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82

左傳白話文

左丘明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1] 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係。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有些學者則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並且,本書在我國的文學界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史學也有巨大的貢獻。

家風家訓大全

華韻書館

【家風家訓大全】是一部名人家訓大全,收錄有許多歷史名人的家訓家規全文。 目前已經收錄的家訓全文有:方孝孺·幼儀雜箴,袁氏世范,朱柏廬治家格言,諸葛亮誡子書,周公誡子書,薛瑄戒子書等。 未來將繼續收錄以下家風家訓:錢氏家訓,陸游家訓,嚴氏家訓,德川家康家訓,李氏家訓,張氏家訓,劉氏家訓,包拯家訓,章氏家訓等,排列不分先後順序,更多名人家訓、經典家訓,歡迎廣大同仁賜稿。 【家風家訓大全】編錄說明: 家風家訓是古代宗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時常與家規合稱,但二者其實不同,如果說家規類似於國法,那麼,家訓類似於治國之術。 百度百科將家訓定義為『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不太準確的。家訓確實是對子孫的教誨,但確立家訓的,並不是家庭,而是家族,或者說宗族。首先,家訓對於寥寥數人的家庭意義不大;其次,名門望族的家族,人口眾多,家族成員囊括妻妾及各自子女,為父的對於子女難以一一親身管教,因此需要家訓營造家風,維持家道;還有,已經發展出多代的宗族,為保障族內諸家族、家庭之間的良好關係,為保障宗族團結,需要建立家訓。 家訓的傳承,有時獨立成冊,有時附於族譜之內,有人統計過,我國史上曾經出版過的名人家訓多達一百二十多部,而附於族譜的家訓則不計其數。 家訓文化產生於兩千年前的先秦時代,當時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家教對於幼兒的訓誡誘導,可以『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安定,基於國家治平,國家治平基於家族興旺,家族興旺基於個人修養,因此建立家訓不止是家族的內部事務,也是國家應當倡導的文化政策。正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近代傳統文化出現斷層,迄今將近百年,家訓族譜的傳承在鄉村地區已經斷續至少兩代人,城市裏的居民,更是斷續多代,要復興家風家訓,絕非易事。 借鑑名人家訓、古代家訓,是復興家風家訓的重要辦法,本書將儘量搜錄諸本的多版本,以便讀者全面參考。更多的名人家訓,更多的版本歡迎讀者賜稿:admin@hygx.org

忠經

馬融

古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自古忠孝兩難全,似乎忠孝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此固俚語。既有【孝經】,惟缺【忠經】,於是東漢經學家馬融著【忠經】,以闡八德之忠德。 此本【忠經】全篇共十八章,摘自【永樂大典】卷之四百八十五,其中現代漢語譯文來自互聯網公開流行版本,並由校錄者修訂。此書乃是企業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 【忠經】所闡述非止於君臣之義,於今之世,凡團體組織,均可以用之。即便家族之內,亦非止於『孝經』,亦當繩之『忠經』,概忠邪不分,而媚於非親之人者,眾矣。 今人常論職責之利,而略職責之義,概失『事人』之理義也久矣,非【忠經】不能闡發返復,故謂之『企業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諸如【天地神明章】: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證應章】: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辨忠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

論語註疏PDF

李學勤

【論語註疏】全稱【論語註疏解經】,是曹魏時期何晏為【論語集解】,宋代邢昺又集註疏作【論語正義】,滿清阮元校勘修訂為【論語註疏】。 【論語註疏】PDF電子書是現代學者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論語註疏】的影印本。本書由今人朱漢民整理,張豈之審定。朱漢民的整理是以滿清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學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本書的排版分兩種,一是簡體橫排,並使用簡體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二是繁體豎排,採用港台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 【論語】素有【齊論】【魯論】之爭,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漢魯共王壞孔子宅,以擴其宮,得【古文論語】,並無此二篇,又分【堯問】下的【子張問】為一篇,合計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論語集釋】。 何晏集漢代張禹論,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國訓解,馬融訓解,鄭玄注,陳群、王肅、周生烈等【義說】,等,名為【論語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舊疏,集諸家之善,並頒列學官,是為【論語正義】。 【論語】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與人語等諸類的語錄,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學術無所保存,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就將平時的學記相與輯匯,編成【論語】。【論語】是儒學之精要,特別是前四篇,論點基本覆蓋了孔孟之學,像【孔子家語】【孟子】【禮記】等經典的主旨都在【論語】中言及。

甲骨文字典PDF

徐中舒

檢索技巧:按漢字筆畫數在【筆畫檢索部】檢索該字頁碼,再從【頁碼列表】查找所在頁面。 【甲骨文字典】分為【序言】【凡例】【目錄】【檢字】【本書所引甲骨著錄書目】【正文】六大部分,其中【正文】共十四卷,凡1613頁,是迄今收錄甲骨文字最多的甲骨文字典。由徐中舒主編,常正光、伍仕謙副主編,彭裕商、何崝、方述鑫、陳復澄、黃波、李曦、黃奇逸、王輝、林小安、王培真等共同編纂,自一九七九年十月着手編纂,至完稿共耗時八年三個月之久。本電子書是該第一版的電子收藏版。 甲骨文字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具有完整體系的早期漢字。世界上一些古老民族在四五千年以前也有使用過文字的,然而這些文字到後世都已失傳滅絕,成為同今日通行的文字毫無影響聯繫的死文字,唯一不同的是甲骨文字早在商代就以比較成熟的形態通用於我國中原大地,並與周代青銅器銘文、戰國及秦漢的帛書簡牘文字,魏晉的石刻文字的發展相銜接,從籀篆隸書繼續演變為今日通行的楷書,幾千年來適應時代需要,綿延發展,一脈相承,永葆青春,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便於更多的人開展漢語古文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有必要把已識或未識的全部甲骨文字字形摹寫展示出來,以便觀摩辨認。孫海波先生在三十年代編著,六十年代修訂的【甲骨文編】,金祥恆先生的【續甲骨文編】曾在這方面起過重要作用,在文字考釋方面,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字集釋】是解說甲骨文的巨著。該書網羅眾說,評論折衷,間有新解,是可供參考的。然而這兩書到今天便不能滿足需要了,【甲骨文編】(包括【續甲骨文編】)所匯字形重複龐雜,或有摹寫失誤,識字不當之處,而字彙雜陳,未加分期歸類也是不便使用的;【甲骨文字集釋】又因眾說羅列,材料蕪雜,有失精當,給閱讀增加了麻煩。又由於這兩部書都是成書於六十年代,還需要把近二十餘年學術界研究的新成果補充進來。 【甲骨文字典】是以上述二書之長為借鑑,採擇近年古文字研究及考古發掘之新成果而編摹的。在搜集字形方面是統覽每一字全部字形基礎上精選有代表性的字形,按斷代標準分到於各時期之下,以便了解各個時期文字字形演變的特徵,從而全面深入掌握字形。在文字考釋方面是博採人家之長,不囿於一說,綜合每一字及相關諸字的形音義全面聯繫,及其社會歷史生活,生產實際,語言規律,深入考核論證,經過分析批判或擇善而從。

資治通鑑白話文

金色轟炸機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光,共294卷,起於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三家分晉,止於五代十國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征淮南。 資治通鑑講的是朝代更替、民族興亡的歷史事件,並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及其與朝代、民族興亡的關係,來敘述、評論各個歷史事件的成因,及可借鑑的地方。 【資治通鑑】原文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用十九年的時間編著而成。【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開端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四百零三年,結束於唐亡以後的五代,具體是後周世宗時期顯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資治通鑑】作為編年史,不例外地以時間為順序,各年號發生的事件為記載對象。如政治事件,相關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權,並由於政治鬥爭而導致政權衰敗,最終更替。對這些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記載,通常會做『由表象透視內質』的評價,這些評價會包括『智慧,陰謀,道德,時勢』等方面的分析。 【資治通鑑】的編年體,在中國官修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鑑作用,通常是模仿的對象。 【資治通鑑白話文】是作者『金色轟炸機』譯註【資治通鑑】的白話版。本書相對於文言文原著,較為易懂;相對於純白話文版,又多了文言文原文,有利於讀者理解原意。同時,大量對照地閱讀文言文及其對應的白話譯註,對讀者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很有幫助。

周易白話文

今人·佚

【周易白話文】原名【周易注釋版】,亦稱【易經白話文 】或【白話易經】,是一部較為粗糙的,流傳於互聯網的電子書,分【易傳翻譯】【易經翻譯】兩部分。書中多處存在文字錯漏或內容錯漏,因之稍作修訂排版,公佈於此。 【周易白話文】內容淺顯,出入於象數,較少涉及義理,因此是普通人入門學習【周易】的最佳書籍。 網上流傳的書中並沒有作者署名,因此,本書的署名為『今人·佚』。因本書對原書作了一定的修訂及排版,為避免網絡上粗糙的採集複製,導致反覆的文字、內容錯漏,本書將對部分章節設置象徵性的收費,該費用並不表示本書的價值。 【周易白話文】是一部對【周易】的白話翻譯,及詞語解釋的著作。 【周易白話文】對於【周易】原文的詞語解釋及內容翻譯,一般而言較為淺顯,對於初入門,或無深造計劃的讀者而言,有助於其理解【周易】原文。 而且,本書在內容主旨上,有其可取之處: 一、從【序言】中作者對於【周易】的起源及名詞論述來看,作者對於【周易】是有一定的研究功力的; 二、作者對【周易】六十四卦的演繹及理解,符合主流的學術論調; 三、作者認為【周易】反映了春秋以前諸子學術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這是較獨到的見解,並非『二百五』見解。作者列的【周易】思維三方面特徵也很周到:(1)觀物取象;(2)萬物交感;(3)發展變化。 【周易】作為一部由高度抽象的『象(卦)』、高度簡潔的『經(卦辭爻辭)』以及簡單解說的『傳(十翼)』所組成的學術理論,給予後人非常大的解讀、發揮空間。因此,漢代以降,對於【周易】的註疏解讀著作,汗牛充棟,良莠不齊。更發展出了數理、象數等學派,不同的學派,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千差萬別。最顯著的差異是,民間一般傳承【周易】的象數學說,其應用主要有算命、風水等,而學界一般傳承【周易】的數理學說,並利用其理論,發展充實自身學說,像作者說到的,【周易】對於春秋三代時期諸子學術思想的發展,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詩經

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約成書於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後因傳世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敘述方便,又稱【詩三百】。 西漢時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在這裏,幾乎不存在憑藉幻想而虛構出的超越於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於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也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徵;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繫,【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於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生於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繫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於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鬆、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於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欲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於這兩種現象都是適用的。要說【詩經】這一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經過曲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後代詩人繼承【詩經】關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向遊戲和唯美傾向,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強調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並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於表現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思鄉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果是:【詩經】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克制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餘,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在抒情表現方面顯得細緻、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後來的詩歌。另外需要說到,儘管【詩經】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並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後代儒家把【詩經】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並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的權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雎】而產生對於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麼說也許多了一些想像,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後,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孔子家語

孔子,弟子

【孔子家語】,是在王肅注本基礎上,參校明朝萬曆十七年吳嘉謨集校的【孔聖家語圖】而成。篇次排序及內容俱以吳嘉謨集校本為準。 【孔子家語】書中有王肅注語,用土黃色小字書寫,也有吳嘉謨及延章注語,俱用淡藍小字書寫,其中吳嘉謨注語,又吳曰開頭。 【孔子家語】或謂偽書,主要是其中有許多章句與【論語】及【禮記】等意旨有異,甚至衝突。為此,延章決定以明朝吳嘉謨集校本為正本,逐篇解讀【孔氏家語】,希望能從前賢的註解中,甄別【孔子家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偽文,並解讀、闡發、實證、應用【孔子家語】中符合【論語】及【禮記】意旨語句,以便對於讀者學習【孔子家語】能有所幫助。 【孔子家語】也稱【孔氏家語】或【孔聖家語】,現代考古挖掘文獻發現,【孔子家語】極可能原名【儒家者言】。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語錄,【論語】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語】所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與【論語】有很大出入,許多地方甚至是南轅北轍的,但也有許多時候,【家語】相當於對【論語】的註解。歷代均認為【孔子家語】是偽書,但近代考古發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與【孔子家語】是相近或相符的。我們認為,【孔子家語】是經過了大量篡改的,或許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與【論語】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許多章句,比如書中大量出現孔子師詢老子的語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東周的老聃,沒有確切的史載說明,【道德經】也是漢朝才出現的,最早版本雖然是戰國楚簡,但內容與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絕聖棄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戰國思想印記(反禮制),卻少了許多三代到春秋時期官學禮制的內容,因此,可以說【孔子家語】中孔子問道老聃的語句,是十分明顯的偽造痕跡。我們建議讀者在學習【孔子家語】時,應當以【論語】為準則,但凡與【論語】衝突的章句,都應當謹慎對待。 【孔子家語】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國時期,曹魏王肅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關記錄,則在【漢書·藝文志】,謂之孔子門人編撰,共二十七卷。二者顯然差別很大,唐朝顏師古註解【漢書】時就指出,【藝文志】記錄的【孔子家語】『非今所有家語』。 【孔子家語】版本繁雜,再加上歷代不入主流,並沒有形成廣泛採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語】歷來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也可能是由於一些人所謂的『諸弟子各自為記,不盡相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的古籍,特別是儒家道家經典,一些人隨意篡改內容,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顏氏家訓

顏之推

【顏氏家訓】是隋朝時顏之推為保持家道興旺,用儒家學說,對子孫進行訓誡的一部家訓,行文對子孫多用教訓口吻,與後世的家規有本質差異。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家風家訓作品,後世的家訓家規或模仿之,或借鑑之。 內容上,【顏氏家訓】側重實證,作者多用自身的經歷進行分析、辨證、說明,而所依據的學術理論即主要是儒家學說,範圍廣涉經學、治家、文學、文字學等多個領域。 【顏氏家訓】全書分為七卷共計二十篇。第一卷有【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第二卷有【風操】、【慕賢】;第三卷有【勉學】;第四卷有【文章】、【名實】、【涉務】;第五卷有【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第六卷有【書證】;第七卷有【音辭】、【雜藝】、【終制】。 【顏氏家訓】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上,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唐朝湧現幾十種家訓家規,都是模仿【顏氏家訓】,或間接、直接受其影響而創作。宋朝大儒朱熹,在其【小學】裏,就多處借鑑了【顏氏家訓】。滿清時陳宏謀的【養正遺規】也取材於【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歷史上多次重刻,歷經了千餘年,其內容散佚、偽托者較少,從這一點就可以見到其影響的普遍、長遠。

朱子家訓

朱熹,朱用純

【朱子家訓】曾用於【朱熹家訓】及【朱柏廬治家格言】的別稱,為方便讀者查找閱讀,如今並為一書。並由校錄者延章先生分別對兩書的全文原文進行翻譯、注釋並解析。 【朱熹家訓】(下稱為朱熹【朱子家訓】)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家訓,摘自【紫陽朱氏宗譜】,通篇僅三百餘字,簡要地闡明了修身齊家的方法,後世譽為千秋萬代也不過時的『治家之經』。 朱熹【朱子家訓】主要敘述儒家五常,也是朱熹的為人處世準則:仁義禮智信。本書內容字字珠璣,有三要旨:一、在家務家庭親睦,二、處世務人際和諧,三、為官務重德修身。 俗話有講: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朱熹【朱子家訓】篇幅雖短,但確為入仕者應當研讀、實踐、傳揚的經典家風家訓。 【朱柏廬治家格言】又名【治家格言】(下稱朱柏廬【朱子家訓】),是明末清初時期,理學家朱柏廬為子孫後代立下的治家格言。 相較於【朱熹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的訓言顯得教條化、細瑣化,用辭通俗化,內容側重於具體的言行禁忌,而【朱熹家訓】則側重於義理說明,伸張綱目。

家禮PDF

朱子全書

【家禮】又稱【朱子家禮】,原載【朱子全書】第7冊。 【家禮】是朱熹所有著作中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書籍。自其成書之宋代起,直至滿清,但凡私塾書院,俱以為教材,是學生必學內容。然而,也有人考究得出,【家禮】並非朱熹所著,乃是宋人偽托之作。 【家禮】見世之後,歷經三山楊氏,以及上饒周氏,先後考訂,並托朱熹之名刊行於世。而書中謬誤者眾,後人雖然有所質疑,卻因朱熹之名而盲從。明代邱濬作【家禮儀節】,提出疑點,並指出了其中數十條謬誤。【四庫全書總目】亦指出書中部分論述與朱熹晚年觀點不合,滿清時人王懋竑著有【白田雜著】,其中的【家禮考】篇考究認為【家禮】非朱熹所著:『【家禮】非朱子之書也。』 【家禮】一書敘述的是禮儀具體情節,主要包括冠(䈂)禮、婚(昏)禮、喪禮、祭禮等禮儀的細節情形。可以說,【家禮】是宋代以後,庶民接受儒學教化的產物,而在之前,儒學教化的對象一直是中國特有的士族階層,所謂士族,就是以『學而優則仕』為目的的讀書人,亦稱士人。士人作為讀書人,對儒學的造詣都比較深刻,其禮儀學習一般來自儒學經典【儀禮】【禮記】等,像【家禮】這種『形而下』,不講義理只講具體操作情形的書籍,並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宋代以前,『禮不下庶民』,庶民一般只是粗糙地參照、模仿士族鄉紳。 【家禮】可以說是儒學宗教化的初探著作,與【弟子規】一樣,是一部具體化、細節化、形象化的宗教教條,專供平民百姓規範日常行為之用。由於平民百姓學識淺薄,並未能深入理解這些禮儀的內涵,只是作為行為規範嚴格執行罷了,即便其中有謬誤也不能認識得到,因此本書在千百年來流傳過程中,成為庶民受眾廣為歡迎,人人必學的書籍,卻不為士族所用,甚至士族階層對其中的謬誤(與儒學義理衝突)直接批判並抵制。 【家禮】既然收入【朱子全書】,即應修訂補正,再流諸民。讀者在閱讀學習本書時,亦當謹慎思辨。

論語集釋

程樹德,錢穆,楊伯峻

簡介:此本【論語集釋】是在程樹德主編本的基礎上,增編【論語新解】及【論語譯註】的白話譯文,同時增錄本書校錄者延章的按語。 【論語集釋】由民國學者程樹德編撰,集匯漢代至於民國的歷代註疏而成。如漢代鄭玄的【論語注】,包鹹的【論語章句】,魏晉王弼的【論語釋疑】,何晏的【論語集解】,五胡亂華時期皇侃的【論語義疏】,至於宋代朱熹的【論語章句集注】,等等。 【論語新解】由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編著,以朱子理學為中心,『折衷』前人『眾說』而成。所謂『新解』並非自創新義,不過務求通俗淺顯之語而已。【論語新解】另有整本收錄,於站內搜索可得。 【論語譯註】由今人楊伯峻編著,楊先生認為,統籌【論語】全文漢字注釋,更有利於現代人閱讀學習,故全書分【論語詞典】【試評孔子】【論語譯註】三部分。本書於本網站亦另有整本收錄,站內搜索可得。 此本【論語】所收錄之【論語集釋】電子書,系據網絡流通本,參考中華書局影印版本重新校對,並精心排版而成。 【論語集釋】的創作,頗為艱巨,歷時九年,才於一九四二年完稿,編撰的過程中,作者因中風而癱瘓,終以他人代筆完成,可謂嘔心瀝血之作。程樹德先生認為,【論語】之注釋,自漢魏以降,每有創新,而又存新棄舊,以致舊有注本往往而廢。雖然朱子以降,嘗有名儒不斷發明【論語】新解,卻少有貫通舊本者,此則【論語集釋】創作之主旨。 因此,【論語集釋】匯集了漢魏以降,迄於民國的各種注本,取其精者,棄其淺陋者。作者又謂所集注本,力求不以學派而取捨,其內容大體有十類:考異、考證、集解、集注、音讀、唐以前古注、別解、餘論、發明、以及作者之按語(電子書中以不同顏色區別按語)。 雖謂不分學派,既是貫通,又有取捨,則書中自然貫徹有作者之思想及見解。事實上,【論語集釋】的按語,不時透露出作者對於佛教的讚許,雖歷代大家之注,亦不吝批判。 讀者在閱讀、學習【論語集釋】的過程中,應當以【論語】原文、原旨,及歷代大家註解為準,方得以避免陷入作者釋化的儒學觀點之中。 或問,既然【論語集釋】過度釋化,為何還要編錄此電子書?答曰:【論語集釋】之釋化,盡在按語當中,而歷代之注釋,雖有取捨,亦傾向於論證作者按語之觀點,但仍然是往賢之注釋,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只要讀者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保持嚴謹的辨證思維,堅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識別並證偽釋化觀點,並不難。 總而言之,程樹德教授所編撰的【論語集釋】,終以其匯集了歷代大儒之注釋,值得後學參考學習,很有必要致謝程樹德教授在身體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此書的編撰。 本電子書在收錄過程中,部分章節編錄錢穆先生的註解,及延章先生的註解。又分堯曰第二十篇為兩篇:堯曰第二十、子張問第二十一,此二篇內容主旨明顯不同,因此分別編錄。

山西儒學(雙月刊)

宋大琦(主編)

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百年以來風雨侵襲,凌遲夷盪,有拔根之虞。幸欣逢盛世,斯文再起,奧妙深幽競美於學院,躬行實蹈蓬勃於民間。山西為華夏根脈之地,五帝蘊育於前,三晉發韌於後,仲尼所祖述,子夏所衍傳,二千五百年道脈不絕,以學信、行合一為特色焉。今山西儒者,不敢瞠目於全國同仁之後,辦此【山西儒學】以繼絕學,興禮教,發新言以濟當世,訪舊俗以謳古風。 【山西儒學】由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儒學研究中心、太原市儒學促進會主辦,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承辦,目前定為電子版雙月刊,以研究儒學義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以與山西有關的人物及學術思想為重點遠溯堯舜,近及時賢,山西久遠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我們根植的沃土,依賴的資源。 刊物內容將涵蓋: 1、儒學義理:包括一切與儒學有關聯、可比較、能爭議的思想人物及其思想,不論古今。以山西思想家、與山西有關的思想家、與山西儒學人物產生過交集、爭論、有師承關係的人物思想為重點; 2、儒家人物:以歷史人物為主,凡出生在山西、曾在山西活動,思想生平與山西產生過交集的學術人物、帝王將相、廉吏鄉賢皆在徵求之列; 3、當代儒行:包括當代儒學學者、活動家、儒商、書院舉辦人等所有認同儒家價值、弘揚儒家義理、為儒家理想作出功德的人物事跡的介紹、專訪,以為推崇表彰; 4、文化懷古:包括古代書院、城池、名勝傳說,文物古蹟與人物傳說結合的故事、詩文、雜談隨感均在此列。 本刊將着重以專題的形式,呈現縣域或更大範圍內比較自成系統,獨具特色的人文風物、思想傳承。續山西文脈,裹助山西文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編輯部同仁今發大願,決心路藍縷,知行合一,索隱於片磚片瓦,求禮於一縣一村, 窮究人心天道,會通儒學儒行。願四方君子與偕行焉! 【山西儒學】編輯部 於孔子誕辰2573年 公元2022年9月28日

周易正義

李學勤

原本【周易正義】由魏晉王弼注,唐朝孔穎達疏。採取橫排簡體的排版方式。 該本【周易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周易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李學勤先生主編本的底本是滿清四庫阮元刻本,整理方法包括參校更多版本、句讀標點、並簡化原文等。阮本在重刊時對原本【周易正義】進行過修訂。 此本【周易正義】電子書即是以今本【周易正義】影印本為底本,重新文字化,但在一些文字內容、標點、排版上有所修改,以便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 今本【周易正義】,雖以阮本為基礎,但博採前人註記,擇其善者而錄之。校勘方面,主要收錄的除了阮本校勘記,還有孫詒讓的註疏校記,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過程中,有刻意依據滿清朝廷要求,對唐宋版本進行篡改增刪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保持思辨,切勿以為標準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又是儒家經典之首,想要研習儒家經典,【周易】的學習首當其衝。隨着時代的發展,經學的復歸,【周易正義】等十三經正義也逐步重返學者之堂。 【周易正義】的註疏較為通俗易懂,對於有一定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又是初學的讀者,較為合適。 【易】本是卜筮之書,以象類思維為主,是聖賢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歷代常有人難其義,至孔穎達奉詔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難王弼義者,其說皆廢,蓋以王弼所注為是。今人學【周易】,從【周易正義】入手,亦可研習其象類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於客觀事物,而指導自己的處事行為。

唐寫本【論語集解·論語鄭氏注·定州竹簡論語】附論語求義

孔門弟子,鄭玄,何晏

最近有開始細研論語,希望對每個字都能弄清楚而不是一帶就過,在其中發現過去論語中的一些疑難之處,如今在計算機的檢索等功能下得到解決,以及自己對一些註解的擇選。希望和大家一起學習,名作論語求義,隨着研讀進度更新。 【論語】注本由東漢一直至唐朝,以何、鄭並行不變 ,即集注本以何晏本首屈一指,單注本以鄭玄本獨佔鱉頭。【鄭注本】五代之際逐漸亡佚。而今又出土定州竹簡論語。 本書將此三者合一,擇善而從,欲復原貌。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文獻出土,如海昏侯墓論語,也是至關重要的本子,今後若在繼續,雖然離現在還有很久,但會不斷完善經典,使其更好的傳承。

春秋左傳正義

李學勤

此本【春秋左傳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底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春秋左傳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 李學勤主編的【春秋左傳正義】,由龔抗雲、于振波等五人,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十三經註疏】為底本,標點,校勘,排版而成。本電子書採取簡體橫排版,以方便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 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保留李學勤本的【經】【傳】分離結構,則【經文】及其注文、疏文編排在前,【傳文】及其注文、疏文編列於後,中間以分隔線分隔。 又,李學勤本【春秋左傳正義】部分疏文原文並無『正義曰』三字,本電子書即統一添加。本書雖經嚴謹校對,然而,未能免除文字或內容上的錯漏,懇請讀者在閱讀時,如若發現有錯漏之處,不吝指出、斧正。 東周左丘明為【春秋】作傳,魏晉時期杜預又為其傳作注,唐朝孔穎達為杜注作疏,終得【春秋左傳正義】。唐人趙匡謂為【春秋】作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宋代以後學者,也多有懷疑。 【春秋左傳】見世,不若【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有據可依,傳脈清晰。【春秋左傳註疏校勘記序】說,『春秋左氏傳,漢初未審獻於何時......【說文解字序】分別言之曰:「....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然後【左氏經傳】所自出,始大白於世。』由此看來,【左傳】是否偽作未可定論。唯劉向、劉歆、桓譚以及班固等,一致認同【左傳】為左丘明所作。 曹魏西晉時,杜預專研於【左傳】,其以漢儒之注【左傳】,大多是相互傳述,又雜引【公羊傳】【穀梁傳】以佐證【左傳】,其認為漢儒皆不能通透【左傳】,於是就重新給【春秋左傳】作注。 【春秋】是記錄君王日常政務言行的書。而【左傳】實際敘事時期,比【春秋】經文多十三年,比其他兩部傳即多廿六年,結束於『三家滅晉』,古今學者以此認為【左傳】成書於戰國,隱隱暗喻【左傳】似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在『書法』上,【春秋】筆法是『微言大義』,以『尊王攘夷』『華夷大防』『民本』等儒學核心思想來評敘史實,而【左傳】更傾向於紀而不評。用西晉王接的話來說就是:『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為儉,通經為長。』 公元2009年,浙江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簡,該楚簡內容與【左傳】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定論【春秋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之前。

方言

揚雄

【方言】,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舊本題『漢揚雄撰,晉郭璞注』。考【晉書郭璞傳】有注【方言】之文,而【漢書揚雄傳】備列所著之書,不及【方言】二字。【藝文志】亦惟【小學】有雄【訓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雜賦】有雄賦十二篇:皆無【方言】。東漢一百九十年中,亦無稱雄作【方言】者。至漢末應劭【風俗通義序】始稱:『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及嬴氏之亡,遺棄脫漏,無見之者。蜀人嚴君平有千餘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揚雄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 又劭注【漢書】,亦引揚雄【方言】一條。是稱雄作【方言】,實自劭始。魏晉以後,諸儒轉相沿述,皆無異詞。惟宋洪邁【容齋隨筆】,始考證【漢書】,斷非雄作。然邁所摘劉歆與雄往返書中,既稱在成帝時,不應稱孝成皇帝一條及東漢明帝始諱莊,不應西漢之末即稱莊遵為嚴君平一條,則未深中其要領。 考書首『成帝時』云云,乃後人題下標註之文,傳寫舛訛,致與書連為一,實非歆之本詞,文義尚厘然可辨。書中載楊、莊之名,不作嚴字,實未嘗預為明帝諱。其嚴君平字,或後人傳寫追改,亦未可知。皆不足斷是書之偽。惟後漢許慎【說文解字】,多引雄說,而其文皆不見於【方言】。又慎所注字義,與今【方言】相同者不一而足,而皆不標揚雄【方言】字。知當慎之時,此書尚不名【方言】,亦尚不以【方言】為雄作,故馬、鄭諸儒未嘗稱述。至東漢之末,應劭始有是說。魏孫炎注【爾雅】『莫貈、螳螂,蛑』字,晉杜預注【左傳】『授師子焉』句,始遞相徵引。

爾雅註疏

李學勤,郭璞,邢昺

【爾雅註疏】是以滿清嘉慶時期阮元奉旨編撰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再修訂、增刪歷代其他學者註疏,並標點、校勘的。 此本【爾雅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爾雅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 阮本【爾雅註疏】採用的是晉朝郭璞注,宋朝邢昺疏的版本。今人李傳書整理,徐朝華審定,即成現在的【爾雅註疏】。 【爾雅註疏】是【爾雅】的註疏,而歷代對於【爾雅】的作者,竟無從考究。【大戴禮】的【孔子三朝記】篇有孔子指導魯哀公學習【爾雅】的記錄,由此觀之,【爾雅】在孔子之前。張揖在其【進廣雅表】中記載稱,周公旦編著了【釋詁】,而其他篇目的作者又無從考究了,有人說是孔子增著,有人說是子夏。 【爾雅】是古代中國漢字文字學的主要教材,相當於現代的【字典】,主要用於漢字音韻訓詁的學習及索隱。 據宋代邢昺【爾雅疏敘】,【爾雅】起源於人們對生活及自然認知的增長,比如一物多名,方言差異,此時就需要一部著述,用於記錄這些知識,以流傳後世,避免後世對於前人文章,不知所云。又說到周公時就倡導【爾雅】文字之學了,子夏時,對【爾雅】又有所增益。但春秋戰國時期,【爾雅】文字學卻式微了:『諸篇所釋,世罕得聞』,直到漢代才又逐步復興:『豹鼠既辨,斯文 遂隆』。而對【爾雅】作注的人很多,如劉歆、孫炎、李巡等。 邢昺認為,郭璞是在刻苦研究【爾雅】廿年之久,才在六經方面理解得透徹,因此,人們在學習六經之前,着力於漢字文字學,切實誦記【爾雅】,才能對六經學起來得心應手。從現代教育經驗來看,邢昺的認知是十分 正確的,我們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漢字,學會寫作,學會閱讀理解。 古人接受教育確實沒有現代人這麼普遍方便,古人在學習【爾雅】時,往往連【爾雅】本身的內容都讀不懂,更不要說利用【爾雅】云理解其他經典了。 後人對【爾雅】註疏越來越多,才使得【爾雅】變得通俗易懂。對於今人來說,【爾雅】反倒成了經典,像【康熙字典】之類的,不但閱讀理解,就是查索,也變得十分簡便了。

習字入門

劉養鋒

要說毛筆書法入門教程,當然還是這本民國教材最正宗啦!中華書局版【習字入門】,中華書局 民國八年發行 劉養鋒著,全書配有文字及圖像解說! 習字之法,本無專書,前人緒論所及。非失諸高深,即失諸簡略。本編指示較詳,措詞尤極淺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領會。 本編從點畫起,以至全體結構,一一指示,最為詳盡。 本編所論姿勢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經驗而來,實力行之,效即立見。 行楷普通所尚,本編舉例止此,至篆隸各法,不在本編範圍之內,故不贅。 本編以蔣促和之書法正傳,近日劉君少棠之習字講義為本,間就鄙見刪增,以合程度,不特便於學生,且宜於校外自修。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房弘毅

房弘毅抄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附譯文。 【筆勢論十二章】又名【筆陣圖十二章】,傳王羲之撰,又傳後人雜燴而成,是對寫字技法的揭秘的書論名篇。初載唐代·韋續【墨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不知何代所輯』。孫過庭【書譜】云『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疑似【筆陣圖十二章】在初唐已流傳坊間。 孫過庭認為『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而【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斷定此文絕非出於右軍之手。孫過庭所說的【筆勢十章】是否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十二章已無從查考。【筆勢論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討,但認為是王羲之一派的書論,則無大的爭議。 【筆勢論十二章】對寫字技法的揭秘,其從用筆而方,論及藏鋒、側筆、結筆、翻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而言,合體字,則有『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從布白而言,則論『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等等。

性理字訓

程若庸

【性理字訓】傳南宋程蒙齋先生端蒙撰,程達原先生若庸補輯,大明朱楓林先生升又增善字一條。今多疑者,不能掩其瑜也。【性理字訓】編撰的宗旨,是方便兒童入門學習理學。本書是程端蒙創編,並由後學增補的一本理學基礎知識的啟蒙教材。 【性理字訓】全書分六卷,為造化第一、情性第二、學力第三、善惡第四、成德第五、治道第六。程端蒙初撰共三十條,體裁類似現代詞典,內容來源是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朱熹的【四書集注】中提煉而來,對三十個理學範疇的知識點,加以通俗疏釋,和以聲韻,以便於記誦。提煉出來的三十條有:命、性、心、情、才、志、仁、義、禮、智、道、德、誠、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慾、義利、善、惡、公、私等,語句多為四字一句,琅琅上口,容易記憶。 程若庸增補並編目為造化、性情、學力、善惡、成德、治道六門,條目增至一百八十三條。明朝初期朱升又增加善字一條,摭採袁甫之說增補完善為一百八十四條。 增補後的一百八十四條: 造化:太極、元氣、陽、陰、天、地、乾、坤、五行、五材、元、亨、利、貞、道、器、帝、魂、魄、鬼神、易、變化、神化、道體、造化 情性:天道、人道、命、分、理一、分殊、氣、質、人、物、天命、人事、性、心、情、良知、良能、魂、魄、靈、才、志、意、仁、禮、義、智、道、理、德、業、誠、信、中、和、大本、達道、大德、小德、體、用、本、文、彝、庸、明德、至善、浩氣 學力:教、學、習、小學、大學、格物、致知、力行、敬、一、恕、弟、主靜、慎獨、養正、致曲、博文、約禮、尊德性、求放心、知言、養氣、剛、勇、養、動心、忍性、克己、復禮 善惡:天理、人慾、道心、人心、義、利、公、私、上達、下達、善、惡、過、剛惡、柔惡、自暴、自棄、驕、吝、尤、悔、狂、狷、強、弱、小道、異端、吉、凶、幾、復 成德:知至、知止、知崇、禮卑、盡性、盡心、意誠、心正、止、定、弘、毅、充、達、生知、安行、聖、賢、踐形、至命、不動心、不逾矩、道統、一貫、天德、良貴 治道:善政、善教、禮、樂、經、權、典、則、法、正己、新民、時中、絜矩、過化、存神、皇極、天子、大順、小康、王、霸

訓蒙駢句

司守謙

【訓蒙駢句】,明代司守謙撰。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為駢,二人並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卞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乘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訓蒙駢句】按韻部順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一段,每韻三段。 此書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當可為吟詩作對之基,愛好詩文者,若熟而能誦,必大利於筆。

千字文

周興嗣

【千字文】是我國古代較早的童蒙教材,至今已經流傳一千四百餘年,其知識點涵括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眾多學科,因此歷朝歷代均被用作『小學』啟蒙教材,是最佳的兒童讀物。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南朝)周興嗣所著,全文一千字不重複,以四言詩的格律編寫。 對於千字文的創作,有說法是,南朝梁武帝為了方便諸王學習書法,令殷鐵石收集了王羲之書法作品中一千個不同的字,並將這些字的拓片交給周興嗣,令周興嗣將其編成有內容意義、文化知識、格律音調,讓人喜歡誦讀的文章,最終創作了【千字文】。 周汝昌教授在其【千字文小引】中如此評價【千字文】:『無論是從內容來講,還是從語言意義來說,【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達今的奇才之妙作。只這一層已然值得傳世不朽了,哪知又加上了另一層重大的光彩,就是這一千個右軍的零字——幾乎成了廢物的敝文,一下子變成了一份長篇大幅的書法絕作,而且是由右軍的七代孫智永臨寫出全文,這篇一氣呵成之作早已改變了零散字湊成的那種氣勢。』

聲律啟蒙

車萬育

此文是滿清康熙進士車萬育所著,仿照明代司守謙的【訓蒙駢句】而作。它是舊時學校啟蒙讀物之一,對於今天學習詩詞者掌握舊韻平仄、對仗技巧和用韻,仍然很有幫助。它按【平水韻】分部編寫,僅平聲三十韻。每韻三則文字,每則文字格式相同:十六句,八韻腳,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五七字句多是五言七言律句。

荀子

荀子

【荀子】是一部開闢後世諸子百家的過渡性著作,是冉雍的弟子,即荀子及其弟子,所整理的記錄自己或他人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其中絕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整理的。 【荀子】共有三十二篇:勸學、修身、不苟、榮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議兵、強國、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前廿七篇裏有數篇如【議兵】、【大略】等由荀子弟子整理。 【荀子】一書主要特徵是語言邏輯。如果說春秋時期的儒家,注重實踐、行動,先實踐後總結立論,那麼,【荀子】剛好相反,注重於言辭說理,缺乏實踐辨證。但是書中語言組織,邏輯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當然,過度注重語言邏輯,也導致了荀子的許多觀點具有嚴重的時代局限,這一點也被荀子的得意弟子韓非子所傳承。像【韓非子·解老第二十】『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就是典型的例子,人有禍確實會心畏恐,但是心畏恐就一定行端直嗎?後世鑽法律漏洞,想方法對抗法律的現象何其多。 【荀子】過度倚重語言邏輯,缺乏實證思維、象類思維,是它開啟後世諸子百家的基礎,特別是法家這樣的注重刑名之術的學派。 【荀子】主要論述了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一、『性惡論』,是荀子的根本主張,認為禮義與教育對人具有重大影響,強調學以致用;二、『天人論』,荀子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三、隆禮法重刑名、分等級而治,這是荀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主張,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用禮法來制衡,同時,荀子的『法』,由春秋儒家的禮法,向刑名之術過渡,提倡將刑名明文確立為『法』,並嚴格對應刑罰。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

古典詩詞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是一部古代詩詞、文言文別集。匯編了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中學初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人教版、蘇教版等教材的詩詞、文言文教材。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裏的古詩古詞及古文,其注釋及翻譯,都是按教材標準編錄的,家長可以收藏本書,給孩子閱讀、背誦、學習。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的詩詞、文言文內容,選取範圍從春秋至明清均有。

古詩三百首

【古詩三百首】收錄了三百首古詩詞,從時間線看,收錄範圍包括三代至秦漢詩(書中統稱先秦兩漢詩)、魏晉詩、宋詩、遼金偽元詩、明詩、偽清詩,以及民國詩,既有【詩經】和【楚辭】的名篇,也有歷代傑出詩人的著名作品。比如,有『才高八斗』美譽的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曹植,其詩作不但文藻優美,而且流露出極高的骨氣;又如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東晉詩人陶淵明,其田園詩平和淡泊而極有韻味;再如,那位讓唐朝詩仙李白都佩服不已的南齊的謝朓,其詩作,即便是與唐詩裏的名篇相比,也有過之無不及;還有開創了北宋詩歌風格的蘇軾、黃庭堅等詩人,他們的作品立足唐代的詩歌風格,卻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即便到了皇明、偽清,其影響力仍然巨大;再有,窮盡一生創作了近萬首詩的南宋陸游,他的詩作充滿了恢復中華,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懷。此外,對生命的感知、對家鄉,以及故國的懷思、對一年四季秀麗河山的歌頌、對民生疾苦的呼籲,要麼慷慨激昂,要麼生動活潑,要麼懂得光滑,要麼含蓄深沉,但節奏鏗鏘,朗朗上口,處處閃爍着中國古典詩歌的智慧之光。

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孫洙

【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合集,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這本書共八卷,有詩三百一十首,後來又增補杜甫【詠懷古蹟】三首。詩的內容多為日常生活及抒發情懷,描寫了唐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每首詩都有注釋點評,深刻理解了當時詩人寫詩時的環境,讓人身臨其境,更貼合詩意氛圍。 【唐詩三百首】為幼童啟蒙的書塾課本,易懂易學,被視為唐詩入門讀物,影響至今。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

李永田

歷史是什麼?中國歷史漫長、複雜,又該從何入手呢? 其實,歷史就是故事,講歷史就是講故事,學歷史就是聽故事、讀故事。 本書是先秦歷史故事合集,用兩百來個小故事,講述了從三皇五帝到秦滅六國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脈絡,其中從堯舜禹、商湯伊尹,講到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講到齊桓公、晉文公,再講到老子、孔子、莊子,還有伍子胥過昭關、荊軻刺秦王…… 讓我們通過這一個個的鮮活的故事,領略先秦時代的風采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