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7

資治通鑑白話文

金色轟炸機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光,共294卷,起於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三家分晉,止於五代十國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征淮南。 資治通鑑講的是朝代更替、民族興亡的歷史事件,並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及其與朝代、民族興亡的關係,來敘述、評論各個歷史事件的成因,及可借鑑的地方。 【資治通鑑】原文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用十九年的時間編著而成。【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開端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四百零三年,結束於唐亡以後的五代,具體是後周世宗時期顯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資治通鑑】作為編年史,不例外地以時間為順序,各年號發生的事件為記載對象。如政治事件,相關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權,並由於政治鬥爭而導致政權衰敗,最終更替。對這些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記載,通常會做『由表象透視內質』的評價,這些評價會包括『智慧,陰謀,道德,時勢』等方面的分析。 【資治通鑑】的編年體,在中國官修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鑑作用,通常是模仿的對象。 【資治通鑑白話文】是作者『金色轟炸機』譯註【資治通鑑】的白話版。本書相對於文言文原著,較為易懂;相對於純白話文版,又多了文言文原文,有利於讀者理解原意。同時,大量對照地閱讀文言文及其對應的白話譯註,對讀者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很有幫助。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

司馬光,胡三省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並劉恕、范祖禹、劉攽等參與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此電子版本【資治通鑑】是以滿清時期,胡克家所翻刻的,由蒙元時期胡三省音注的版本為底本,『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中華書局出版的。內容有極少部分丟失,嚴禁用於商業化用途,讀者如喜歡請購買正版。 【資治通鑑】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所記載的歷史,開端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四百零三年,結束於唐亡以後的五代,具體是後周世宗時期顯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資治通鑑】是以時間為順序,並以各年號發生的事件為記載對象,逐一記錄的史書。【資治通鑑】的編撰目的是,要『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語),即主要通過一些政治事件,如相關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權,並由於政治鬥爭而導致政權衰敗,最終出現更替,這樣的脈絡來『由表象透視內質』地做出評價,這些評價會包括『智慧,陰謀,道德,時勢』等方面的分析,以遺後人借鑑。 【資治通鑑胡三省音注】有胡注,又將本來單行的司馬光的【考異】附在正文之下,這樣就十分方便讀者閱讀。章鈺曾用胡克家所刻【通鑑】作為底本,校勘於宋刊本,又參考了明刊本等,最終寫成【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三十卷。如今在胡刻本作為底本基礎上,又併入章鈺校記擇要,即宋元明諸版本的優點都匯集到了本書之中。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PDF

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

【竹書紀年】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記錄了我國上古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時期(晉魏)的歷史(從黃帝開始,到戰國魏哀王(一說魏襄王)時期共二千多年),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及魏國編寫,是一部對研究上古歷史而言十分重要的歷史文獻,其史料是十分豐富的,在價值上亦不亞於【左傳】、【戰屬策】。但由於【竹書紀年】歷經劫難亡佚(或謂偽作),輯本又生澀難懂,有古今版本之分,閱讀很是不便,於是誕生了【古本竹書紀年譯註】。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是以滿清時期朱右曾的【汲冢紀年存真】,民國時期王國維的【古本竹書紀年輯校】等歷史文獻為底本,加以注釋今譯而成。 而且,【古本竹書紀年譯註】的成書過程中,編者不但吸收了前人成果,還通過『考古、音韻、訓詁』等方法對史書內容進行互證,同時也考釋了史書里的人名、地名、事件等,對記載的史料進行了辨證,力求還原史實。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王修齡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晉武帝太康二年(耶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這部史書書寫在竹簡上,被稱為【竹書】;由於它按年編次,又被稱為【紀年】。有時還冠上出土的地點,被稱為【汲冢竹書】或【汲冢紀年】。一般稱為【竹書紀年】。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書,【竹書紀年】僅是其中的一種。 【竹書紀年】原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史事。周幽王以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以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耶元前二九九年)為止。所記與傳統的記載頗多違異,但是有些記載卻與甲骨文和靑銅器銘文相符合。如【尚書•無逸】中提到商朝的『中宗』,【史記•殷本紀】等典籍都認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書紀年】卻以為中宗是祖乙,後在淸朝末年發現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的稱謂,證明【竹書紀年】是正確的。郭沬若同志在硏究中國古代社會和甲骨文、金文的時候,就對【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値有較高的評價。如齊桓公午在位的年數,【史記】中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六國年表】作六年,【竹書紀年】作十八年,靑銅器【陳侯午敦】的銘文記載有齊桓公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同志因此斷言:『有本銘之「十又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又如西周厲王以後出現的所謂『共和』,【史記•周本紀】以為是周公、召公兩人共同執政,【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 『共伯和干王位』,說是共伯名和的諸侯代替周厲王,建立了一 個新政權。郭沫若同志十分重視【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這段史實,他說:『共和是共伯名和;這由古本【竹書紀年】、【莊子】、 【呂氏春秋】等書表示得很明白,但被【史記】誤認為周、召二公 共和而治。近時的新史學家也還有根據【史記】為說的,我要請這樣的朋友讀讀朱右曾、王國維的關於【竹書紀年】的硏究。』(【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此外,由於【史記•六國年表】本身的混亂矛盾,並與其他文獻所記不合,戰國年代的重建成為一個重要的硏究課題。淸 代和近代學者在試圖排比一個比較正確的戰國年表時,主要的根據也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的原簡早已散佚,晉代學者荀勖、和嶠、束皙等人所作的釋文,也逐漸失傳。現存的【竹書紀年】是後人重編的,不是已失傳的【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但在南北朝至 北宋的一些古書的注釋,以及某些類書中,還引用了較多的原 本【竹書紀年】的佚文。淸代學者朱右曾曾將部分佚文彙輯起 來,編為【汲冢紀年存真】。近代學者王國維又在【存真】的基 礎上重輯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存真】和【輯校】兩書,就 是郭沬若同志所說的朱右曾、王國維關於【竹書紀年】的硏究。 解放後,范祥雍先生又對【輯校】加以校訂增補,編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這種從古代典籍中彙輯【竹書紀年】原本佚文編校而成的 本子,如【存真】、【輯校】,都稱為『古本』。本書也是如此。現存的【竹書紀年】,則被稱為『今本』。 現在能看到的今本【竹書紀年】,較早的有明代天一閣刻本。因此,有人認為『今本』可能就是天一閣主人范欽重編 的。但淸代雷學淇在【考訂竹書紀年】中說,他曾經見過一部 元末明初的刻本,可見『今本』不是出於明代中葉的范欽所重 編。南宋人羅泌【路史】所引【紀年】中,有一條與『今本』全同, 淸代洪頤煊【校正竹書紀年】因此認為『羅泌已見「今本」 』。如果此說可信,則『今本』的出現最遲當在南宋時期。今本【竹書紀年】中很多條也是從古注、類書中所引『古本』輯錄出來的, 但是輯錄得很不忠實,幷增加了一些顯然不是『古本』的佚文, 又鈔錄梁沈約的【宋書•符瑞志】,改頭換面,作為沈約的注。 經過重編,今本【竹書紀年】中的春秋、戰國部分全部用東周紀 年,與『古本』用晉國和魏國紀年完全不同。由於『今本』出現的時代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們看到的為多,如商紀大戊一代的原注說『【竹書】作太宗』,所據就可能是現在 所未能看到的『古本』佚文。因此,『今本』儘管是重編的,仍有 其一定的史料價値。淸代硏究『今本』的著作頗多,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最後出,總結了前人的成果,因此,這裡一併收入,以供讀者參閱。 這部輯證,得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俊俊等同志悉心校閱,特此志謝。我們水平有限,希望能得到專家和讀者們的指正。

竹書紀年

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由【今本竹書紀年】及【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合輯而成。西晉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簡的一部分,體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 本電子書收錄了漢川草廬校的今本【竹書紀年】,以及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及史道祥合著的【古本竹書紀年譯註】,以便讀者辨證閱讀【竹書紀年】,去偽存真。一般認為今本【竹書紀年】是北宋以後偽托之作,而【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即以考古為依據,參考現存史籍的相關記錄編纂而成,極具可信度。 內容簡介 【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傳說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竹書紀年】多載紀戰國時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在歷經秦始皇焚書令的浩劫之後,【竹書紀年】一度在漢代以前已經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埋藏有該書。西晉太康二年(格里曆二八一年),該史書因盜墓重見於世。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時,位於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同時發現了大批竹簡。當時朝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解譯竹簡(魏國文字與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 解譯期間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續成。最終整理好後,負責官員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王國維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除廣倉學宭叢書本外,有【遺書】本,曾兩次印布;初名【王忠愨公遺書】,所收【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系鉛印本;續印名【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系石印本。今據【遺書】兩本互校,有初印不誤而續印諸誤者,亦有續印改正者,皆擇是而從,其有兩本皆誤,或所據今本有誤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語,以為說明。 一般認為今本【竹書紀年】是北宋以後偽托之作,而【古本竹書紀年譯註】即以考古為依據,參考現存史籍的相關記錄編纂而成,極具可信度。 內容簡介 【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傳說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竹書紀年】多載紀戰國時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在歷經秦始皇焚書令的浩劫之後,【竹書紀年】一度在漢代以前已經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埋藏有該書。西晉太康二年(格里曆二八一年),該史書因盜墓重見於世。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時,位於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同時發現了大批竹簡。當時朝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解譯竹簡(魏國文字與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 解譯期間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續成。最終整理好後,負責官員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實質是一部【北宋史】,其所載歷史,始自宋太祖趙匡胤御遼建隆,終於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所錄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的史事。本書由南宋國史院編修官李燾編撰,屬於編年體史書,該書是我國古代私人著述(非官方敕編)史書中篇幅最大的。 【續資治通鑑長編】原書共計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過大,難以傳抄刊刻,朝代更迭導致該書最終散佚,倖存不過五百二十卷。本電子書以中華書局1979年點校出版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為底本進行文字電子化而成,而中華書局點校本又是依據滿清【四庫全書】錄本編纂,【四庫全書】錄本即是輯錄於【永樂大典】。中華書局在點校過程中,依據遼寧圖書館收藏的版本、北京圖書館收藏的版本及文津閣收藏的版本,多次進行校對,改正了【四庫全書】錄本不少有意無意的錯訛。 如今【續資治通鑑長編】缺失的部分分別為:一、從宋英宗治平四年(即西元一零六七年)四月,到宋神宗熙寧三年(即西元一零七零年)三月;二、從宋哲宗元祐八年(即西元一零九三年)七月,到宋哲宗紹聖四年(即西元一零九七年)三月;三、宋徽宗一朝;四﹑宋欽宗一朝。 【續資治通鑑長編】之所以定為『續資治通鑑』,正是由於作者在編撰過程中,堅持的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確立的原則:『寧失於繁,勿失於略。』因此,【續資治通鑑長編】大量取材於宋代的實錄、國史,以及經史子集,私人雜記,民間家譜傳志等。該原則的優點是,為後人留傳下來極其豐富的歷史記載,為今人研究北宋歷史,提供了充足的史料。據統計,【續以及資治通鑑長編】全書注釋竟達一萬二千餘條,共有七十多萬字。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