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6·1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20:04

子曰:“质质:质朴、朴实,指内在秉性的纯朴胜文文:文采,指外在的礼仪,文饰则野野:古时郊外称野,乡村农夫称野人,这里引申为粗鲁、鄙野,文胜质则史史:掌管法典和记事的官,此处形容文多质少,虚华而不实的样子。文质彬彬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论语集注》,指文和质配合恰当,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野人,流于粗鲁;文采多于质朴,就像个管文书的官,虚华而不实。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思想有何深义?

孔子认为,文与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质朴和文采同等重要。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人的真情实感。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就像个乡下野人,虽然很朴实,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恰似《水浒传》里的李逵;如果文多而质少,就像个管文书的史官,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恰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孔子认为,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又适均,这里是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从而把内在的纯朴秉性和外表的礼仪文饰很好地统一起来,使人的情感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现在,人们往往用“文质彬彬”来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心。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思想,对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浇铸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加强人文修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对于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追求和向往学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实现人生境界升华,绘就出彩人生画卷,具有重要意义。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