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安徽歙县『张一帖』·大医精诚,传家有道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7-2-18 15:27| 發佈者: 张启功| 查看: 7297| 評論: 1|原作者: 赵冬梅|來自: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 编者按:2016年12月,安徽省歙县『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家庭被评选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张一帖』家族代代为医传承460余年,不仅以其『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享誉海内外,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编者按:2016年12月,安徽省歙县『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家庭被评选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张一帖』家族代代为医传承460余年,不仅以其『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享誉海内外,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氏家训家风,树起了一块『大医精诚』的丰碑。张氏家族的家训家风源于『孝悌忠信』的徽文化,突显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治家典范,历久弥新。本文详细介绍了『张一帖』家族的家风文化和治家之道。

新安国医博物馆

世医家族『张一帖』

安徽歙县定潭『张一帖』家族被公认为历史悠久的世医家族。张家世代为医,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剂)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

『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张一帖』一世祖张守仁(1550-1598年),字立仁,以其医德医术博得众人认可。自张守仁始,『张一帖』历明、清、民国至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2010年,『张一帖内科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安国医博物馆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定潭村,由『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李济仁、张舜华夫妇投资建设,始建于2007年,现已基本完工并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1000平方米。

博物馆呈徽派建筑风格,在功能布局上,主要分博物馆展厅、走廊医药用具展厅、宗祠、中药园、修复室、鉴赏室、公共服务区等。主要展示新安医学源远流长的历史,历代新安名医、国医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现代徽州人对传承和弘扬新安医学的业绩。

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一世祖张守仁起,张氏后人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为了提醒后世子孙,张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16字家训,并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遵行不悖。后来,张氏子孙又在16个字的家训基础上衍生制定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厚德』的12条家规。

『张一帖』的家风传承

安徽歙县,古称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歙县定潭『张一帖』又是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起,张氏后人代代为医,不仅以其『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享誉海内外,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氏家训家风,树起了一块『大医精诚』的丰碑。

在皖南,至今还流传着『赶定潭』的说法,因为远近闻名的新安世医家族『张一帖』就出自这里。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档案馆馆长 潘进辉:

我是土生土长的歙县人,在我们歙县有两句老话,一句是『劳累伤寒赶定潭』,另外一句是『死命咯,要去赶定潭咯』。为什么劳累伤寒要去赶定潭呢?因为定潭有个『张一帖』,『张一帖』有一种『末药』,末药对劳累伤寒有特殊的疗效,往往一帖(药)就能把病治好。另外,『张一帖』对一些急病、重病、难病,有特殊的疗效,也往往一帖就能把病治好,久而久之,他的声誉就不胫而走,周边各地逐渐形成了『赶定潭』的说法。有时候(病人)甚至半夜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到定潭去看『张一帖』。

『张一帖』的创始人张守仁(1550—1598年),歙县定潭人,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张守仁是新安名医北宋张扩、南宋张杲的后裔,他精研〖[wiki]灵枢[/wiki]〗〖[wiki]素问[/wiki]〗与张仲景之著述,勤于实践,历经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终于研制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

张氏用以临诊,辨证精、用药灵,疑难杂症往往一帖(剂)而愈,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张一帖』。

『张一帖』世代相承,声名日著,至今已传承15代,历460余年。之所以几百年传承不衰,除了精湛的医术外,更主要的是一颗医者的仁心。

『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 李济仁:

贫苦的人来看病,不计诊费。有的,我们还送药给他们。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其成:

我们家前面不是有一条河吗。一般的患者、急诊患者都在半夜里来叫门,隔着河就在对面叫,张一帖、张一帖……这个时候,我们家就会派一条船,划过河把这个病人接到家里来看病。

为了提醒后世子孙,张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16字家训,并要求后世子孙永远不得忘记。

『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 李济仁:

以前有『八德』,哪『八德』呢?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八德。后来,结合我们自家情况,又添了两句『自强精进,厚德中和』。这两句实际上跟『八德』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为人处世)的一切都是根据这个(家训)来做的。

16个字的家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后来张家又衍生制定了12条家规:

孝:孝敬父母,祭拜祖先;悌:友爱兄弟,和睦姐妹;忠:忠于职守,报国效民;信:以信立身,以诚待人;礼:知书守礼,温和谦让;义:乐善好义,济困扶危;廉:勤俭节约,廉洁朴素;耻:知耻为勇,行己有耻;自:自尊自爱,自律自为;强:坚毅刚强,变易求新;厚:宽厚包容,稳重慈悯;德:五德为本,仁和精诚。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其成:

家训可以说是我们治家的一个总的纲领,而家规就是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说『孝』,就要『孝敬父母,祭拜祖先』。

医者仁心可以广济天下,『张一帖』家风家训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

正是在张氏家风家训的传承引导下,『张一帖』的历代传人都医德高尚,妙手仁心,赢得了广泛赞誉,拔萃于医林,传为杏林佳话。

『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这副对联出自学者吴承仕之手,写的就是定潭『张一帖』的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

吴承仕(1884-1939年)是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近现代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曾患痼疾,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激之余为张根桂奋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张根桂当年声名远播,在张家老宅定潭,至今还流传着『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当年病人络绎不绝前来求医问药的景象。

『张一帖』传到第十四代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后,他们谨遵家训,进一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内涵。

早在1958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就响应国家号召,将『张一帖』祖传秘方无偿献给国家。2009年,他们又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无偿捐建了医艺馆。2010年7月13日,『张一帖内科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70年代末,李济仁、张舜华因工作调动举家迁往芜湖,为了让『张一帖』在老家后继有人,他把年仅16岁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乡,成了『张一帖』在定潭的守护者,延续着当地『赶定潭』的传说。

『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 李济仁:

我当时就考虑,跟老伴商量,我们这个『根』毕竟还在新安。如果我们全家迁过来,那这个『根』不就没有了吗?『张一帖』要发扬光大,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但是这个『根』不能没有了。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 李梃:

把我一个人留在定潭,也就是传承『张一帖』,当时我心里不太平衡,我认为父母有点偏心,城乡差别毕竟很大,我每次去芜湖探亲,都不想回来。但是经过后来这么多年的磨练,我也认为『张一帖』这个品牌确实在家乡不能丢,父母亲的用心良苦我才逐步体会到。

从不能理解到扎根定潭,转眼间李梃已经在老家坚守了37年。

37年里,他牢记先祖的家风家训和父母的嘱托,深知一个百年老字号的传承,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需有普济天下的胸襟。他的『世传张一帖诊所』医技精湛、声名远播,前来求诊者遍布全国各地。年纪大的老人和家庭困难的病人前来求医,李梃仍然不收诊费,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张氏的家规家训。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 李梃:

我们张氏家族的家规家训,通过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从医)37年来,我从来不敢忘记。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共育有四子一女,都传承了『张一帖』家学。除了李梃外,大儿子张其成、四子李标、五子李梢如今都是博士生导师。家训、家规,几个儿女从小都牢记于心。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安徽省芜湖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 李艳:

『张一帖』的医德医风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已经深入到我的骨子里面去了。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清华大学教授 李梢:

我现在主要是用一些大数据,还有生物信息等一些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奋斗来践行我们的家训,『自强精进』,使得我们的祖传医术和中医药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长子张其成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谈及先祖的家训家规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张其成有着不少感悟。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其成:

关于家训,父母亲都是言传身教。比如说,春节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带我们去祭祖,然后到村里面或者乡里面的祠堂里去看那些对联。我父亲就读给我们听,比如说『孝悌传家根本,诗书济世文章』『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载人家无非积善』等等,他就这么讲给我们听。还有我们祠堂里,都有砖雕、石雕或者木雕,我父亲就跟我们讲上面的故事。

悬壶六十余载,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医国粹的精华,李济仁一家『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在当地传为佳话,生动演绎了一个国医世家的家风渊源和文化根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冬梅:

我们看『张一帖』的家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实是儒家文化当中老生常谈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张一帖』这个中医世家能够坚持四百多年,很难得。一个家族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能够做到遵守家训、传承家风,但是当一个家族,已经积累了名誉、财富、地位之后,仍然能够一代一代地这样做下去,把它从一个人两个人的美德变成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而且影响到周围,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自2007年起,李梃在家乡定潭开始筹资兴建医学博物馆。目前该馆已初步建成,馆中收藏了张氏一脉400多年来的医学心得和家训家规,向世人展示着新安世医『张一帖』的灿烂历史,展示着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传世四百多年的张氏家训家风,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传家有道惟存厚,大医精诚济世长。『张一帖』这一传承了四百多年的老字号,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安徽歙县『张一帖』家规摘编

孝悌

孝敬父母,祭拜祖先;友爱兄弟,和睦姐妹。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张氏家族遵照古训,恪守祖规,以『孝悌』二字作为家族立家之本,上以孝父母,下以友兄弟,内以律己身,外以助四邻。正因为张家秉承『孝悌』之旨,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才能将精湛医术世代相传,悬壶济世而造福百姓,使张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

忠信

忠于职守,报国效民;以信立身,以诚待人。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古谚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于祖国、厚以报人是张氏子弟立身的前提;诚以待人、遵守信用是张氏子弟立身的原则。张氏家族自明代以来,世代行医,四百余年,始终以救济苍生、服务患者为己任,对待患者全心全意、诚信负责,成为医界楷模。

礼义

知书守礼,温和谦让;乐善好义,济困扶危。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作为医学世家、书香门第,张氏家族一直以『知礼好义』作为家族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张氏家族对子孙有知识、通事理的要求和期望。面对患者,温和谦让,让患者心安,是张家开方用药的第一步,体现了高尚的医德风范。同时,张氏家族在行医济世的过程中秉承『乐善好义,济困扶危』的理念,常常施医赠药,救患者于危难之中,从不多收患者一分一毫,始终以『义』为行医之道,普济一方百姓。

廉耻

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知耻为勇,行己有耻。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张氏家族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的持家立家原则,反对奢靡,崇尚节俭,艰苦朴素,以『廉』为荣,以『廉』要求子孙后代,这也是张氏家族一直以来兴旺不竭的内在因素。同时,无论是在面对荣誉还是困境时,张家始终坚持『知耻为勇,行己有耻』的信念,不妄自菲薄亦不自鸣得意,戒骄戒躁,努力奋进。

自强

自尊自爱,自律自为;坚毅刚强,变易求新。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氏家族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要能做到自强不息。在为人上自尊自爱,只有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在处事上自律自为,只有严格自我约束、遵纪守法才能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在性格上坚毅刚强,面对困境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在创新上变易求新,不囿于现有成果,积极创造,立志革新。『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将『自尊自爱,自律自为;坚毅刚强,变易求新』的自强精神融入到血液当中,促使张氏家族历代奋斗向前,不断取得硕果。

厚德

宽厚包容,稳重慈悯;五德为本,仁和精诚。

——摘自〖[wiki]『张一帖』家规[/wiki]〗

【解读】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氏家族要求子孙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待人宽厚包容,稳重慈悯。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张家坚持以仁爱之心守护每一个上门求医的生命,认为生命至上,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张氏家族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传家之本,强调仁和精诚的行医精神,做到仁者爱人、调和致中、精研医道、诚笃端方。 (本文摘编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北京大学 赵冬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20-2-21 13:29
怎么联系,有电话吗

查看全部評論(1)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