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庸〗与科举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8-8-28 23:23|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938| 評論: 0|原作者: 杨少涵|來自: 光明日报

摘要: 在中国经学史上,〖中庸〗从一篇普通论文跃升为一部必读经典,这个过程一直是历代学人津津乐道的奇迹。促成这个奇迹的决定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独特的考试制度,尤其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 在科 ...

在中国经学史上,〖中庸〗从一篇普通论文跃升为一部必读经典,这个过程一直是历代学人津津乐道的奇迹。促成这个奇迹的决定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独特的考试制度,尤其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

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前,〖中庸〗已受到世人的特别重视。〖汉书·艺文志〗即有『〖中庸说〗二篇』的记载,〖宋书〗和〖梁书〗也记载南朝的戴颙和梁武帝曾为〖中庸〗作过注释。但这些文献徒留其目,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所见最早的〖中庸〗研究文献应该是东汉郑玄为〖礼记·中庸〗所作的注解。〖礼记〗原本只是〖仪礼〗的补记附释,郑玄同时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作注,这就使得〖礼记〗开始脱离〖仪礼〗而独立行世。

在此后的官方考试制度中,〖礼记〗的地位得到加强。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224),置立太学,制五经课试法,〖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皆列于学官』(〖三国志〗卷十三)。东晋元帝践阼之初,简省博士,『三礼』之〖周官〗〖礼记〗得以入选,而盛行于两汉的〖仪礼〗却旁落。这是经学史上〖礼记〗第一次越位于〖仪礼〗。〖中庸〗作为〖礼记〗中的一篇通论性论文,随着其母体政治地位的提升,自然一荣俱荣。

科举制度肇兴以后,〖礼记〗的地位继续巩固。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诏颜师古考定〖五经〗,贞观十二年(638)又诏孔颖达等人撰修〖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旧唐书〗卷一九六)。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经正义〗最后刊定,『诏颁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唐会要〗卷七十七)。需要指出的是,〖五经正义〗『于〖三礼〗独收〖礼记〗,这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将其升格为经,且拔之于〖仪礼〗〖周礼〗二经之上』(杨天宇〖礼记译注·前言〗)。直到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五经』增列为『九经』,〖周礼〗〖仪礼〗才重新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侧重于识字记诵,进士侧重于杂文策论。唐制规定无论是明经还是进士,都要加试『帖经』。帖经相当于今天考试中的填空题:给出一行经文,贴住其中三字,让考生填写。这就要求全国考生对〖五经〗的全部经文必须烂熟于心。从这时候开始,〖中庸〗逐渐为天下读书人所熟知。

中唐以后,〖中庸〗频频亮相科举考试中。首先,科考试卷从〖中庸〗出题。贞元十九年(803),明经科策问第二道题中有『蹈白刃或易于中庸』一语,即出自〖中庸〗第九章(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五)。其次,考官策问使用〖中庸〗词语。贞元二十一年(805),权德舆策问考生时曾使用了『尽性』『不敢作礼乐』『哀公问政』『文王无忧』『凝道』等词语,这些词语皆出于〖中庸〗(〖钦定全唐文〗卷四八三〖明经策问七道〗)。最后,考生答题引用〖中庸〗内容。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二十六岁的韩愈二度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作〖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其中就引用了〖中庸〗第二十一章『诚明』『明诚』和第八章颜回『择乎中庸』的相应文句。

到了北宋,〖中庸〗的地位突飞猛进。科举考试不再局限于从〖中庸〗中摘引个别字词,而是直接以其文句命题。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作〖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而本届省试这一命题即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的第一句话。十二年后的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国科举史上更是出现了一件创举:年轻的仁宗皇帝在皇家的琼林苑赐宴新科进士,就是在这次宴会上,新登第的三百七十七人『人赐御书〖中庸〗篇各一轴,自后遂以为常』,并诏当朝宰相当众宣读,皇帝『候听终篇始罢』(〖玉海〗卷三四)。天圣八年(1030),又改为〖中庸〗与〖大学〗『间赐』(〖宋会要辑本·选举〗二之七)。自此以后,〖中庸〗〖大学〗两书轮换颁赐成为两宋科考定制。〖中庸〗〖大学〗的经学『新贵』身份巍然挺立。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科举是他们改变命运、厕身官场的必由之路。〖中庸〗〖大学〗在科场受到如此显赫的待遇,对天下士子引起了极大的精神刺激和强烈的灵魂震动。正是在这种时事情况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当早年喜谈兵法的张载以兵策谒见范仲淹时,范仲淹却说『何事于兵』,并『劝读〖中庸〗』(〖宋史〗卷四二七)。此后的几十年中,政界要人司马光、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文坛领袖苏轼以及他们的朋友学生,也都发表过关于〖中庸〗的专著、专文或专题讨论。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百三十多年后的朱熹殚精竭虑,先后草就〖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并将两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逐渐代替〖五经〗成为新的经书系统。

当然,〖四书〗代替〖五经〗形成新的经书系统,〖中庸〗从而升格为新的儒家经典,仅凭学者个人的研究兴趣是无法完成的,这个过程也需要代表国家意志的科举制度来一锤定音。这一锤是在元代敲定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国子学,并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元史〗卷八十一)从此以后,〖四书〗成为必考书,〖五经〗则降为选考书。这是『〖四书〗地位凌驾〖五经〗的一个表征』(叶国良等〖经学通论〗第六章)。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又就科举考试程式下诏曰:第一场考试经问或经明、经疑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同上)从此开始,〖四书〗正式成为科考教材,形成了新的经书体系,而〖中庸〗完全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儒家经书,也由此确定。

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一个集中体现。〖中庸〗能够从〖礼记〗独立出来,跻身〖四书〗这个新的经书体系,除了其内具精深宏大的义理思想、外有佛老人士的推波助澜之外,更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得到了王权的承认,从而得以上升为国家意志。可以说,〖中庸〗的经学『新贵』形象正是借助科举考试这一国家行为,慢慢跃升定格的。

(作者:杨少涵,系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教授。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学史视域下的〖中庸〗升格问题研究』[18YJA720015]的阶段性成果)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