻”四。
! {8 t; e7 ~" |, P4 [6 z
/ @7 Z8 B3 x/ ]: u& V(4) “照二歸精”“照三歸端”
& ^) z6 }: u3 K  D6 V6 o5 {5 V/ T- W1 h% X3 O
所謂“照二歸精、照三歸端”,意思是說,上古時期,中古的“莊”組(“照二”)與“精”組字關係密切,“章”組(“照三”)與“端”組的關係密切,他們在讀音上很相近。這個觀點主要是由黃侃提出來的,學術界對這個結論尚有不同的看法。從各種材料分析,上古時期“照二”與“精”組、“照三”與“端”組的關係確實很密切,“浞”字,徐邈音“在角反”,“棧”字,徐邈音“在間反”,“浞”“棧”屬於“照二”,“在”屬於“精”組;“搜”“溲”用“叟”作聲符,“搜”“溲”屬“照二”,“叟”屬於“精”組。“嗔”“瞋”“填”“闐”用“真”字作聲符,“嗔”“瞋”“真”屬於“照三”,“填”“闐”屬於“端”組;“軫”“診”“疹”“殄”同聲符,“軫”“診”“疹”屬於“照三”,“殄”字屬於“端”組;“雕”“輖”用“周”字作聲符,“雕”“輖”屬於“端”組,“周”屬“照三”。
' ~3 |2 C) j* x/ n. s/ `" G7 X7 A8 B2 f4 s3 F% a2 n, b
(5) 清化鼻音、清化邊音
8 b/ r# q' k! ~# v. S; V/ f6 B( Q  l0 U$ T
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書中提出上古漢語有清化鼻音和清化邊音,給上古漢語擬了一套與鼻音m、n、ng對立的清化鼻音hm、hn、hng,擬了一個與邊音l對立的清化邊音hl。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假設,是為了解釋說明像下面这样的諧聲現象:每—悔、難—灘、午—許、賴—獺等等。李方桂的這一觀點得到學界的普遍贊同。1 r9 ~" M3 w3 |
! C2 j$ Z( a0 q9 w6 P! F
除了上面這些結論以外,中古“章”組、“端(知)”組聲母在上古與“見”組聲母的關係也引起了學界的注意。中古部分章組聲母字與見組聲母字發生諧聲關係,如“支”“枝”聲母屬於“章”組,而與兩字有諧聲關係的“伎”“歧”“跂”屬於“見”組,“樞”“驅”“摳”都用“區”字作聲符,“驅”“摳”“區”屬於“見”組,“樞”字屬於“章”組。其他材料也反映出“章”組聲母的部分字在上古與“見”組聲母有關係,如“支”字在东漢三國的梵漢對音材料中經常對譯梵文的ke音節。部分“端”組聲母字在上古漢語與見組聲母也有關係,如《說文》:“啖,食也。從口臽聲。讀與含同。”“啖”字音“徒濫切”,屬“定”母,“含”字屬於“匣”母。“啖”字與“陷”字同聲符,“陷”字屬“匣”母。學術界已經注意到“章”“端”兩組聲母在上古與“見”組的關係,但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目前各家的看法還很不統一,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1 Z  X; ~7 C7 v2 q
* i6 Y" u) @3 k4 u. J: f为使大家對上古漢語聲母系統有一個大致瞭解,下面列出王力和李方桂两家所構擬的先秦時期的漢語聲母表:% F1 x  L4 G% T, J- _4 W% `

. Y% n& a/ Y& R7 b' W- S, ]表五:王力先秦聲母表(三十三個): & C7 {1 g% K! e$ m. z
6 W( _7 o* g# g! l. z3 }, f

2 W! I0 J0 }+ u3 a; z% g# ]表六:李方桂先秦聲母表 ( 三十一個聲母 )
% m2 L) q+ K: B

3 }$ H1 h- [8 h8 p6 j1 v0 v6 v# F' o* h: e1 g6 L2 p
三、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聲母問題
  s- F( @" `2 A3 }1 @0 i1 d) {- s* z5 o9 ?5 I6 R
《切韻》聲母和三十六字母都是單輔音聲母,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上古漢語很可能是有複輔音聲母存在,主要理由是:
7 y& _* j" s0 r' N' f
  y- s5 Z( u& `6 n4 A# `* c(1)諧聲材料說明上古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如“路”以“各”字作聲符,“路”屬於“來”母【l】,“各”屬“見”母【k】;“廉”“謙”用“兼”字作聲符,“廉”屬“來”母,“兼”屬“見”母【k】,“謙”屬溪母【kÁ】;“禁”用“林”作聲符,“禁”屬“見”母,“林”屬於“來”母;“葻”用“風”作聲符,“葻”屬於“來”母,“風”屬“幫”母【p】;“龐”用“龍”作聲符,“龍”屬“來”母,“龐”屬“並”母【b】;“廩”用“稟”字作聲符,“稟”屬“幫”母,“廩”屬“來”母。又“靸” (sà)用“及”字作聲符,“靸”屬“心”母,“及”屬“群”母【g】;“喪”用“亡”作聲符,“喪”屬“心”母,“亡”屬“明”母【m】。這些材料說明造字時代的漢語有Kl、Pl、Sm這樣的複輔音聲母存在。
; N" l7 u( u  ?" a( {( z
( t. V! m0 r$ P8 q2 @) K6 j3 z(2)讀若、又音以及古代文獻中的其他注音材料也說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厱”與“檢”同聲符,《說文》“厱”字“讀若藍”,“檢”屬舌根“見”母,“藍”屬“來”母。“又音”就是一字多音,有許多“又音”是古代複聲母分化而成的,“輅”字,《玉篇》有“盧各”“何格”兩個反切,“盧”屬“來”母,“何”屬舌根“匣”母【Ä】;“姍”字,《類篇》有“相干”“鋪官”兩個反切,“相”屬“心”母,“鋪”屬唇音“滂”母【pÁ】;“綸”,《玉篇》音“古還切”,又音“力旬切”,“古”屬“見”母,“力”屬“來”母。《左傳·昭公十一年》“城陳蔡不羹”,孔穎達疏:“(羹)音亦為郎”,“羹”屬“見”母,“郎”屬“來”母。《漢書·古今人表》“黃帝樂官伶淪”,服虔曰:“淪音鰥”,“淪”屬“來”母,“鰥”屬“見”母。# F2 C% E8 `, A. l( }8 O
) V5 y( z2 s7 [& w* l% e
(3)異文材料也證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尚書》“西伯戡黎”,“黎”字,《史記·周本紀》引作“耆”,“黎”字属“來”母,“耆”屬“群”母。《周易·師卦》:“在師中吉,承天寵也”,“寵”《音義》:“如字。鄭云:‘光耀也’。王肅作‘龍’,云:‘寵’也。”“寵”字中古屬“徹”母【ËÁ】,“龍”屬“來”母;《尚書·堯典》“宅西曰昧穀”,《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昧谷”,裴駰《史記集解》:“徐廣曰:一作柳”。“昧”屬“明”母【m】,“柳”屬“來”母【l】,這些異文材料說明上古存在 CL型複聲母。
$ y6 ~5 q1 T' ?7 _/ E
; t* `" u6 G& _& p(4)親屬語言材料也可以證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學術界普遍認為下面一些藏文詞語與漢語詞語有同源關係:! N  [  o0 @+ R, e

9 ^6 H" M) ?) I1 e" v漢義 二 三 五 六 八 九 門 法令、禁令5 }" w: y  A7 `$ R( H9 m9 f
6 E: v% R) {& z
藏文 gÂis gsum lÐa drug brgjad dgu sgo khrims
9 t" [8 m; g% i% g; [  _+ u
8 c, z6 ]% `5 T* s漢語 二 三 五 六 八 九 戶 禁
, G1 l( R$ p* j* C5 ^
5 ^+ a0 L! k* N9 ^/ v這些與漢語同源的藏語詞都有複輔音聲母,說明與它們同源的漢語詞在早期也可能是有複輔音聲母的。
9 d) V6 v' O  h- F# T9 ]/ f9 O, F& v7 u
古代漢語複輔音聲母問題的研究歷史不長,因此儘管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肯定上古漢語有複輔音聲母,但對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的結構類型、複輔音聲母與上古漢語語法形態的關係、複輔音聲母簡化的方式規律等諸多問題都還存在分歧,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