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确有专长中医考核注册体现管理智慧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7-12-8 00:00|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791| 評論: 0|原作者: 陈珞珈|來自: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     中医药法及其配套文件〖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来,有人拍手叫好,也同样有人表示担忧。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打通师承路径至关重要     1999年颁布的执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中医药法及其配套文件〖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来,有人拍手叫好,也同样有人表示担忧。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打通师承路径至关重要

    1999年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强调学历和全国统考,却忽视了中医传承千年来的主要途径——师承教育。

    医疗的目的是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的疾病与痛苦,与学历有关,但不能唯学历论,而重在技艺的传承。历代中医名家辈出,如现在的国医大师中,许多不是院校教育培养出的,这正是中医师培养的特殊性。

    中医药技术与名医多源于民间,有许多民间中医和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掌握有很多疗效独特的验方和技术,深受百姓认可。由于没有医学学历,导致绝大部分这类人员无法通过目前的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合法行医资格。若放弃行医,不仅丧失谋生手段,还导致某些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中医药宝贵技术和方法失传;若继续行医,往往成为打击非法行医行动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很多散在民间的独特中医疗法面临失传,为传承这些技术,有执业中医师拜民间中医为师,出现了『学生有资质,老师无资质』的怪现象。此次中医药法突破制度上的瓶颈,彻底打通了中医师带徒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的执业路径。

    考核注册民间中医,既保存了师带徒和民间独特疗法的特色优势,又解放了一批身怀绝技确有疗效的中医,用改革思维与制度创新加快充实基层和农村的中医人力资源,体现了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界的勇气、担当和智慧。

    另外,在我们中医的院士、国医大师里面,一部分人也不是中医院校培养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之时,中央从四川、江苏和浙江抽调了近百位名老中医到京工作,如蒲辅周、董建华、李重人、王绵之、印会河、刘弼臣、程莘农、杨甲三、蒋卫庄、王玉川、钱白瑄、承淡安等,他们基本上来自于私人诊所或地方私立中医学校。之后一段时间里,中医严重缺人,根据56号文件,当时从全国基层考试录用了几万名中医补充到中医机构,其中有今天的部分国医大师、好几个省的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和副局长,以及许多省级名老中医,他们都是当时以优秀的成绩考试录用进来的。中医高手在医院和大学,也在民间。

    中医质量不会下降

    建议大家应该认真看一看〖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规定,申报人有两个条件: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要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五年;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要具有医术渊源,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或者中医药法施行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两者共同的条件是,对某些病症的诊疗,方法独特、技术安全、疗效明显,都要有至少两名执业中医师推荐。能否给他们发证,关键是有一系列完整配套的临床考核办法,还有5位同专业或同专科的专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临床考核,从这一点上来看,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考试可能都没有这么多专家、这么严格。我们要相信我们的考核专家和各省市区的中医药管理部门,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会很好地把握政策,他们绝对不会把江湖骗子们放进来的。张悟本之流本来就不是中医,不会看病,他们在严格规范的临床考核面前,别想越雷池一步。

    设置门槛很有必要

    网上个别民间中医说:『暂行办法实际设置了好多的条条框框,中医本身就是传承技术,应该取消门槛。』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是社会技术与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很多高技术专业岗位一定要具备资质,一定要持证上岗,如医生、会计、律师、教师等。治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设门槛,不进行规范严格的临床考核,如何保证中医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中医既要继承,也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现在不少民间中医有一个顾虑,因他们长期在农村或基层看病,与体制内的中医没有联系,他们找不到两名执业中医师来推荐他们,推荐的中医也不了解他们。建议各省市在制定细则时正视并妥善处理这一问题。(陈珞珈)

(责任编辑 郭昱彤)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