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2

三国志

陈寿,裴松之

《三国志》裴松之注,是五胡乱华时期,南朝宋国裴松之,注解西晋史家陈寿所著《三国志》所得的作品。《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正史著作,本书记录了东汉末年,中国政治局面,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是人们研究东汉至西晋期间,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满清时期,史学界将《三国志》列为廿四史之一。相对于其他正史,《三国志》的内容较为简略,缺少一般纪传体史书具备的“年表”“志”等部分。 《三国志》初为三部独立的史书:《魏书》《蜀书》《吴书》。直到北宋,才合并为《三国志》。合并的原因是在五胡乱华时,北魏也出了一部《魏书》,北宋咸平六年,也就是西元1003年,为了避免曹魏与北魏相混,将三部史书合为一部,并取名《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其中包括曹魏的《魏书》三十卷,刘备《蜀书》十五卷,并孙吴的《吴书》二十卷。由于《三国志》是西晋史家所著,西晋承自曹魏,因此,《三国志》只为曹魏做了本纪,以示其正统,而刘蜀、孙吴皆只有列传。 在陈寿的《三国志》以前,学界已经出现了关于三国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陈寿编撰《三国志》时,均有参考这三本史作,而其後的裴松之注,亦有参考。 《三国志》关于当时的各国帝王传纪,《魏书》中有曹操的武帝纪,曹丕的文帝纪,曹叡的明帝纪,《蜀书》中有刘备的先主传,刘禅的后主传,《吴书》中有孙权的吴主传,孙亮的嗣主传,孙休的嗣主传,孙皓的嗣主传。 《三国志》作为一部正史,作者对于史料的记载,也是十分谨慎的,并对选用的史料,作了考订。由于参考材料的有限,及宁缺勿滥的原则,《三国志》显得简约而精短。而裴松之的校注,则为《三国志》添加了更丰富的史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人物传记史料不足的遗憾。 裴松之由东晋入宋後,任中书侍郎,宋文帝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原书记述过简,就命令其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的注主在“寻详”“周悉”,即补充缺乏的史实,并纠正一些谬误。其所收集的关于东汉三国时期的史料竟达一百五十多种,其注文字数,甚至达到《三国志》原文的数倍。而民国後,有出学者统计发现,裴注字数其实只有三十二万左右,而《三国志》字数达到三十六万。关于这些字数统计,也有学者认为,实际上今日的《三国志》原文,有许多原是裴注,後混为正文。 本站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以汉川草庐版本为基本,参校中华书局的版本,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本站的排版,将裴注混插入正文中,并以不同颜色、字体大小区别之。又将除冒号、引号以外的现代汉语标点符号,重新变更为点号,以美化版面,避免读者阅读疲劳。

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

叶向高等

《光宗贞皇帝实录》,八卷。记泰昌元年(即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以大学士叶向高为总裁官,天启三年(1623年)修成。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共五百册。 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后,转藏于皇史宬。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 今海内外留下的《明实录》各种传抄本约十余部,已有两种影印本问世:一是1941年梁鸿志所影印的南京国学图书馆所藏抄本(简称“梁本”),共五百册。二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在台湾影印的原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除正文外又附校勘记二十九册,以及《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皇明宝训》等二十一册,全部计一百八十三册。两种影印本中,某些实录的卷数有所不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