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81|回復: 14

孔子不是标题党--《论语.公冶长第五》串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7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公冶长第五

经常遇到一些朋友问,就算是说读了《论语》也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其实我们应该多了解孔子的弟子,孔子虽然是“吾不试,故艺”但是“无行不与二三子”,实际上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通过他的弟子的从政经商等在社会上付之实践。当然孔子与弟子之间也会存在观念上的分歧,有一些实际上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经常发牢骚,但是也没有把他们逐出师门。通过对各种各样学生的培养和出仕,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影响深入到具体的政治领域,扩大到更大的社会范围。这种既不隐,又不仕的方式,实际上是其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的理性选择和巧妙妥协。



孔子作为思想家,自然会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他追求道德学说上的精雕细琢,而孔子学生包括向他求教的诸侯、大夫、朋友,则来自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他们不可能做到和孔子一样超脱,他们要面对更多的现实问题,在许多具体事情上进行权衡与把握,有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和而不同,义与之比,做出相当了不起的成绩,如子贡、子贱,有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和而不流,义与之比,在大是大非面前,用生命捍卫自身不能放弃的根本原则,如子路、还有经常被孔子作为反面典型的宰我。



通过了解孔子弟子的事迹,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无道则隐,有道则仕”的真正含义,才能明白中庸的实质内涵。春秋是个乱世,但是严格来说仍然介于无道与有道之间,在当时对于天下而言,孔子及其弟子虽然没有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但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层次,不同的冶理范围内,也短暂的、局部地而又富有示范意义地取得了实际的效果。当然也才能更加深入的明白,先秦儒家思想为何会沿着孔子---孟子---荀子的一脉,从“礼乐之冶”最终走向“隆礼重法”的必然结果,从而达到时代性的顶峰。



另外通过了解孔子的弟子的历史事迹,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深远的时代背景,也才能让《论语》中的夫子寥寥数语,因故事情节的完整而变得生动起来。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说自己的弟子公冶长:“这个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现在惹了官司,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子嫁给过她。在这里,通常将“虽在缧绁之中”译为“曾经坐过牢”,个人不敢苟同。这公冶长也真是好福气,身在牢狱之中还能娶老师的女儿。孔子说自己学生南容:“国家太平时,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无道混乱时,他也不致受刑罚。”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做妻子。缧绁(léi xiè):缧,黑色大索,绁,牵系义。古狱中用黑索系罪人。



《公冶长》以孔子嫁二女开篇,特别嫁自己的女儿给公冶长,主要是表明孔子知人之深,看人之深。这位公冶长在七十二贤人中位列第20位,可谓是德才兼备,后来专心致学,传授孔门精义,鲁国国君请他做大夫,他一概拒绝。可见其后来在鲁国的声望和他自身的操守。孔子把自己女儿嫁给他,既是不避世俗,给弟子在危难中以援手,也是独具慧眼,别有青睐。



至于南宫适也就是南容,《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三复”就是反复,多次。所谓歌以言志,正如同,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一样,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志向,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和格调。当然“白圭”是指这一篇诗,还是这一句诗,在《先进篇》里,我们再继作讨论。

从这里,我们多少也可以知道夫子做事情的“言性与天道”,对他而言,不管是“虽在缧绁之中”或者“免于刑戮”,都不是关键性因素。而是他通过这些事情对一个人的内在品性有深刻洞察。《论语》前文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也就是说孔子观察一个人往往是:“观察他的动机和意图,观察他的方法和途径,观察他的心态和志向”,所以通过多个方面的审视,一个人的品性在孔子眼里是无所逃也。

当然也有人说,孔子不以其兄之女嫁公冶长,而以其女嫁南容,也是表现孔子要避嫌,免得被人认为自己把自个女儿嫁给了贵族出身而又万无一失的南容有私心,当然也有说这正是表现孔子的道德高尚的。呵呵,这个事情,还是把几个人的年龄大小搞清楚再说吧,还不知这两桩婚事各是哪一年的事呢。所以,读《论语》,不能因为孔子是圣人,就非要在《论语》胡挖乱掘圣人的光辉之处,以至于“走火入魔”,反而失去平常人过日子的简单逻辑。



5.2【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贱姓宓(音虚),名不齐,子贱是他的字,孔子弟子鲁国人,鲁哀公时任单父宰,为政三年,单父大治。《史记》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所谓“民不忍欺”,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这个评价还是相当高的。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人。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但是如果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到这种良好的品德呢?”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也说明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会受到环境的熏陶,孔子作为鲁国人,其实他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鲁国是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实质上也就周公的封地。所以,当时周礼能够完全得到贯彻的也就是鲁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是其他诸侯国前来学习的地方。“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鲁国人礼乐教养对民间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贤明,民风纯朴。当然,鲁国后来也衰落了,也出现了“八佾舞于庭”,甚至骨肉相残这个样的事情,但是其情况相对于其他国家相对来说,还是好得多。以至其国力日下,却仍然“小国亲鲁”。应该来说,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包括孔子在内的君子贤人辈出,也是自然而然。



当然礼乐文化受到冲击之后,鲁国虽然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孔子无论是从天下出发,还是从鲁国出发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深感忧虑。所以,他在下面还要说到:“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但是他正是认识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所以从陈国归国后,把更多的经历放到了教育事业上。

读《论语》一定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的了解孔子所说的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和《论语》编者的良苦用心。

點評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後世常有阿諛小人,如是乎?  發表於 2010-6-26 20:53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5-18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
这个似乎很多私利小人都能做得到。也就是说,智慧君子多能做到如此,但是能做到如此的,似乎不必是君子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5.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子贡问道:“赐怎样呀?”先生说:“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贡说:“何种器呀?”先生 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 首先解释一下:瑚琏,是宗庙盛黍稷(小米、黄米)的礼器,一般与鼎相配,尊贵稍次但绝非一般的盛食器,它超绝华美、实有大用,贮能裕养,是上到天子,下至大夫的宗庙之上莫不欲世代享有的大宝礼器。

 

夫子为什么把他比作“瑚琏”?了解一下子贡也就是端木赐就更明白了,他是孔子弟子里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个之一,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从某一个角度而言,时人甚至认为其不下于孔子,但是他很谦虚,始终把老师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夫子遇到人生最大的危机,被围于陈、蔡之间,正是这位子贡到楚国说服楚王,搬来救兵得以解围。

 

其实,在孔门之中,孔子是精神领袖,而子贡则是敏于言,又敏于行的实力派人物,德才兼备,又善经营。所以,司马史在《史记》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5.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口才。”孔子则说:“用不着口才啊。靠空洞的说辞来管理人,屡屡被人所憎恶,那里谈得上仁德!口才好又什么用呢?”

 

《论语》中《雍也》提到“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这个冉雍也是孔子弟子中评价比较高的,用现在的话说,孔子认为他比较合适做高级公务员,担任地方长官。所谓“可使南面”,当时天子诸侯大夫官员皆南面向民,倒不是说冉雍有天子诸侯的气象,而是说他的德行之高。作为一个地方长官治理人,所谓人在春秋时期一般指士人贵族。最怕的就是口惠而实不至,不能以德服人。所谓“圣人恭而南面而已”,孔子认为治理之道的最好高境界就是如此。

 

当然也有人认为“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是“快嘴利舌地跟人辩驳,每每惹人讨厌”,也有其道理,但是似乎不合孔子原意,孔子评论一个人往往跟对一个人的期望相关。比方说:“管仲之器小哉!”要和“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样的评价对照来理解。同样,孔子既然说:“雍也,可使南面。”那如果将“不知其仁,焉用佞?”解释为“我不知道冉雍这个人仁德不仁德,但是用不着口才”也有牵强之处。

 

对于冉雍这个人物,在《雍也》,我们再继续介绍。

 

5.5【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这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哪孔子为什么高兴呢?有些说法认为是漆雕开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德行还不足以胜任,有些说法是因为漆雕开这么说是婉拒,表达了专心治学、不想从政的意愿,甚至与跟孔子一样“吾与点也”。也有人认为孔子并不以不仕为高,然亦不愿其弟子热中利禄,汲汲求仕进,故闻漆雕开之谦退而喜悦。

 

但是个人认为这个“信”,应该是“真心诚意”的意思,也就是漆雕开对夫子敞开心迹,“我的志向不在做官上,即使我做了,如何又能做到实心实意呢?”孔子为什么高兴?做官要至少居敬临简,既然失之于志,则自然是难以言敬。就如同一个人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必然难以做到“敬”,做到“竭心竭力”。孔子当然高兴啊,漆雕开如果把当官作为一种谋生或富贵的渠道,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恰恰表现了漆雕开对忠,对敬,对信的深刻理解。“与人谋,忠乎?”不正是一日三省吾身的主题之一么!孔子对于做官与不做官本身并不是特别在意,关键你做与不做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若志不在此,则自然不能忠,若要与人谋,则必须忠。既然如此,与人谋,不忠,则不与人谋。这个漆雕开后来“习《尚书》,不乐仕”,并开启孔门漆雕宗,著书立说,继续将夫子的思想加以传承和发扬。

 

所以有道是“无君子之怀难解夫子之语”。诚然。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樓延章於2010-05-18 08:59發表的: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
这个似乎很多私利小人都能做得到。也就是说,智慧君子多能做到如此,但是能做到如此的,似乎不必是君子
--------------------------------------------------------------------------------------
对于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更加妥当,在后文将继续谈到,此处故不专门回复。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5.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一段通常的理解是“孔子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其实不然,夫子一生奔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不过是感叹一下而已。孔子说:“现在天下无道,动荡不已,而我现在所做作为就好乘着一只小木筏飘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样。”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乘桴浮于海”可是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沉稳的高级艺术活。当然,无勇自然谈都谈不上,是首要条件。所以孔子继续说:“能够跟随我的也就是子路了”。子路是孔子学生中以勇著称的一位。子路听到老师这么说,那当然是高兴啊!可是子路一得瑟,孔子马上过来浇冷水。他说:“子路这个人比我还好勇,我拿你如何办啊?”是啊,子路做事情太冲动了,万一把船搞翻了,还搭上牲命,那也是徒劳无功啊。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但是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虽入孔门,但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所以孔子总是担心他“不得其死”,怕他“不得尽享天年而善终,可能死于非命”。其实,应该说,夫子的本义应该是怕他死得不值得。但子路最后是死得其所。

 

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问:“于路这个人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先生说:“他还不明白仁德的真正含义。”孟武伯继续追问。孔子说:“子路啊,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但是还没有达到仁德的境界。”孟武伯又问:“冉有怎样呢?”先生说“冉有呢,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至于仁德,他还是没有明白。”孟武伯再问:“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公西华呢,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至于仁德也还是没达到啊。”

 

在这里所谓的“仁”,也就孔子所推崇那完美的道德极至,虽孔子的弟子都具备了一定的君子品性和气质,都有在不能层次上能有所建树,甚至独挡一面。但是离孔子所说的那种“仁者”的完美人格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

 

所以把“不知其仁也”解释为“我不知道他仁不仁德”,认为是这是老师推介弟子时的谦辞,个人并不赞同。从孔子对于“舜”、“周公”的推崇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来说,在其眼里都是望其项背而不可及的。

 

5.8【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较起来,谁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那里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论而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论而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跟你都不如他啊。”

 

 “颜回之乐”应该说,后来特别是宋儒理学家们所追求的境界之一,甚至在孔子之时,他老人家也抱怨过,颜回这个学生对自己帮助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孩子德性高而且悟性也高,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但是“退而首其私,亦足以发”。其实,孔子说“后生可畏”,对于颜回来说,综合各方面孔子对其的评价和态度而言,如果不是不幸早亡,他跟老师之间互砌到磋,互琢互磨,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顯示全部樓層
吾与汝弗如也 ...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20:20

也有解释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观点”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10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经常遇到一些朋友问,就算是说读了《论语》也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其实我们应该多了解孔子的弟子,孔子虽然是“吾不试,故艺”但是“无行不与二三子”,实际上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通过他的弟子的从政经商等在社会上付之实践。

也难怪,我们从小学的不是为人礼仪道德,而古时代的教育却是先行後知,则先学会去做,然後才追究为何要这样去做,并且如何去做才更好。
不过,虽然我们没有古人的自幼实践基础,但只要认真学(理解)、习(练习实践)论语,学一句,习一句,耐心地由少积累,始终有朝一日会发现自己的转变的。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也有解释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观点”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可能有些人认为老师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吧,但是纵观<论语>或本章"汝与回也孰愈?"一句这种解释是比较勉强的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也有解释为“我同意你不如他的观点”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 13:36

----------------------------------------------------------------------------
可能有些人认为老师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吧,但是纵观<论语>或本章"汝与回也孰愈?"一句这种解释是比较勉强的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6-14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儒帅佛道法 於 2010-6-14 23:53 編輯

5.9【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我白日睡觉(也许是睡懒觉,也许是上课打瞌睡),先生说:“腐烂的木头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我对于宰予,说了也是白说!”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对宰予而改变的。”

对于这段话,争议比较多!关键一,话不好听;二,称了他的名。当时一般情况下称字不称名,否则有批评,贬斥、责备、蔑视的意思。

奇怪的是对于这个宰予,排名在子贡之前,是孔子门下的言科状元。才肯定是有的,但是他有几个毛病,首先思想活跃,也有点喜欢玩弄小聪明,如质疑“三年之丧”,又如“井里有仁焉”的设问。也可能有点玩世不恭,甚至脸皮还有点厚,搞不好还有点生活不规律,生物钟混乱什么的。

当然,在没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我在解释论语时乐意把人往往好去想,宰予能长期留下孔子门下应该说,本质不坏,可能夫子只是不喜欢他那个性格和作风而已。当然孔子也有可能爱之切而责之深。夫子既然说:“于予与何诛?”,这个宰予很可能长期被批,甚至口舌犀利、振振有辞,比方说,孔子问他:“汝心安否?!”,他照样能回答:“安!”。对于这样的学生那是不能用启发式、鼓励式教育方式,必要时要给以负面刺激,使其有所促动。所以,夫子发火也没什么。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一种教育方式。

5.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说:“我原来对于一个人听了他说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一个人,我听了他说的话,我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看这个人到底如何。我就是因为宰予而改变的!”其实,孔子说过:“观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他不会这么轻信于人。我想,可能孔子对于宰予,表面上的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和这个人本质还是了解的。只不过,可能一时有过反感甚至厌恶,但是最终认为这个学生还是不错的,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可救药或道德败坏。于是改变了对其的态度,这在现时生活中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老人家应该还是很生气,所以提到他,就是没好话说。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刚烈刚正之人。”有人回答说:“申伥。”孔子说:“申伥也有嗜欲,那里谈得上刚烈刚正啊!”我们知道一个人无欲无求,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一种是与世无争,但是性格柔和,甚至软弱,还有一种呢,往往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性格刚毅,也就是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既能做到与世无争,又能做到刚毅不阿的君子那的确是难得。话说回来,在这里,孔子主要还是讲无欲则刚的道理。

《礼记.儒行》中也提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大家可以从中感受一下刚者的形象。

那么《道德经》中也提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虽然没有强调“无欲则刚”,但是也强调了“无身”则“无患”的事实,则做事情也不会患得患失,而畏手畏脚,也不会宠辱若惊,而进退失据。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