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历史文化嬗变中的民间中医药发展状况刍谈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8-7-7 21:17| 發佈者: 医馆界| 查看: 1592| 評論: 0

摘要: 来源 | 海上杏林寻诊民间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溯岐黄下迨至今。自古民间中医是中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长河中民间名医辈出,扁鹊、仓公、华佗 ...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来源 | 海上杏林寻诊

民间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溯岐黄下迨至今。自古民间中医是中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长河中民间名医辈出,扁鹊、仓公、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来自民间。但民间中医,在医疗发达的现代社会,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尴尬群体,也是卫生行政部门难以管理却不得不管的一个群体。那何为民间中医药?何为民间中医?这是民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首当其冲应该搞清的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民间中医相关概念、界定、地位等一直在不断演变中,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渐入国门,中医药产生了巨大冲击。而现代医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中医逐渐边缘化。所以,从历史文化嬗变的角度来探讨民间中医药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客观。可将其分为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3个时期来进行研究阐述。

古代——民间中医药成长期

古代是从上古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一段悠长历史,可看作是民间中医药的成长期。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医史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曾说,从汉代以来,中国就有两种医学:一种可以叫『黄帝正经』的医学,还有一种医学是大众的,就是家族相传、师徒相授的『民间医学』,像扁鹊、华佗、李时珍等都是民间医生,这些医生往往有独到的医技,十分受尊重。

这里讲的两种医学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的『黄帝正经』的医学,是指具有官方性质的医学,早年主要服务于皇室,后产生官办医疗机构,也服务于老百姓;而另一种所谓的『民间医学』,主要是没有官方性质的服务于民间的个体行医者,有时也会被召进皇宫为皇室成员诊治。

古代具官方性质的皇室医疗机构很早就出现,从秦汉时期的太医令一直到金代天会年间的太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发展至清代,已有近百余人。而民间个体行医者也是古已有之,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后世个体行医者越来越多,他们游走民间,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一般不受政府规范约束,也无官方记载。清代赵学敏曾著有〖串雅内外篇〗,对民间走方医医疗经验进行汇编,其在序中说到『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对民间走方医大加赞许。

而宋代以降,『儒医』正式形成,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推崇,〖宋会要辑稿·崇儒〗载曰:『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可见,医之『小道』在宋代时渐渐走上庙堂,被皇室重视和大力提倡。一般在太医院束手无策时,朝廷通常会下旨延请一些口碑较好的民间医生前往诊治,药到病除者甚多。

古代民间医生,自行上山采药者为多。到了宋朝,政府成立了太平惠民局,专门经营药品,自此,医生开始从药肆购买药物。元朝沿宋朝旧制,满清入关后,取消了惠民药局,取而代之的是民间药店的大量出现。

当时称中药铺,其中很多药铺老板通晓医术,不仅卖药,兼为顾客治病,久而久之,遂产生了『坐堂医生』这种优良的传统,如清代医家王清任当时就在京师行医,并开设了药铺『知一堂』,而鹤年堂、同仁堂等的经营者也是如此。他们还教授药铺中的学徒学习中药知识及一些诊疗疾病的方法,当时有不少名医出身于药铺学徒。

由此可见,古代的民间中医是相对于服务于皇室的医生而言的,包括活跃在民间的走方医、坐堂医、世袭医、儒医甚至巫医等所有服务于民间的医生。其中以走动在民间的走方医为多,俗称为走方郎中,又称草泽医、玲医、串医。他们『负笈行医,周游四方』,是出现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类民间医生。

古代民间中医一般禀承家学、师徒传承,多经过临床实践的磨练,深受民间百姓认可,是古代医学史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医疗队伍。总的来说,古代政府对于民间医药的管理缺乏重视,没有相关法规或律令,使得民间医药的发展缺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从整个医药发展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但从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来看,却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有利时期。

近代——民间中医药鼎盛期

近代史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建国前的一段时期,经历了清朝与民国,是民间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期。

清末由于取消了世医制度,使得民间医生的队伍迅速扩大,一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民间医疗市场更为混乱。

于是清末两江总督端方组织医生考试,产生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医学资格认定和职业考试制度,但终因战乱等原因而夭折。清末捐官盛行,很多身为朝廷官员而非医官者,精通医术而到民间兼职行医,此为仕医。而太医院的部分医生也迫于经济压力,开始在民间兼职行医。

此外,由于清末民族的融合,民族医生在民间行医者甚多。清末中医教育形式除家传、书院、医塾、坐堂医带徒、学术组织等形式外,中医学校也开始悄然兴起。但就民间中医而言,主要还是以家传与师徒相授为主,造就出不少医学名家。清末有资料记载的有拜师或授徒经历的名义数不胜数。

仅拿一县来讲,〖孝义县志〗记载:『全县中医师承方式有二,一是祖辈相传,一是师徒相授,间有自学成医者。……师徒相授,清末至民国初,境内有10多位名老中医收带徒弟,如李映官(司马村人),儒士出身,自学成医,慕名求学者甚多。……名中医赵明瑞是其高徒之一。』一个县中有记载的祖传或授徒医家就如此之多,可见清末民间师承教育的确非常兴盛。

到了民国,中西医强烈碰撞、冲突、交融,使中医学术发生了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政府于1922年3月颁布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管理一生的条例〖管理医生暂行规定〗,随后又有〖医师暂行条例〗〖高等考试西医考试条例〗〖医师法〗等,遵照西方对医生进行制度化管理,从政府层面而言,传统医学及其与之伴随的民间中医药也被这一制度规训整合。

但对当时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医院以及医师法仍是一个无关的和不熟悉的概念。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首选中医中药。当时民间中医从业者甚多,除一些走方医、家传医、坐堂医外,另有清朝灭亡后在民间行医的官员及太医,其中不乏一些能起沉疴的名中医。

相反,当时西医从业者相对较少,且西药价格昂贵,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平民无力承受。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国民党政府曾批准成立国医馆,编审中医教材和中医著作,以使中医教育标准化和统一化。而民间各地兴办中医药学校,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规范中医教育。但政府以及民办学校数目有限,对于大多数民间中医而言,仍然沿袭传统中医培养人才的方式,即家传师授来进行传承,当时大凡名医,多有师承传授关系。

由此可见,近代医疗模式以民间医疗的兴盛作为代表,民间医生的数量和药店数目都有所增加,民间中医仍是社会治病救人的主力军。虽有了对医师执业的法律规定,但没有取得执业资格的民间中医,依然活跃于民间,为广大老百姓服务。近代官办医疗机构以及西式医院、诊所渐渐盛行,而民间也自发建立起许多形式多样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种诊所、药店、药铺以及以中医医疗作为职业的个人。

所以,近代民间中医,是相对于官办医疗机构以及西式医院诊所中的医生而言的,除活跃在民间的走方医、坐堂医、世袭医、儒医外,还包括在民间做兼职或全职的仕医、太医以及民族医等所有服务于民间的中医。

二近代民间中医教育,依然秉承着古老的家传以及师带徒师承教育方式,同时民间民办医疗教育机构渐渐盛行,促使民间医药学更为蓬勃地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众多人口,民间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社会医疗体系工作中的缺陷。

现代——民间中医药衰退期

建国后的现代,全国百废待兴。1956年,卫生部就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在七年内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48万名中医养生;同时,为了解决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还提倡『三土、四自、一新带路』,即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种、自制、自销,开展新医疗法。

中医中药在基层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农村出现了很多『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救死扶伤、服务群众,解决人民疾病痛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年9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医官方学校教育正式启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医师执业活动,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医院工作人员职责〗以后,进行了长达十余年地调查研究及论证,于199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同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布了〖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执行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标志着我国现行医疗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正式确立。

当时,一大批有能力的民间中医佼佼者考核通过,拿到执业医师证,并进入政府开办的医院、学校、科研机构工作。但也有一大批被关在门外,成了非法行医的主要群体,逐步被边缘化。关于现代民间中医的数量,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研究员陈其广曾调查指出,按照『真正使用中医药手段、不入体制内编制、也不以财政或行政组织资助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界定,民间中医人数应该在40~50万之间。

其中具有中医药知识技能和临床实践经验可以专业行医,但却没有合法行医资格的约25万人。可见,虽然现代民间中医由于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而缩减了一大批,但仍然还有几十万人活跃在民间,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基层,如在全国各地的市井里巷、街坊小镇、集市、田间、药铺等地,有的甚至远在海外。

其中又在固定场所坐堂应诊或摆摊卖药的,也有到处云游的;有经过严格师徒传承、祖传或自学成才的,也有业余中医药爱好及自学者;有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也有仅凭一技之长或祖传秘方治疗某一确定病种的。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医学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坚持并保留着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特色,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有口口相传的病人来源。

可见,现代社会所谓的民间中医药以及民间中医来源于却又有别于古代与近代。由于民间中医药的复杂性以及民间中医成分的多样性,目前学界对其相关概念的认识尚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民间中医药指流传在民间,具有一定治疗和保健价值,但尚未被公认的医疗技术和相关药品。

有认为民间医学是指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间的医疗、养生习俗,单方验方和简易医术。有认为民间中医,是指根植于社会基层的中医师,他们掌握中医药理论,并能熟练地运用传统中医药诊疗方法治疗疾病,以纯粹中医和中药的手段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确切、稳定的疗效。

也有认为民间中医,是以师承、家传、自学等非正规中医学历教育形式掌握中医药理论、方药、正骨、针灸等治疗方法,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个体执业者以及诊所。还有认为进行个体医药活动的退休老中医、在民间进行医疗活动的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在海外利用中医疗法治病的人员均属民间中医范畴。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前提下,根据历史及现实状况来分析,我们认为韦氏将现代民间中医药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来阐述,相对比较全面科学。

广义的民间中医药包括民间中医药技术、人员、机构3各方面,它与现代中医药、民族医药一起,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民间中医药是指教科书中未曾记载,主要通过家传和师徒相传的传统方式,在某一地区应用,无中医经典理论知道,但明显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和方药等。

关于现代民间中医的概念,我们对30为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认为民间中医,在现代可称为民间中医药人员,主要相对于学院派中医而言,泛指活跃在民间的,通过家传、师承、自学等方式传承中医药,多没有接受过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但有一技之长,临床常使用特色诊疗技术与验方,为患者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这类人员。

一般在民营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广大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等较多见,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假民间中医之名谋取私利,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及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假冒游医、药贩等,并不属于我们所谓的现代民间中医药人员的范畴。

随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民间中医药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地位、处境也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其『民间』属性。

就目前而言,民间中医药正以其复杂的形式和状态,存在于与其格格不入的现代社会中,这既可看作是历史遗留的一个问题,也可称作是祖先遗留给子孙的一个宝藏。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医药法〗,希望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能使民间中医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及规范。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