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

孔子,弟子

創作的圖書部

孔子,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八月廿七,卒于西元前四七九年二月十一,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是东周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亦即今日山东曲阜市南辛镇,祖上是商纣王胞兄微子启,即商周二代宋国的开国公侯宋微子,宋国五传之后,到哀公,生弗父何,让位于弟厉公,降为宋卿,孔子祖考防叔避祸于鲁国,始为鲁国人,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此时孔子家世已几沦庶人。

[孔子,弟子] 創作的圖書部

孔子家语PDF

孔子,弟子
儒家 已完結 5773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孔圣家语》《儒家者言》,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书特地选取了两本明代的《孔子家语》,这两个版本均做了句读标点,再加上明代学者的注疏,能尽量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内容,因此,这两个版本,都极具阅读价值。

孔子家语

孔子,弟子
儒家 連載中 3萬

《孔子家语》,是在王肃注本基础上,参校明朝万历十七年吴嘉谟集校的《孔圣家语图》而成。篇次排序及内容俱以吴嘉谟集校本为准。 《孔子家语》书中有王肃注语,用土黄色小字书写,也有吴嘉谟及延章注语,俱用淡蓝小字书写,其中吴嘉谟注语,又吴曰开头。 《孔子家语》或谓伪书,主要是其中有许多章句与《论语》及《礼记》等意旨有异,甚至冲突。为此,延章决定以明朝吴嘉谟集校本为正本,逐篇解读《孔氏家语》,希望能从前贤的注解中,甄别《孔子家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伪文,并解读、阐发、实证、应用《孔子家语》中符合《论语》及《礼记》意旨语句,以便对于读者学习《孔子家语》能有所帮助。 《孔子家语》也称《孔氏家语》或《孔圣家语》,现代考古挖掘文献发现,《孔子家语》极可能原名《儒家者言》。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论语》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与《论语》有很大出入,许多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但也有许多时候,《家语》相当于对《论语》的注解。历代均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但近代考古发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与《孔子家语》是相近或相符的。我们认为,《孔子家语》是经过了大量篡改的,或许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与《论语》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许多章句,比如书中大量出现孔子师询老子的语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东周的老聃,没有确切的史载说明,《道德经》也是汉朝才出现的,最早版本虽然是战国楚简,但内容与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绝圣弃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战国思想印记(反礼制),却少了许多三代到春秋时期官学礼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孔子家语》中孔子问道老聃的语句,是十分明显的伪造痕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孔子家语》时,应当以《论语》为准则,但凡与《论语》冲突的章句,都应当谨慎对待。 《孔子家语》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国时期,曹魏王肃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关记录,则在《汉书·艺文志》,谓之孔子门人编撰,共二十七卷。二者显然差别很大,唐朝顔师古注解《汉书》时就指出,《艺文志》记录的《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 《孔子家语》版本繁杂,再加上历代不入主流,并没有形成广泛采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语》历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人所谓的“诸弟子各自为记,不尽相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的古籍,特别是儒家道家经典,一些人随意篡改内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联系微信号: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