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5|回復: 0

[医药临床] 肠系膜学与中医『肓』的思考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1-25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么是肠系膜学】

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的外科医生加尔文·科菲和他的同事历时4年研究,搜集了很多能够证明肠系膜是独立器官的证据,其综述发表于2017年1月3日〖柳叶刀·肠胃病学和肝病学〗杂志上。这项研究结果将要颠覆现代医学的传统认知,我们身体里多了一个迄今尚未被承认的第79个新器官——肠系膜。

肠系膜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出现。肠系膜是连续的整体,肠系膜的形状是明显的,近似扇形。肠系膜连接肠和腹壁,在站立时防止塌陷以保持肠道通畅。他们通过研究进一步将肠系膜细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右结肠系膜及直肠系膜5个结构。他们认为:『肠系膜不再是一个碎片化的复杂结构,它将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器官。』

【肠系膜学与『肓』的重新定位】

肠系膜器官的发现公布以后,思维敏锐的中医界有识之士纷纷有人提出:中医的三焦、膜原终于有了新的佐证。笔者在这里提出另外一个观点,肠系膜与中医『肓』概念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左传·成公十年〗首次提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出现了『病入膏肓』的成语,形容疾病棘手难治。今天重点说的是『膏肓』的肓。肓的定位始终众说纷纭,成为针灸史上的千古之谜,以往多将肓误以为膈与心之间。〖说文解字〗解释:『肓,心下鬲上也。』也是如此,事实真是这样吗?

笔者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落实对『肓』的定位,对刚刚确立解剖结构,尚未做功能研究的肠系膜学提供一些有医学价值的经验和参考。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肓之原出于脖胦。』关于脖胦,脖是用来连通带动上下的,连接头与躯干叫脖子,手脖子、脚脖子连接手和臂、足和腿。胦,通秧,如瓜秧,脐带是母体连接婴儿之秧,孩子出生,正如瓜熟蒂落。〖玉篇·肉部〗解释为:『脖胦,胅脐也。』〖集韵·没韵〗也有相同的看法:『脖胦,齐也。』肓之原就是肚脐。〖素问·腹中论篇〗:『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肓就是脐,但在脐下一寸,否则出现的病理就不会环脐而痛。后来就误以气海穴为脖胦,实际上应该在脐的深部,脐下一寸。

经穴的内容也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明。肾经肓俞穴,位置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肓俞顾名为肓膜之俞穴,肓俞夹脐,可见肓就是脐。另外,膀胱经肓门穴,为肓之门户,在腰1棘突下,旁开3寸,水平也基本平脐,与肾区重叠。至少可以说明,肓不会到膈的附近,两个单独用肓命名的穴位在定位上都不支持『膈上心下』的说法。

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十二原穴,十个在手足,两个在躯干,上在鸠尾,下面就是脖胦,刚好在两肾之间。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

脐部是中医发现的一个特殊部位,有独特的医疗价值,表面的脐带遗迹部分叫神阙。〖道藏〗对此有专门解释:『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脐下深层的部分是肓之原穴,古称脖胦,为肾间动气发出的部位,任、督、冲脉『一源三歧』,脐部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理气和肠、补益脾胃之作用。〖灵枢·四时气〗:『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肓之原对疾病的治疗文献也直接提供了证据,肓与脐是内外表里的关系,人体膜原布散于内部为肓,集结于体表为脐。

【『肓』的认知实践基础】

中医最早的『十二原穴』之一,就是肓之原,名为脖胦,位于脐部之下,通过调动全身原气,疏通经络,平衡人体阴阳,调整和治疗人体疾病。

薄智云教授四十多年前开始腹部八廓图的研究,1992年研究完成,1994年在〖腹针疗法讲义〗上首次提出了:『脐带是经络形成最初始的信道和调控系统。』他研究发现,腹部深层还有影响内脏的先天经络,通过后天八卦可调节脏腑。同时以脐为中心向腹部辐射,存在一个神龟图的全息微针系统,并经过四十多年的构建与完善,对全身二百多种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齐永教授以脐部为靶点,以易经为指导,创建了齐氏脐针,也具有全身治疗作用。

脐还是气功修炼的敏感点,也是气功学中的意守之处和定位之点。八段锦中有『想火烧脐轮』,延年九转法有绕摩脐腹功等。

【中医对肠系膜学可提供的借鉴】

肠系膜器官的研究者、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加尔文·科菲教授指出,他们已经证实肠系膜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近似扇形的完整器官。尽管肠系膜除了作为连接层之外的功能还不够了解,但该器官的解剖学构造和组成已经确定,科学家们下一步会弄清它的功能。中医学可能在以下方面对其研究提供经验及参考。

未来肠系膜学研究的更大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类似食道病、胃病、肠道病、肛肠病的局部病变,而是对全身性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身心性疾病等有创新性突破。腹针、脐针、中药、气功等疗法都积累了大量可重复的成功经验。

肠系膜学着手研究分布于肠系膜上的血管、淋巴、内分泌、神经网络与内脏的内在关联。〖素问·调经论〗用『经隧』来表达贯穿和联系脏腑之间的直接气血通道:『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灵枢·玉版篇〗:『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中医内脏联系的视野显然不仅仅只限于肠道,内脏系统的界限会被打破,医学的未来必将走向整合。

肠系膜的重新认识离不开与『腹脑』千丝万缕的联系。组织发生学研究发现,古老的腔肠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高级动物才由这种早期的神经系统慢慢演变为功能复杂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可以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这就是『腹脑』。西方作为一个新亮点研究腹脑的组织学、生理、病理、药理学的机制时候,然而中国人已经创立了腹针疗法,在治疗疾病上先走一步,也许肠系膜的发现创造了一个彼此深度对话的契机。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和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及哲学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的学习和借鉴会利于彼此的发展。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