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0|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7-9-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景』是他的谥号。

白话试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确实这样,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疏解:

一、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鲁昭公不能容忍『三桓』跋扈,率师攻伐季孙氏,孟孙、叔孙二家惧怕,帮助季氏反抗昭公。昭公兵败,逃奔齐国。

孔子见鲁国大乱,也带弟子投奔了齐国。

齐景公知孔子贤能,向他问政。孔子感于鲁国『三桓』乱政,侵篡君权;故告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大为赞赏,说:鲁国确是很好的反面例证啊。假如齐国也出现『三桓』那类权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说『君不君,臣不臣』番话,所暗指者,非是鲁国『三桓』,而是齐国权臣陈桓子(田无宇)。例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说『当此之时,陈桓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

这种观点虽不合当时情势,但也有道理。

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簿,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诗〗曰: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

昭公二十六年,即孔子适齐的第二年。

二、

礼之制,差别人的等级、远近、亲疏、职责等,其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显性的,如政治组织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等级制度、仪礼制度等。

一种为隐性的,如社会角色职责定位。而社会角色职责定位,又可分为:伦理性的,及政治性的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属社会角色职责定位。它的含义是:君有君的规矩,臣有臣的规矩;父有父的规矩,子有子的规矩。

一个人在君的职位上,就要像个君;在臣的职位上,就要像个臣;在父的位置上,就要像个父亲,在儿子的位置上,就要像一个儿子。

假如一个人在领导的位置上,不遵守领导的规矩,那就是悖礼;一个人在下属的职位上,不守下属的规矩,却像鲁国的『三桓』那样,侵夺君的职权,那就是失去了下属的本分。

一个社会只有每个人都守住自己的本分,尽职尽责,这个社会才可能和谐有序;反之,必然秩序大乱。

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与生活,其实每天都在不同是社会角色间转换——在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在儿子面前又是父亲。人,只有扮演好每个角色,才算守礼;假如某个角色扮出了偏差,失礼了,必容易惹出一些麻烦。

故朱子言:『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论语集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