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华韵国学网 返回首頁

逸羊道长的專欄 https://wwww.chinulture.com/blog-1059.html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道家本论十七:母系社会解放思想论

已有 1205 次閱讀2012-12-9 08:22

       《易经*解》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雷电是雷,落雨是水,天空乌云密布就会兴起雷雨,雷雨过后就会雨过天晴。雷雨是对天空乌云密布的一种释放,这就叫做解放。人类知识拥有正确的一面,也会拥有错误的一面。只有不断突破旧有知识的束缚,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但君子不应该把别人的过错看成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勤劳的双手能够创造世间万物,勤劳的人民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但是每个人都想从劳动中得到解放,也正是这种劳动解放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也许正因为人们不想走路才发明了汽车和飞机,也许正因为飞鸽传书太麻烦才发明了通信工具。
       让受到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就可以让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就可以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就可以让身心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养,就可以把劳动转变成为一种娱乐。比如说在黎明以前到达田间地头劳动,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找个地方休息,这样的劳动就不会有损身心健康。
       劳动解放欲望推动了人类社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对危险的规避本能则是推动人类知识的不断发展的导因。人类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在危险中行动,但是这种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危险存在的原因,寻找规避和解除危险的各种方法。人类的探索本能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利用,让人类实现了对现有知识不足的解放。
       人类对生产力的解放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掌握和利用,人类对现有知识的解放也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人类在对现有生产力和现有知识的不断解放之中,不断实现着人类现有生产力和现有知识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解放的思想并不只是单纯地应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寻上面,天地万物都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天地万物的量变发展达到一定的度,就需要质变的解放来让天地万物得到新生。地气上升就会凝结成为天空乌云,天空乌云背负过分沉重就会降落为雨,雷雨交加才会有利于百果草木的萌芽生长。
       事物发展都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能因为事物发展带来危害就否定事物发展的存在,人类不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的‘过犹不及’中庸思想。雷电交加和雷雨交作滋生和颐养了天地万物,也会带来相当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不能因此否认了水为万物之母的根本说法。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不仅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脱,提高了人类的身心健康。也进一步拓展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对象,提高了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效果。同时也给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让政府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更多的政府性质活动,解放社会生产力一般都会得到政府的重视。
       每个人都应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不应当坚守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闭关锁国思想,只有这样才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更多的精彩。有了马车乘坐就该把东西放在车上,把自己的‘肩膀’给解放出来休息一下。‘大清国’背着东西坐马车,反而遭到了‘八国联军’的劫杀,这怎么能算是别人的过错呢?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但人类得到解放之后应该返回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应该因此走向腐化坠落。人类社会生产力永远都是人类的朋友,朋友到来就应该与之良好相处,朋友到来却脱离朋友去从事淫乐,这不符合对待朋友的道义,这是对朋友信用的丢失,这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做人准则。
       这里的“大绳”代指法律,法治天下可以解决社会治理的问题,但是不能彻底根除天下治理的隐患。只有从“法治天下”的固有思想中解放出来,代之以适当的全民知识教育,逐步实现小人向君子的转化,才是根治天下的理想办法。“教化天下”对“法治天下”的取代,是君子信用对天下小人的解放,解放天下小人才可以最终解放天下。
       解放思想要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符合客观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否则就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公用”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射杀猎鹰,射杀自己喂养的猎鹰当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损毁劳动工具的行为也会增加自己不必要的劳动负担,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行为。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