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20:15

子曰:“加加:同“假”,给予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周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什么是《易》?

《易》,指《周易》,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是一部占筮的书。《易传》则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易经》的。

《周易》与孔子有何密切关系?

从《易经》到《易传》,经历了800余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着重于宗教巫术的“象数学派”和着重于哲学思想的“义理学派”。《易传》在形式上利用了《易经》占筮的特殊结构和筮法,在内容上,受到筮法变化的启示,依据对大量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一部哲学著作。这样,就形成了哲学思想和宗教巫术相结合的特殊现象。

纵观人类早期的认识发展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曾有过形形色色占卜的宗教巫术,这种预测的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一个进步。相传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传》后经文王的演绎,逐渐形成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就是周人进行预测的筮法。记载这种方法及其预测内容的书,就叫《易经》。较之其它民族的宗教巫术,《易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它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以及人自身现象的观察,它所记载的内容,除了占卜的方法以外,还有对实际生活的经验总结。二是筮法的变爻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变化无穷,启发了后人运用变化的眼光观察万事万物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从周人的筮法中能够发展出一套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原因。

在从《易经》到《易传》,从宗教巫术到哲学思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孔子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从孔子读《易》时,编竹简的绳子多次折断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学习、研究的刻苦程度。《帛书易传·要》还记载:孔子对《易》的喜爱,可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手不释卷。《易传》旧称十翼,司马迁和班固在叙述《易》学的传授世系时,都追溯到孔子。虽然不能说十翼都是孔子所作,但是,孔子以及孔门弟子在整理和传授《易》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怎样理解“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于是,有人怀疑本章所记“五十以学《易》”之说有误,推测孔子学《易》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即孔子自卫返鲁,70岁左右时。他们没有注意到,司马迁讲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之后,紧接着引用了《论语》中本章所记“假我数年”之语。其实,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到五十已是晚年,孔子说此话,应在50岁之前。

孔子说学《易》可以无大过,说明他是把《周易》当作人生哲学来读的。他认为,学好《周易》,可以明白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人生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由此可见,孔子十分注重通过学习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避免犯错误。孔子引用《易经》中的话“不恒其德,或承其羞”,强调有恒心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他的结论是:“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在他病危时,学生子路请求为他祈祷,被他婉言拒绝了。《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美他“知大道。”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读《易》,是着重于从义理上去研究和引申发挥的,他这种读《易》的态度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儒家。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