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石壕吏(杜甫·唐代)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作者:古典诗词发布:延章

2022-11-24 19:17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注释
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门看一作:出看门

译文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注释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
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注释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

译文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注释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译文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注释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注释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译文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注释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注释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译文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注释
老妪:老妇人。妪:年老的女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注释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注释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独:唯独、只有。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王玮.杜甫诗全集详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8-120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2-173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11-112
4、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1
5、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3-486.
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