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三节 尊卑揖讓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19 23:49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周易·繫辭上〗

尊卑是禮儀重要特征,前文講過,禮有等差,等差其實就是尊卑之別。有人看到『尊卑』二字,會直接聯想到 『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以及『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等,這些皆為主觀臆斷,要了解什麼是尊卑,需要從傳統經典中尋找其具體理念。

尊卑與天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二字相對,天在上,地在下,如此乾坤即天地相對位置確定,才能滋生萬物,若天地位置定期或不定期互換,就是一片混沌,天地不分,萬物必不得生。同時,『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周易·謙卦〗』,天自上,下濟光明於萬物;地自下,上行水土於萬物,若無上天向下布施的光明、溫暖,則大地之上便是一片酷寒,萬物皆無生機。大地得到上天的光明與溫暖後,才充滿生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道主動,故貴,地道被動,故賤,〖說文解字〗曰:『賤,賈少也』,所以『貴賤』只是相對的輕重、動靜、高低等等的一種形容。將『天尊地卑』之義推及萬物,則萬物皆有尊卑、動靜、貴賤之分。『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天陽為動,地陰為靜,各有常度,則剛柔斷定矣。動而有常則成剛,靜而有常則成柔,所以剛柔可斷定矣。若動而無常,則剛道不成;靜而無常,則柔道不立。是剛柔雜亂,動靜無常,則剛柔不可斷定也。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所以〖周易·繫辭上〗又講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受天地之靈氣以生,所以也凜受天地陰陽之氣,分為男女。『一陰一陽謂之道』,天與地,陰與陽,相輔相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缺一不可。所以男與女,都不可缺。同時,男性凜受的陽剛之氣較多,是以男好動、外向;女性凜受的陰柔之氣較多,是以女好靜、內斂。若男女都好動、外向,剛兩陽相沖,必起爭端;若都好靜、內斂,則相互之間缺乏動力、活力,過於寂靜,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周易·否卦〗』『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繫辭下〗』,一陰一陽,一動一靜結合、互動,才能有序不紊的運行。所以,在經典的理念中,男女同等重要,蓋因各自所凜陰陽之氣不同,故各自的使命、職能、分工不同。

現代社會,片面的強調男女平等,男性能做的工作,許多女性也爭著去做,這恰恰是一種不平等,因為男性天生沒有直接孕育子女的能力,女性凜受天命所賦予的生育能力及責任,那麼男性在外務上多付出,從事更多體力勞動,理所當然。所以古代理想的平民生活是男耕女織,而不是女耕男織,也不是男女一同耕織,這是充分考慮男女差別而定。〖禮記〗講到,古代,原本國君會攜夫人一同參加禮儀,因出現『陽侯殺繆侯竊其夫人。〖禮記·坊記〗』的醜聞,所以後來廢止夫人參加饗禮,本意出於保護女性及國家,後世不懂此義,理解為對女性的禁錮。現今又片面強調女性解放,皆失乾坤陰陽之義。現代,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強調個性獨立,主張松散的婚姻關係,認為離婚越容易,幸福指數越高。傳統與現代,到底孰是孰非,大概離過婚的人心中最有數,歷史也會給出公正的結論。

西方中世紀的男尊女卑,以及對女性的壓抑,比之華夏,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方盛行的女權主義,恰恰證明男女平等直至今天仍未實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以及合理、有序的結合,還應該從天地之道的理念中尋找,華夏先輩的方式毋需照搬,但先輩的理念很值得借鑒。

其次,是社會等級的尊卑。上古時期曾經有過『無父無君』時代,無任何等級,今天有人稱之為『原始共產主義』,無論如何,那曾是落後、蒙昧的時代。人們要統一調度、協作勞作,就必定涉及到管理。〖孟子〗中有則故事:有人向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謂賢君應當與百姓共同耕作,親自下廚做飯,再出來治理政務。孟子反問道:那麼耕種所用農具哪裡來?對方說用粟米換來。孟子又問,為何不也親自動手製作呢?對方說,各種工匠的工作,無法與耕種兼做。於是孟子說: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所述,正是社會分工,出現等差、尊卑的緣由。因人之先天凜賦及後天學習、人生機緣等種種差異,所以有人善於耕作,有人善於手工,有人善於管理。社會系統越龐大,則分工越細,管理階層也越多,管理的框架也越大,等級也就越多,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周代以前,天子與四方諸侯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系,西周開始實行分封制,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所加強,至春秋戰國,列強相續實行了中央集權的變法,再至秦統一,人類最大的統一管理體系得以建立,直至現在,仍是這樣一種管理體系。不但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管理關係,還有各個職能部門的分工,這是社會高度系統化、成熟化的體現。若打破這些關係,則國家混亂、分裂,社會分工混亂、生產停滯等不良後果必然出現。因此,不能籠統的反對等級制度,而是要防止將等級制度變成等級特權。

關於管理者之人選,傳統主張『選賢與能』,即選擇品德賢良,且有能力擔當者。『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禮記·郊特牲〗』,『其德厚者其位尊』,德行愈高,能力愈高,則百姓所賦予的權力愈大,相應之責任亦愈重。『』字,本就是參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含義,如此者,才有資格成為最高領導者,原本並無半點特權含義。政治之『』,本意為『導之以正』,『政治』即謂有德之君以正直、正確的指令治理國家,若指令正確,深得民心,則天下百姓自然遵循;若指令不正,則必不能有效施行,故曰『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周易·繫辭上〗』。乾坤之道施於為政,乃成君臣之道。有德之君領導民眾,制定方略,賢良之臣輔佐施行,正是一動一靜的陰陽之道。

尊卑與禮儀

男女及君臣之尊卑,較容易從乾坤之道中去對應,涉及到人際關系,若沒有身份、年齡的差別,則難辨別尊卑,此時當如何?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禮記·曲禮上〗

禮要『自卑而尊人』,所謂『自卑』,非謂『自卑感』,乃是放低個人姿態,尊敬別人,即『謙卑』。『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周易·謙卦〗』若為人志氣盈滿,必會怠慢別人,如此則必為人所詬病,故〖禮記〗開卷即曰『敖不可長』,為人之道,當『謙退恭巽』,則『悉皆好之』。尊者能自謙,則更加光明盛大,愈加為人所敬重,故雖卑謙而德不可逾越。如此之謙卑,德行高尚、博通經綸、虛懷若谷之人自能為之;孤傲自大,不知謙卑者,必是德行不足。現代西方強調人人平等,無尊卑之論,又注重個性。若兩位個性不合,甚至相沖之人相處,則較易發生矛盾。若社會建立起以謙卑為德的風氣,則更加和諧。

有人問,我為何要處處尊重別人,豈不是很吃虧?『自卑而尊人』之原則,不是針對個別人、少數人,而是天下人皆應力行。若人人如此,自不會有何吃虧問題。並且,尊卑是相對的,根據『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禮記·祭義〗』的原則,尊重有德行者,尊重有爵位官職者,按照『選賢與能』的原則,有爵位官職者亦是有德行者,所以『貴有德』與『貴貴』其義相同,有德者必會『敬長』、『慈幼』,如此自然相處和諧,『貴老』與『敬長』其義皆是尊重年長者,蓋因年長者,其德行與見識,常高於年少者,年長者已為家、國、天下付出貢獻、生命力,少者自當尊重之。長輩年老力衰,理應尊重、體恤。老者及長者,亦自會『慈幼』,即愛護少年、幼兒,此乃人性使然。少年、幼兒,自有長大成人之日,其德行、年齡皆隨之提高,將來亦必得到後輩、後學尊重。如此代代相傳,禮義不失,必國泰民安。

雖負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挑背負、沿街叫賣的小販,亦必有尊嚴。真正崇德敬長的社會,百姓不會因為某人從事看似『卑賤』的職業,就歧視之。一則,許多負販者亦是年長者,怎能因職業『卑賤』而白眼?二則,『負販者』恰是社會的基石,若無他們從事社會底層工作,整個社會的管理、分工架構就無從建立,就像大廈無地基一般。有德之人,怎會不懂此義?孔子描述的大同天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蓋言之,就是照顧弱勢群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實現『大同』,實現『和諧社會』。

揖拜

明尊卑禮讓之義,則必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發於外,必以語言、肢體動作表達。肢體動作,比語言表現力更強,所謂『言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禮記·樂記〗』,亦是此意。肢體動作必須有所規範,才能成為禮儀。若無規範,隨意而發,一則對方未必能領會,二則若表達的過度或不足,亦會造成誤會。至晚在周朝,華夏先輩已形成了統一規範的肢體禮儀,即揖拜。

周禮九拜

〖周禮〗記載,拜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由於古人是席地而坐,相互施禮必坐定後而行,所此,九拜皆是在跪坐的基礎上而行。

稽首:拜禮中最重者,雙手自左右張開、抬起,與肩同高,然後雙手於胸前交合,男則左手外,右手內,謂之尚左;女則右手外,左手內,謂之尚右。雙手交合向前推出,雙臂如同懷抱圓柱,然後緩緩躬身彎腰,拱手於地,頭叩於雙手內環地上,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停留片刻,起身時,按原路線返回即可。『』〖說文解字〗:『留止也』,稽首,就是頭扣地停留的意思。此為拜禮中最重者,為下事上之禮,即臣事君,晚輩事長輩之禮。〖詩經·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天子萬年。』〖白虎通義〗曰:『必稽首何?敬之至也。

頓首:與稽首動作相類,不同之處是,頭碰地即起,故稱頓首。是拜禮中次重者。常為平輩或身份相類同者之間相拜之禮。

空首:鄭康成曰『拜頭至於手,所謂拜手也』,段玉裁〖經韻樓集·釋拜〗曰『何以謂之頭至手也?……既跪而拱手,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頭號不至於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較之頓首又次之,為上答拜下之禮。即君回應臣之拜,長輩回應晚輩之拜。

振動:鄭康成曰『戰栗變動之拜。』即謂有所感動悚栗而拜。

吉拜:謂尚左手之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

凶拜:謂尚右手之拜。』丧礼或服喪期內行拜禮,男尚右,女尚左

奇拜:奇讀為奇偶之『』。先屈一膝而後空首拜,漢代稱雅拜;『謂一拜也。奇者,不耦也。凡經言拜,不言再拜者,皆謂一拜也。』即只拜一次。

褒拜:答拜,也稱『報拜』;『謂再拜以上也。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辭也。』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婦人之拜也。』『蓋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則首雖俯不至於手,手雖下不至地也。』是女子之拜,有拜字即需跪地,不過不扣首,微微低頭。

依〖周禮〗言之,稽首、頓首、空首、肅拜四者為正拜,其餘五者,乃據情況而作的調整,譬如『振動』為悚栗時雙手相擊,以感動之心,其拜亦歸於稽首。吉拜為日常之拜,若服喪期間,則更為凶拜。

正拜在躬身之前,雙手的高度為:若對尊長行禮,則雙手與額頭同高;若與身份相當者相互行禮,則雙手與肩同高;若對子弟還禮,則雙手與胸同高。

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禮記·檀弓上〗

孔子正為姊服喪中,故以凶禮尚右拱手。

奇拜謂只拜一次而起身。褒拜為己雖已拜,但見對方仍拜,故再拜以回報。

兩人彼此相見,孰先拜,孰後拜,及如何答拜。示彼此身份而定。〖禮記〗中有詳細記述,大夫及士見國君,若國君有所慰勞,則大夫、士要退讓,然後行再拜稽首禮。若國君親自迎接大夫、士,並行拜禮,則大夫、士要退讓,也不敢回禮答拜。大夫與士相見,彼此地位不等,若主人要表示與客人的敬意,可以先拜客人;若客人要表示對主人的敬意,可以先拜主人。除了吊喪及士見國君這兩種情況,凡是受了對方拜禮,都必須答拜。大夫去見其它國家的國君,該國國君要拜謝大夫屈尊前來。士去見其他國家的大夫,則該大夫也要拜謝士屈尊前來。本國人初次相見,主人要拜謝客人屈尊前來。國君對於本國的士,不必答拜;若他國之士,則要答拜。大夫對於自己的家臣,不管地位高低,都要答拜。這些,當今可以借鑒到外交、商務等場合中。

日常禮儀

正拜為正式場合時所用,由於今人已不跪坐,所以僅能在祭祀等重大禮儀中用到。日常禮儀,必因時損益古禮變通,不失其義即可。

揖:所謂『揖讓而天下治』,揖是最常用的禮儀之一。『推手曰揖』,揖,即雙手合於胸前,再推出,然後躬身行禮,其實就是稽首、頓首、空首站起後的禮儀,由於手不能著地,就不必再以稽首、頓首、空首的形式區別。揖可分為『對揖』及『遍揖』。雙方相見,可相互揖讓後入座,頗為雅觀,此為對揖。當個人面對較大場合,比如上臺發言、主持等,可採用遍揖,即分別對正面、左面、右面三個方向行揖行即可。如右『揖禮圖』,揖亦分上禮、中禮、下禮三種。上禮雙手與額同高,中禮雙手與肩同高,下禮雙手與胸口同高。上禮事尊長,下禮事平輩及身份相類同者,下禮為回敬子弟晚輩之禮。其躬身角度,由內心恭敬而定。若對尊長甚為敬重,且久不相見,自然躬身較深;若平日常見,則躬身可淺。

揖禮圖

圖3-3 揖禮圖

肅:女子躬身著地,則略顯不雅,所以女子無稽首、頓首、空首之禮,肅拜即女子正禮。『引手曰撎』,雙手自左右合起,謂之撎。然後微微躬身,同時曲膝,這一整套叫做『』。肅與揖相對,揖為男子之禮,肅為女子之禮,其適用場合及範圍與揖相同。其雙手高度亦與揖相同,分上、中、下三類。

抱拳:所謂抱拳,即右手握拳於胸前,左手包於右手外,向前推出,或前後振動兩次,以示敬意。抱拳禮源於軍隊,由於軍人常著甲冑及騎馬,不能躬身;手中或有馬韁、兵器等,必須握緊,所以就形成抱拳禮,實際由揖禮演變而來。流傳至民間,習武者多行抱拳禮。另外,還有一種抱拳禮是左手伸直,手掌於右手拳面上,顯的剛強挺拔,這種方式只在比武決鬥時才用。

影視中的抱拳禮

圖3-4 影視中的抱拳禮

鞠躬:』字願意為蹴鞠之『』,即『皮球』,『鞠躬』指軀體躬身如鞠。古文中很早就有『鞠躬』一詞,如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集禮〗中,引贊即今之司儀亦會向新郎新娘唱『鞠躬』。需要注意的是,古之所謂『鞠躬』,亦配合手勢。民國初年,國內有識之士討論恢復漢禮,因『鞠躬』禮缺乏統一規範,爭論無果,固遂將手勢廢止,以作統一。今日而言,男士鞠躬禮亦當拱手於前,與揖大至相似,但不如揖規範。女士鞠躬禮,可雙手合於腹前,再躬身行禮即可。

新聞中經常看到領導人或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要與許多人一一握手,不僅勞煩,而且容易引起病菌的交叉感染。若採用傳統禮儀的揖禮、肅禮等形式,不僅文雅、莊重,而且更加簡單、實用、衛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