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话题: 仁义

相关主题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花千芳专访:美国把“忠孝仁义”译作“普世价值” attach_img 国学热点 是飞 2014-11-29 2 3013 南丘 2014-12-24 23:34
〖论语·宪问篇第24章〗君子何以『上达』,小人... 儒家思想 贾陆英书屋 2018-4-28 0 2752 贾陆英书屋 2018-4-28 13:26
新五常说:仁义忠智信 儒家思想 延章 2022-12-8 0 1054 延章 2022-12-8 02:09
要建立一个幸福家庭,拥有美满生活,你就看过来 - [!price! 30 文钱币] 儒家思想 延章 2021-4-27 1 1587 延章 2021-5-12 07:58
易水诗联书画社文集0027期【清谷天】 吴川易氏诗艺社 延章 2021-4-27 0 2020 延章 2021-4-27 22:42
【庄子】外篇卷1骈拇诗解4臧者真情任性畅情自适其适自得其得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14 0 606 达性畅情 2021-12-14 14:20
【庄子】外篇卷2马蹄诗解2圣人之过废道行仁民乃好智争利不止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14 0 707 达性畅情 2021-12-14 16:24
【庄子】外篇卷3胠箧诗解2圣国利器不可示人绝圣盗止大巧若拙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15 0 808 达性畅情 2021-12-15 14:16
【庄子】外篇卷4在宥诗解3黄帝尧舜仁义不胜撄人之心弃智乃治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16 0 909 达性畅情 2021-12-16 17:36
【庄子】外篇卷6天道诗解4五变而后形名可举九变而后赏罚可言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27 0 606 达性畅情 2021-12-27 12:00
【庄子】外篇卷6天道诗解5法天则地非仁非义无私乃私放德循道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27 0 909 达性畅情 2021-12-27 16:51
【庄子】外篇卷6天道诗解6恒服自然道无不在至人真情守本忘物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1-12-27 0 909 达性畅情 2021-12-27 17:10
【庄子】杂篇卷2徐无鬼诗解7贪者假仁真人抱德以心复心以天待人 道学器用 牟向东 2022-1-25 0 1212 牟向东 2022-1-25 11:59
【庄子】杂篇卷9渔夫诗解1孔子仁义忠主化民苦心劳形危其真性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2-2-10 0 707 达性畅情 2022-2-10 15:11
【列子】卷8说符诗解11大道至简本一末异归同返一唯无得丧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2-3-8 0 707 达性畅情 2022-3-8 17:30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4仁义绥民天下无敌干赏蹈利危亡国兵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2-4-1 0 505 达性畅情 2022-4-1 16:39
【潜夫论】卷29释难诗解3以心原道学为耕本君子仁义自为身作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2-4-15 0 909 达性畅情 2022-4-15 15:39
【韩非子】卷50显学诗解4明吾法度不得为非必吾赏罚不道仁义 道学器用 达性畅情 2022-4-19 0 909 达性畅情 2022-4-19 18:03
陆贾【新语】卷1道基诗解5九族仁叙君臣义制愚以力乱贤以义治 古文研究 达性畅情 2022-5-10 0 808 达性畅情 2022-5-10 15:45
陆贾【新语】卷3辅政诗解1仁义为巢圣贤为杖杖谗者灭杖贼者亡 古文研究 达性畅情 2022-5-11 0 1111 达性畅情 2022-5-11 15:13

相关日志

分享 父子、兄弟情义并非天生的,是需要用心培养
延章 2024-1-3 08:30
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影响,很多中国人以为,家庭伦理是天然存在的,像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也是必然存在的。 然而,从当今世界其他民族来看,从西化的现代中国社会来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并不是必然存在的。可能亲人之间的『情』,在子女未婚前,由于父母的养育恩情,能一直存在,但是,未必能转化成『义』。 情如果不能转化成义,就是有情无义,虽然比无情无义好些,但很容易就沦为无情无义。 所以,儒家文化几千年,终归要讲的就是恩情化义,育义养情。不管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还是夫妻婆媳,都需要按照礼法去做,依据『仁义忠智信』这人性的五常去规范自身。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禀性仁义的人总是占小数的,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是不存在情义的。 有人就会问,不存在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吗?我们为什么要这些情义?这些情义的作用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家庭里的情义,存在与不存在,当然都是天道使然,但是为什么要维护要保存这些情义? 当然是为了能让家庭里的每个人,能让整个家庭都获得最佳最优的发展机会。 家庭是每个人降世之后,身处的第一个集体。人活在社会上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独立,除非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存。既然身处家庭里,就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利用集体资源去发展自身。 在儒家文化看来,要利用集体的资源,首先要维护集体,而维护集体的根本,就是『义』。家庭作为一个以夫妻之『情』组建并维系的集体,在子女降生之后,就会转化成为『亲情』,这个亲情就包括夫妻之情、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 但这个亲情并非天生的,也并非必然存在的,一旦这个『情』消失了,家庭也就瓦解了。 所以维护家庭,就要培养亲情,要维护家庭的义,要保障『情』『义』的有效转化。 有了情义,家庭才能健康的发展,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协作才能得到保障。 喜欢单打独斗(自私独立)的人,是很难有大成就的。对社会所有奉献,自身成就大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必须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 集体的力量永远比个人要强大,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协作,对于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学历达到博士的独生子女,其谋生能力,及生存条件,甚至远远不如只有小学毕业的两兄弟的共同发展。
个人分类: 隨筆| 246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新五德说:仁义尽忠智信
热度 1 延章 2022-12-8 01:49
极仁者,全众全友亡己也,而天诛之,是割肉而饱人,妇人之仁也,而人地皆生之。 ​极义者,全友亡己亡众,而天人共诛之,是匪所必重者也,据地而生而已也。 ​极忠者,全众亡友亡己,而天地共诛之,是诤谏者也,人欲生之而无以。 ​极智者,全己亡众亡友,而地人共诛之,是灵人者也,得天而害地宜乱人和。 ​极信者,全己全友不亡众,而天人共生之,是佞人者也,佞人,唯地可诛之,而不临其危也。 圣贤至仁至义至忠至智至信,五德相生相克,相消相长,至于不极其一,故得天地人共生之也。
98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延章 2021-12-25 03:5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章看似废话,其实却是人们最普遍最容易犯错的,它的核心就是『仁义』『道义』。 只有懂得了『道义』『仁义』,这个人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好人,如何恶人,好什么人,恶什么人,否则,就只懂得通过比较的方法,模仿的方法,学着别人去好人恶人。比如父母辈对他们的某类亲友好,自己也模仿父母去对自己的某类亲友好,这就是不懂好人,因为父母的此类亲友可能是有道义的人,自己的此类亲友却可能是不仁不义的人。 这一章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子女,要以『道义』『仁义』为原则去教育他们。
个人分类: 隨筆| 640 次阅读| 1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3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