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长平之战,赵军败亡,谁之过?│146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9-17 09:35

赵括来到前线,顺利接掌赵军全部军权,廉颇黯然离开。

赵括随即全盘更改当初廉颇的部署,改防御为主动进攻,发兵攻击秦军。

白起早就安排好了人马,见到赵军主动出击,诈败逃走,诱敌深入。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大营前。奈何秦军大营十分坚固,根本攻打不下来,再想退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大营已经丢失,后路也已经被切断。

原来白起早就安排好两只奇袭部队,一只偷袭赵军空虚的大营,同时将赵军退路切断,又切断了赵军粮草的补给通道;另一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楔入赵军大军薄弱之处,将赵军分成各自为战的、孤立的两部分,然后秦军全军出动,向赵军发起猛攻。

赵括发觉上了秦军的当,悔之已晚,前进无路,后退不能,只得原地防守,构建防御工事,暂时抵挡住秦军的进攻。秦军呢?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不慌不忙的将赵军包围起来,并不断加固工事,防止赵军突围。因为对于赵军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粮草不足。因为开始追击秦军时走得匆忙,所以大军只携带了少量的粮草,这一被围,很快就陷入没有粮草的窘境。

白起正是因为早就料到这种情况,所以才围而不攻,保存有生力量。

说起来,赵括也不是真的无能之辈,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硬是多次打退秦军的进攻,并不断寻求突围机会。在给予秦军大量杀伤的情况下,固守待援。可是这里赵括忘记了,赵国已经派不出援军了,至少派不出足够打通数十万秦军包围圈的援军了,赵国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在他的手下,被秦军包围了。

赵括也发现形势越来越恶化,而且粮草已经彻底断绝,士兵们甚至到了用人肉充饥的地步。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不得不组织人马,全力突围。可是秦军已经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数次突围都无功而返。

在坚持了46天后,赵括最终孤注一掷,亲自率领精锐士兵突围,不幸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下的赵国士兵这下真的陷入绝境,不得已,全军投降了秦军。

心狠手辣的白起,一方面担心赵军反复,而且这么大量的赵军,一旦发生叛乱,将造成很大危害,一方面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从根本上瓦解赵国,面对放下兵器,手无寸铁的降军,举起了屠刀。

白起先是每天只给降军一顿饭,使其体力下降,然后将降军聚集起来,派人将四面围住,展开了大屠杀。这一番杀戮,将投降赵军全部杀死,然后草草掩埋。只留下年纪最小的240人放回赵国,让他们将恐惧带回赵国,为下一步彻底灭亡赵国打下伏笔。

长平之战,到此,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此一战中,赵军前后,共损失人马超过45万,至此,赵国基本处于无兵可用状态,国家的灭亡,早晚而已。

当然,秦军虽然大胜,损失也是不小,按照史书记载,秦军损伤也超过半数,就是说,秦国损失人马,也在20万以上。

长平之战,赵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上下惊惧异常。不过按照先前的约定,赵孝成王倒是没有株连赵括家族人等。

客观来说,将长平之战战败的责任全归罪于赵括,也颇为不公平。首先,秦赵国力不同,即使廉颇不被换走,此战最终结果如何,也不可预知,甚至于失败的概率也是很高。因为赵国的国库和存粮,已经不允许赵军再长期和秦军继续消耗下去了。

对于赵孝成王来说,换将,一是侥幸和孤注一掷的心理在作祟,二是迫于无奈,希望通过战略冒险来博取本来就不足的胜算。

对于赵括来说,主动进攻,与秦军交战也是无奈之举,不然,换你上来干吗?当然,其战场上经验不足,还是导致最后惨败的直接原因之一理论来自于实践,不同的情况,使用的理论不同,推演时,应对的是预设的『实情』,但真到战场,实情既非预设的,也未必能探测出真实的实情,更重要的是,有实战经验的大将,往往主动营造实情,因此也时常出现『兵不厌诈』的计谋

所以说,如果追究长平之战赵军战败的责任的话,国家实力不足占一部分,赵王贪心、冒险+临阵换将占一部分,赵括的刚愎自用、贪功冒进、战场经验不足占一部分。

从结果来倒着推算的话,从接受上党郡,就属于错着。因为不管有多少理由,从其被秦军轻松占领,就知道赵军没有那个实力,属于贪心不足蛇吞象。至于以赵括换廉颇,更是严重的错着,因为廉颇还在的话,即使最后赵军失败,以廉颇的经验,至少不会败的这么惨,保存赵军的部分实力,等待东山再起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继续和秦军消耗下去,即使国库崩溃,也比被秦军彻底消灭要好的多。同时,秦国的日子也不好过,说不定继续消耗下去,秦国会因为坚持不住而主动退兵,也未为可知。

当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是神仙,如此分析,事后诸葛而已。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