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一讲 大学之道

大学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01:22

大学大人之学,即培养人格完美,能修己治人的学问之道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此指宗旨,在明明德明明德: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即“修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即“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亲,通“新”,革新,弃旧图新,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居住,引申为到达,达到。至,最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止,指“止于至善”的目标,志向。定,坚定;定而后能静静:指心能保持宁静,不受任何干扰;静而后能安安:安于处境;安而后能虑虑:周祥地思虑;虑而后能得得:收获。指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于天下:使天下的人都能够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之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使自己到达知识的极点;致知在格物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指对天下事物的道理,都能达到了解的地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都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其本乱而未治本乱而未治:根本已经错乱而枝节却能治好。本,指修身。末,指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而其所薄者厚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道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才能保持宁静;保持宁静,然后才能安于处境;安于处境,然后才能思虑周祥;思虑周祥,然后才能获得“止于至善”的效果。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未节,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其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循序而行,也就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到达知识的极点;到达知识极点的途径在于研究认识万事万物。研究认识了万事万物,知识便无所不到;知识无所不到,意念便真诚无妄;意念真诚无妄,心思便会端正;心思端正,自身的品性也就修养好了;品性修养好了,家庭和家族也就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邦国也就治理好了;邦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从天子以至于平民,一律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不修身而乱了根本,却想把属于末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是办不到的;轻视修身这个首要任务,而本末倒置地去做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情,想要做好也是不可能的。
本章是《大学》全篇的总纲,开门见山,确立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朱熹以为是孔子之言,故尊之为经,其余各章为传。
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三纲领不是平列的,而是层层递进的。
——“明明德”,就是要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发扬光大起来,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
——“亲民”,就是要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扬。
——“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虽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而同归,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一个人,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才能达到三纲领的要求,而八条目就是具体途径和方法,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人生进修的阶梯。循着三纲八目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不断前行,就可以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要义。
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连结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在此显现无遗,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学》的三纲领,深刻论述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对此,我们要认真领悟,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